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近几个月里,中国的战略新兴产业成为跨国企业的投资新宠,西门子、富士、丰田、摩托罗拉、福特、日立、索尼、佳能、三菱商事、爱普生、艾默生等100多家跨国公司负责人纷纷空降中西部地区,考察布局战略新兴产业的项目投资。
与之相呼应的,是近期密集出台的区域规划,无论是已经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还是即将报批的南沙发展规划,正在编制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区域发展侧重战略新兴产业,走高端路线,已经成为共识。
回顾
2009年,国务院第一次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投入92亿创投基金以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010年,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在年底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更指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
2011年,有关部门开始起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
2012年7月,《规划》由国务院下发。
观察
自国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三年时间中七大新兴产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大量资本进入令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了各地尤其是主要城市新的增长点,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全球性经济危机给国内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各大产业规划的陆续出台,第一波投资产生的“市场题材”释放效应已过中盘,接下来,需要更为关注新兴产业的健康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2010年,受到中央及地方能源调整政策的刺激,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辉煌一时,相关行业公司的股票曾为市场热捧;然而,由于市场及现有技术对相关产业的承载能力尚未达标,不少企业在短短两年中即经受股价“过山车”的考验。
部分业界投资者正面临新兴产业产品“叫好不叫座”的窘境;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亦指摘中国政府对新能源等行业实施非市场化手段的补贴政策。
因此,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进行深入反思与完善,成为当前各级政府的一项要务。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首先需要保证公平的市场准入制度,为社会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更优越的软件环境,吸引持续性的资本流入。
另一方面,应因地制宜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避免全国各地“蜂拥而上”造成的产业同质化现象;如今,部分新兴产业已经出现产能相对过剩的状况,这会扼杀投资者的信心。
七大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生物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新能源产业
新材料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
2011年5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完稿并递交国务院,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与国家现代物流体系相适应的协调发展的物流信息化体系。
2012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6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15%。
2012年6月,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争取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2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力争在2015年达到4.5万亿元的发展目标。
2012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导起草的《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进入公布倒计时。
2012年8月,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的“十二五”规划出台均进入冲刺阶段。
2012年,新材料“十二五”规划有望于9月出台,其中,国内“十二五”期间新材料的发展目标为自给率达到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