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黄泽军
〔摘要〕目的:编制适合我国中小学文化背景的班主任工作倦怠量表。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和访谈法,编订初测量表条目,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筛选项目,形成正式问卷。在探索性因素分析基础上,提取出“去人性化、身心疲惫、成就感低落”三个因素,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上述模型稳定且可靠,χ2/df=2.21,RMSEA=0.069,TLI=0.904,CFI=0.912。信度分析表明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97,各因子的α系数在0.784到0.839之间。结论:问卷结构效度良好,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倦怠;量表;效度;信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7-0007-04
一、引言
职业倦怠(job burnout)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洛伊登伯格(Freudenberge)于1974年首次提出,指工作本身对个体的能力、精力和资源要求过度,而导致的一种崩溃、耗竭状态[1]。教师作为工作倦怠的高发群体,其倦怠现象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焦点。20世纪80年代Maslach针对专业助人行业,提出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低成就感(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三维度模型,据此编订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2],经过广泛的实证研究,该理论在倦怠的结构及测量方面比较成熟。由于经济文化、教育体制的差异,在进一步的应用中,为适应我国文化背景与多样化需求,修编教师倦怠量表一直是该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分析已有研究成果[3-5],均按照学段分类对量表进行修订与完善,能够反映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因承担的教育任务不同而导致的“衰竭”状态。
班主任作为教师群体中的特殊群体,肩负着专业的教育职能,其工作是以理解关爱为情感基调的精神劳动[6]。班主任的工作状态既是教育基础,亦是工作内容,与育人效益休戚相关。但是,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班主任的心理状况堪忧。在2007年杭州市中小学班主任的调查中,仅有42%的现任班主任愿意继续留任,75%的班主任表示“因学校安排”完成班主任工作。与此结论一致,赵玉芳在2003年的研究[7]中发现中学班主任工作倦怠程度显著高于一般教师。有鉴于此,从班主任这一工作岗位本身切入,反映班主任在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等方面的特殊性,编订符合国情校情的班主任工作倦怠问卷,不仅能为班主任工作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更能适应当前班主任培训与管理的迫切需求。
二、研究方法
(一)班主任职业倦怠的界定
关于职业倦怠的定义与描述主要有临床心理、社会心理、组织行为、社会历史[8]等四类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职业倦怠予以解读。为使理论概念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应依据班主任对工作倦怠的理解情况,进行整合与界定。为此,本研究选取杭州市各学段班主任培训班学员作为被试,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包括三道题目。例:“常言‘母爱无私、师爱无疆。班主任在工作中尤其如此,对班级学生融入了太多的情感(如爱心、好恶、期许等)。正因为如此,有时,您身边的班主任或您觉得长期和学生在一起,处于极度疲劳状态。请您结合切身的感受与体验,谈谈具体表现有哪些。”问卷共发放65份,回收有效问卷63份。经过归并整理后,发现被试多从“对自己、对人、对事”三对关系中,描述自身的感受与工作状态。该结果与Maslach的三因子结构高度耦合,既全面又各有侧重。从性质与强度的角度分析,该状态一经形成,比较持久与稳固。
故本研究对班主任工作倦怠的界定为:班主任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中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一种长期性反应,包括身心疲惫、去人性化、成就感低落。身心疲惫反映个体“对自己”身心状态的感知状况,表现为个体的精力及情绪资源接近衰竭,感觉工作压力巨大、情绪紧张等;“去人性化”反映个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即对学生和身边人员(同事及家人)表现出疏远、冷漠与麻木,易怒、易烦躁;“成就感低落”反映个体“对事”的评判与态度,表现出个体在工作中有较强的挫折感,认为自己不能有效地胜任班主任工作,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并没有什么价值与贡献。
(二)被试
