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美感

2012-04-29 07:58黄励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2年9期
关键词:审美语文教学

黄励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中外优秀文化的主要窗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感性体会与理性内容、鲜活的形象与抽象概念统一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美感”,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

高中语文课本的组成主要是一篇篇经典的文章和诗歌,特别是新课标的课文,它们本身就要求学生通过课堂获得语言和文学的“美”的体验。而且,因为信息的发达,接受能力强,个性鲜明,因此,当前的高中学生比起过去的学生而言,简单的讲解课文,照本宣科已是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对语文课堂的要求。而语文老师想要教得好,教出新意,改变枯燥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对教材有自己的“审美”体会。

我们的高中课文,或含蓄隽永,或清新动人,或经典严谨,但是当学生面对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或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或茫然迷茫,不知所云;或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这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中缺少“审美”体验。

什么是“审美”呢?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感情的关系状态。简单而言,教学审美就是通过课文这个载体,教师引导学生发掘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因素。

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充满“美感”呢?

一、教师在课堂中处主导地位,一名语文教师能不能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对“美”有没有自己的体验,决定了教师能不能深层次地掌握教材、课文,能不能引导学生体会“美”

语文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就像传统手工中的绣花,不但是慢工,更是硬工。语文教师的文化涵养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语文教师平时应该耐住寂寞,静下心来多读书,专心读书。并把读书所得应用于教学。现在各种媒体的“文化快餐”铺天盖地而来,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带给人们很多方便,而教师夜读华章还是有必要的。“文化快餐”大多缺乏对人们语言文字的启迪,因此,没有深层次阅读,就无法真正把握文章的内涵。

读书是语言文字对人们的思维进行启迪的过程,引发人们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感悟,使人得到美的熏陶,极大开阔人们的想象空间。如教《林黛玉进贾府》这篇小说节选,如果教师没有从头到尾看过《红楼梦》,没有对《红楼梦》的不同人物有整体的认识,没有对林黛玉曲折身世,细腻情感的感受,教师又如何能生动具体地带领学生跟从林黛玉的眼光看贾府,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又如何在讲完这篇课文后,让学生对《红楼梦》产生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美的享受,即是独特语言的韵味,又是深厚的人文底蕴,非借读书不能提高。因此,只有读万卷书,语文老师才有属于自己的审美体验,在语文课堂上才有自己的魅力,才能引导学生体会美。

二、学生在课堂处于主体地位,他们掌握知识的多寡,能否学会“审美”的基本技能,能不能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美”,决定了一个教师这堂课是否成功

教师上好课,起码做到以下两点:

(1)审美离不开想象力,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善于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并能充分分析挖掘作品的形象美。语文教学的审美感知力,既有对韵律、颜色、节奏、构筑等形式因素有敏锐感知的要求,更有以创造性的想象力,把那些死的文字,转变为鲜活可感的形象的要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因此,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让学生感知形象,从而唤起学生心中的“美的感觉”,并利用这种“感觉”所引起的“愉悦”去优化教学情境,逐步实现知识培养和品格教育的目的。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呢?教师应该抓住课文形象可感之物,并能创设好的情景。如教散文《故都的秋》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感受,把握,领悟美的。首先播放课文录音带,继之让学生充分美读,学生对优美的语言有充分的感受之后再指导学生把描写秋晨所见、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胜果等文字找出来,再反复吟诵。学生在吟诵中调动了各种感受器官,从自身经历过的秋天的体验,并在想象中慢慢地进入“清、静、悲凉”的意境。这样学生如见秋之形,如闻秋之香,如身临其境,从而逐步培养了敏锐的语感。夏尊曾说:“语感敏锐的人,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造化之功、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想象就是要使学生从有迹象的语言文字之外,从而能感受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产生“美感”。

同时,在某些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大胆地让学生独立思考,不束缚他们的思维,甚至不要害怕完成不了教学的任务,让学生敢思考,敢表达,在美感的冲动下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像我在教《老家的树》这篇美文的时候,紧紧把握作者对老家四季的树——春之杨柳、夏之榆树、秋之白杨、冬之松柏的赞美之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请四位学生按顺序配乐有感情得朗诵课文,其他同学闭目聆听,并尽量通过文字想象画面的内容,这四季不同的树,美丽的景物描写,激发了学生体会文中浓浓思乡、恋乡、爱国之情,并把各自想象,而书上尚未写出的景色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纷纷借助想象对“树”的形象进行新的挖掘。好词、好句、好景层出不穷,为这篇美文增添了合乎情理的新意境,达到了审美的升华。

课后,我鼓励学生延续课堂的活跃思维,用笔去实践,去表达,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树的作文。我问学生故乡的树有什么?这篇作文收上来后,我看到,学生们都会带着自己独特的情感来感受故乡的树,还有学生运用了各种表达手法来描写自己对故乡的树的情感,而文体更是多种多样,有散文、诗歌、记叙文,甚至还有同学用了科幻的体裁描写了数百年后故乡的树的变化,学生们充满创造性的思维让人惊喜。在教学中我仅仅是给了他们一些基本指导,但由于给了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他们就能写出不落俗套的清新文字来。

(2)“美”是感性的,是充满情感的体悟,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感悟作品的思想美。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我们的许多课文都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富的思想与情致。像古诗中,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健之情;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细腻隽永的儿女情长;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婉约凄切之情;李白“安能折腰摧眉事权贵”的不屈狂傲之情等等。这些美好的诗句,文学审美经验的学生往往不易感受得到,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言行来促使学生产生认同,把自己的审美经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应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课堂教学的有限空间里,带领学生用敏锐的眼睛寻找美,去打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感到美就在课文,美就在身边,使学生自觉地发现、追求、创造美。

参考文献:

[1]《语文审美教育管见》.

[2]卢雪兰.《重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03期

[3]孙玉丽.《教育管理审美价值论》

猜你喜欢
审美语文教学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敦煌艺术考察所感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