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
在全球电动汽车的热潮中,各国政府都雄心勃勃地提出了本国的目标,奥巴马提出的是2015年美国累计销售100万辆电动汽车;在面积不大、人口不多、汽车年销量350万辆的德国,默克尔居然也提出了2020年实现100万辆的目标;中国的规划目标比前者略显理性,但也是50万辆。在人们还没对这些目标醒过味的时候,默克尔改口了,从100万辆一下子掉到60万辆,奥巴马变味了,把100万辆的目标推迟了三年,中国的目标刚刚提出,就预言这个目标不能实现过于武断。数据显示:2011年不足6000辆,2012年上半年不足3500辆的销量,明眼人一看,目标能否实现大概都心中有数了。
一、为什么政府提出的目标难以实现
政府考虑问题是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着眼,关心的是如何在大选中获胜、经济结构如何调整、更多地创造就业机会等,这就希望找到一个热点,一个有活力的行业,支持他们的宏观目标以鼓舞全体民众的信心。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只占人口1%的100万辆电动汽车购买者是否与他们的目标相一致,他们愿意从自己口袋里拿出钱来去支持与他们家庭和个人利益不直接相关的国家方针和政策的实现吗?如果不是消费者掏钱买车,100万辆目标怎么实现呢?
诚然,政府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税收优惠促进消费,然而政府能够采购的数量毕竟有限,给电动汽车的税收优惠既要有阶段性、又不能过多,否则不仅会对其它车型不公平,而且对全体纳税人(有许多人没有汽车)也不公平,而社会公平是国家施政的基本原则。
汽车行业每年要销售7000万辆汽车,汽车是一辆一辆卖出去的。汽车行业的销售人员很清楚,用户是很理性,很挑剔的。只有你的产品、你的服务能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他才可能从口袋掏出钱来买你的一辆车而不是其他厂家的车。奥巴马不懂这些,默克尔也不明白这一点,他们没有真正从一个消费者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一下电动汽车的全寿命性能价格比,分析一下电动汽车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电动汽车面对着众多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竞争车型。
对政府的目标行业人士往往提出质疑,这是因为汽车行业最清楚技术的难点在哪里,技术的成熟度如何;最清楚市场的需求和动向,最明白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对投入、成本、效益心里明镜一般。然而政治家们决策时往往不把行业的意见当回事,更多地愿听鼓动家、非专业人士的顺耳建议。
二、消费者是上帝
消费者并不关心什么技术路线,什么混合动力是过渡产品,生产企业的成本如何降低,那些都是你们汽车行业内的事,与我无关;绝大多数的消费者是爱国的,是支持政府发展经济的。然而除少数环保人士和政策的激进支持者外,用户购买车辆是一定要算账的,他们算的是一次购买用多少钱,买的车能不能好用,能不能实现他们要求的使用功能,使用方便不方便,能不能得到最好的售后服务,修车贵不贵,使用费用怎么能最少,甚至卖掉时二手车的保值率怎样。他们买车绝对不会把实现国家的目标,行业的目标放在第一位。这就是消费者,这就是上帝,这就是需要我们尊重的上帝!
目前,电动汽车交给消费者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电池的安全性有待提高,才能确保不发生安全问题,伤及消费者;续航里程显然不足,必须得到大幅提高;车辆的价格还十分昂贵,让消费者望而却步;充电时间过长,完全不能和传统汽车加油的效率相比;充电设施不足,用户使用很不方便等,这些都需要得到解决和改善。当然,电动汽车也显示出使用时燃料成本低廉,没有CO2和污染物排放,可以选择各种驾驶模式的突出优点。
综上所述,完成怎样的目标取决于政府和行业怎样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全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于我们能否准确地把握在预期的期限内百分之百地解决掉所有应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在许多方面尚不明确、许多问题悬而未决时忽悠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