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阳平
武汉正面临多重政策叠加的机遇,“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武汉正在抢抓机遇,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乘势而上,重振雄风。2020年,武汉将在长江中游区域内发挥国家层次功能,承担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重任。
孙邦春有的是“国际范”。
记者初见他时,是在他的“音乐之家”里,金黄色的爆炸发型,满屋子的音乐器材,就连墙纸也似乎透出音乐的气息。
2007年,他从美国回汉,了却20余年美国“绿卡”生活,成为全国外聘美籍歌舞剧院院长第一人。
目睹美国国际化大都市繁华现状,孙邦春对10年后的武汉充满了憧憬。因为在他眼中,那时的武汉,已如芝加哥在美国的地位一样,武汉将是中国的中心城市。
芝加哥方略
近日,孙邦春穿梭中美之间,为武汉请来美国《O》秀大导演弗兰克·德贡,成功将《O》秀海外首站设在武汉。
20余年前,鞋垫底下揣着420美元,孙邦春踏上了飞往美国的征途。之前,他因一场出色的演出,获得通往美国的“绿卡”。
凌晨时分,孙邦春走出肯尼迪国际机场,张眼望去,远处万家灯火通明,繁花似锦。
“这就是国际化大都市——纽约!”孙邦春惊叹着,睡意已全无。
之后的20年里,他走遍美国各大国际化中心城市,每到一地,无不留下深刻的印象。
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全球之颠挺进。
游遍美国山水,这位来自武汉的“顽童”,首先想到的是:武汉,芝加哥。
他所知的,就是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对武汉的定位——建成与美国芝加哥媲美的国际化大都市——东方芝加哥。
置身于美国中部大平原,五大湖环绕,老工业之城,交通枢纽承东启西、通南达北,这就是芝加哥,与武汉有着惊人的相似点。
翻看芝加哥的近百年史,跨越式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见:伴随美国百余年前的西进运动,凭借中部交通要塞之利,芝加哥抓住工业的悬梯,迅速成为全美制造业中心、交通、金融、贸易、文化重要中心,跃升为美国第3大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心城市。
上世纪90年代,芝加哥完成了经济结构多元化转型,实现了复兴,形成了美国特有的“芝加哥方略”。
随后20年砥砺前行,芝加哥进一步夯实经济全球化重要节点和重要国际城市之基。
如今,经过科学规划,芝加哥在大工业、金融和商业中心三大领域继续扮演强辐射源,引领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走势。
“中心”意味着集聚、超越,意味着不流于一般,意味着要使创新成为城市最突出、最鲜明的特点,成为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关键能力和独特优势。无疑,“芝加哥方略”对正在迈向国家中心城市的武汉,抑或达到战略目标后的20年,都将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创新赛跑
孙邦春看到的,只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一隅。
芝加哥方略的实现,与百年创新引领密不可分,它引领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势。而这,也只是百年经济奇迹节点的缩影。
近现代的分界线大致出现在公元1500年。之前,在植物经济时代,中国是世界经济中心;之后,欧洲在科技、金融、贸易和制度等创新引领下,形成了西东方的发展分流。
现在来看,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经历了这样的路线图:意大利-荷兰-英国-美国。
自美国赶超英国登上世界巅峰以来,全球经济中心至今在美国还未曾“挪过窝”。
从明治维新到上世纪60年代,日本花了百年时问,实现了经济迅猛追赶,并在80年代一度雄心勃勃地要“购买美国”,但终究未能够登上世界的顶峰。
日本经济的“失落”,究其因,在相当程度上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失落”,创新引领不足所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得到迅猛发展,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已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
美国的西进行动,恰似目前我国的产业西行。誓言要在中部率先崛起的武汉,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四大功能中创新引领首当其冲。
到2020年后,“心武汉”的创新核心——中国“光谷”将成为世界“光谷”,紧盯美国硅谷、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等世界级创新中心,在光电通信、新材料、生物医药、云计算等高技术领域率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百年经济奇迹的背后,是一场马拉松式的创新赛跑。
当今世界,智慧主宰发展潮流,科技进步取代劳动和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要素,创新是城市发展最大的驱动力。以“心武汉”现在的城市定位和目标追求,创新的意义无疑深刻。
“没有华尔街,就没有硅谷,也不会有好莱坞。”孙邦春体会到,正是有了金融的创新,才有了好莱坞,美国人将文化转变成了大众商品。如今,美国文化产业占全美GDP的22%,而在中国,该比重却不到1‰
双心竞合
2007年,孙邦春毅然离开了美国,在中国,在武汉,寻找着他的“美国梦”。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多年从事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研究。他称,国家中心城市既是国家发展连接于世界的重要节点,也是在一定区域内发挥国家层次功能的原点。
从长远来看,“心武汉”又将如何在国际节点与区域原点之间发挥最大的功效呢?
