李铁
在老套的选秀节目日渐式微的今天,浙江卫视主办的《中国好声音》却一炮而红,迅速赢得大量观众的喜爱,一时间成为各路媒体热议的焦点。虽然质疑和负面新闻也与赞扬一起出现,但争议历来与当红的真人秀节目同在,高居榜首的收视率告诉我们,大量观众已经被这个节目打动了。
观众被选手们的才华所打动:一个个普通人在舞台上展示着他们惊人的唱功和音乐才华。
观众被选手们返璞归真的真情所打动:在这里,自卑的哈尼族王子想用歌声找回尊重;打扮土气的县城姑娘光着脚,充满自信地唱响英文歌;这里有31岁的准妈妈、38岁的全职主妇,她们为自己的快乐而唱。这里没有刻板的老套表达,他们来此展示自己的个性,寻找自我的认同,表达他们的爱与梦想。大牌评委们也一改高高在上的“龙椅形象”,直言不讳地示爱,真性情地与选手一起高歌。
这样一幕,放在20年前的中国似乎难以想象。那个时代,“好声音”首先要被问道:你是不是科班、世家出身?你是从几岁开始音乐培训的?你接受过哪位名师的辅导……对于普通人,难以逃避的命运常常是——人家歌唱家从10岁就开始不吃鱼皮保养嗓子了,你做哪门子白日梦呢?
这种思维我们并不陌生。那是一个距今并不遥远的年代,它没有给个性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不知道人的可塑性对于繁荣的意义,不相信个体的意志能让整个社会、国家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创造力和天赋。
幸运的是,随着中国的开放,这种狭隘的观念正在远去。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深层的是人的变化。“人”的意识的苏醒,独立人格的发展,一代比一代更明显。尽管至今还有人不相信一个中学退学的差生能成为一个知名作家,尽管对创造力的限制和打击依然严重,但开放所带来的中国人人格的发展难以阻挡,并将成为改变中国未来的根本力量之一。
确实,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称颂自由,原因不仅仅在于它是个人的生活追求,能带来精神上的自在,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生产意義,能带来经济、科技、文化的巨大繁荣。
近代以来的启蒙哲学的核心就是致力于解放人,将人看做是一个自主的精神实体,认为“精神自由”对人之为人有着根本性的意义。近代以来的文明发展高度依赖知识与创造力的驱动,而启蒙哲学正是适应这一变化而产生,也正因为自由带来了人的创造力的释放,近代以来人类的精神产品,包括科学、艺术等大繁荣,超过既往数千年的成就。
今天的中国人已经知晓了计划经济的荒谬,但实际上,计划文艺和计划经济一样荒谬。计划经济的根本问题在于计划者无法掌握足够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计划,而计划文艺的错误也与此类似,没有人能判断和驾驭别人的创造力和丰富性。任何企图用计划指导文艺的行动,都是在扼杀人类的创造力,必将导致社会活力的枯竭。想要文艺繁荣,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给文艺创造足够的空间,它必然能带来文艺的灿烂,就像我们在《中国好声音》中所看到的那样。
(摘自2012年7月26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