美国芝加哥方略选择的另一路径是:“捆绑”纽约,形成独一无二的双心竞合模式。这也形成特有的“美国经济地理横轴”,即以海港城市纽约与区域中心城市芝加哥,以及分布其问的汽车城底特律、石化工业发达的克利夫兰等构成的双核型空间结构,构成美国最重要的产业发展轴线。
仔细研究会发现,“大上海+大武汉”与“纽约+芝加哥”有着如此众多类似,并且,相比较于“纽约+芝加哥”偏美国东北部一隅,“大上海+大武汉”双心竞合的发展空间更大,位居中国的中间地带,足够引领长江流域这条“经济横轴”,带动效应将会更加显著。
从历史上看,将上海称之为“东方的纽约”与武汉称之为“东方的芝加哥”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按照长三角区域最新规划,将建成世界级的城市群,正好与武汉城市圈可以形成互动。
“放眼全球化的视野,我们需要搭上‘大上海,上演中国版的经济地理横轴‘联姻。”孙邦春说。
对于“心武汉”内部组合又将如何构筑?王一鸣有自己的战略路径。
他认为,对“心武汉”的强心术应选择“港-业-城”的模式,更符合中心城市未来的发展定位。
可以看出,把一座城市放到国际和国家城市体系之中,有助于认识其特性,也有助于认识其功能的有限性。
三圈发力
在孙邦春的亚洲文化中心城的构想中,来自亚洲的游客来武汉可领略到全亚洲各地的风貌。而武汉市民更是不用出城,就能感受到国际化最前沿、最新潮的风尚。
孙邦春说,2013年,他将在武汉中央文化区拥有一座“红灯笼”般的国际级剧场,让武汉人在家门口也能看到拉斯维加斯级别的华丽之秀,“一场《O》秀在美国火了10余年,汉秀也将拉大武汉的辐射半径。”
畅想10年后的“心武汉”,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早已来回“穿越”。
他说,武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后,会有别于前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将在科研及制造业两方面,形成独特的“产业三圈”,成为强大的产业带动辐射区。
以武汉内环线28公里形成的产业一圈,这里将会是高度发达的综合服务区,如金融、高端写字楼等;在武汉三环线与四环线之间形成第二个产业圈,这里是大汽车、大钢铁、大石化、大船舶四大工业板块聚集区,仅上海才有;以五环线外形成的环武汉产业圈,以市区外迁为主的家居、服装等企业为主,如汉川形成的服装产业园等。
美国芝加哥成功的路径与经验,可使“心武汉”驶向更远。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称,芝加哥并非是人们想象的那种单纯意义的城市,而是一个以芝加哥城为核心,众多城区构成的“大芝加哥”都市区。成功地实现了区域融合来推动共同发展,仅这一点就值得武汉借鉴学习。
“总有一天,武汉会形成广州的发展模式。”叶青说,目前以广州为中心,其周围形成了东莞、佛山、顺德等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城镇,武汉今后也会如此。
综观世界城市发展史,随着城市化的演进,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会逐渐形成。中心城市不是自封的,也不是政府指定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他认为,武汉能否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取决于它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和作用,及周边城市对它的依存度。
“城市的竞争力不仅是GDP的多少,关键还在于城市的辐射与聚合半径有多大、城市的个性与魅力有多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多强劲”。
内需“高地”
1918年,美国《竖琴师杂志》刊文,感叹“汉口在全国商品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可与芝加哥在美国的地位媲美”。
在历史学家们看来,100年前的大武汉,主要就大在开放上。当时的武汉,是中国内陆重要的通商口岸,是外国政府在内陆设立领事馆的首选之地,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城市。
“在商品市场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重在内需。”叶青称,百年前,九省通衢的武汉崛起,与内需密不可分。那时武汉就是商贸重镇、物流中心。货到汉口活。“心武汉”就是要重现当年买全国、卖全国的繁华景象。
王一鸣也认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应增强资源配置功能,对中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家合作与竞争起到更大的作用。
目前,武汉已与16个国外城市缔结友好关系,七十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不仅在武汉投资设厂,更是将全球或区域研发中心、服务中心等核心机构迁至于此。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将与这些国外城市的经贸往来更加频繁。
王一鸣认为,武汉是打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携领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的“高地”。到2020年后,武汉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知识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成为辐射带动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
憧憬着这一天,孙邦春满怀信心地说:“我赶上了文艺的春天。现在,‘文化二字在各级政府的心目中越来越重;将来,我将继续不遗余力搭建文化的桥梁,将海外成熟的文化理念带到湖北武汉,同时让荆楚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