初测被试:在杭州市各学段随机选取班主任106名,发放问卷106份,收到有效问卷102份。正式施测被试:在杭州市小学、初中、高中随机抽取17所学校共448名班主任,发放问卷448份,收到有效问卷406份,男125名,女281名,与实际构成比例相近。其中,小学184名,初中120名,高中(含职校)102名。平均年龄为33.7岁。随机抽取149份作探索性因素分析,剩余257份作验证性因素分析。
(三)统计工具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及AMOS7.0统计软件进行管理与分析。主要的分析方法是差异显著性检验、相关检验、探索性及验证性因素分析。
(四)初始问卷的编制与施测
1.文献综述
以“倦怠”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文献,再以“教师倦怠、量表修编”为内容标准作进一步筛选,获得相关度较高的文章共138篇。重点研读Maslach及Pines的职业倦怠量表,以及国内关于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幼儿教师工作倦怠量表的内容与条目。
2.半结构性访谈
选取班主任培训班学员13名(小学2名,初中2名,高中2名,职高1名,学生处主任3名,德育校长3名),分别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主题为:在班主任工作中所产生的消极与负面感受,重点描述关于“身心疲惫、去人性化、成就感低落”的具体表现。访谈过程中详细记录谈话内容,事后认真分析归类。
3.初测问卷编制与审核
依据文献资料、访谈及开放问卷调查结果,初步编订班主任工作倦怠问卷,包括32个项目。问卷采用Likert五级评定,五个等级分别为:“从未如此”记1分,“很少如此”记2分,“有时如此”记3分,“经常如此”记4分,“总是如此”记5分。反向题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倦怠程度越高。由学校资深班主任、德育管理者与专家、心理测量人员对初始问卷进行审核,确保项目指向明确、内容贴近班主任工作实际状况、表述科学严谨易于班主任教师理解。
4.初测问卷项目筛选
(1)项目分析
鉴别指数法。将所有被试的问卷总分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得分前27%者作为高分组,得分后27%者作为低分组,删除两组被试在某项目的平均分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0.05)的题目,计1项。
相关法。以问卷中每一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作为指标,删除项目与问卷总分相关低于0.4的项目,合并项目之间相关大于0.80的项目,共删除、合并3项。
(2)因素分析
对剩余28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并作进一步筛选。KMO值达到0.824,Bartlett球型检验达到显著性水平(P值为0.00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旋转法。筛选条件为:ⅰ单个因子包含项目小于3个,第五因子只包含两个项目,第六因子只包含一个因子,删除3个项目;ⅱ因素负荷小于0.40的项目,删除2个项目;ⅲ具有多重负荷,而且负荷比较接近的项目,或者在两个因子上负荷都大于0.30的项目,删除4个项目;ⅳ因素归类不当的项目,删除4个项目。形成由15个项目组成的正式问卷。
三、研究结果
(一)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正式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值为0.822,Bartlett球型检验值为837.776,达到显著性水平(P值为0.00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旋转法共抽取出3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3因子累计贡献率为57.30%,碎石图亦表明班主任工作倦怠问卷符合陡阶检验,三个维度的结构较为理想。班主任工作倦怠问卷的因素负荷矩阵见表1。
因子一包括7个项目,主旨为以自我为中心,仅关注个人利益诉求、对学生情感疏远,将其命名为“去人性化”。因子二包括4个项目,描述个体身心长期处于疲劳状态,经常感到烦躁、焦虑与挫折,命名为“身心疲惫”。因子三包括4个项目,说明无法体验班主任工作的价值与乐趣,工作效能低下,处于被动消极的工作状态,命名为“成就感低落”。进一步分析项目内容,着重描述“懈怠”状态,与现行中小学班主任管理体制下大部分班主任的实际工作状态高度一致,有利于准确评估该现象对个人、对学生、对学校的后果与影响。
(二)验证性因素分析
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上一步骤提出的三因子理论模型,各项拟合指数均较为理想,详见表2。在班主任工作倦怠结构模型的标准化解中,各项目与所属因子的标准化结构系数在0.41~0.75之间,均大于0.4。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构想效度。
表2 班主任工作倦怠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
(三)班主任工作倦怠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克伦巴赫α一致性信度系数。总问卷、身心疲惫、去人性化、成就感低落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97、0.839、0.806、0.784,均达到较好水平,其中“成就感低落”的系数低于0.8,主要因为该因子仅包含四个题目,且涵盖内容全面。以上数据说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效度分析。(1)内容效度:本问卷由一线班主任教师、德育干部(学生处主任、德育校长)、德育教研员、心理测量研究人员,在概念解析、维度确定、问卷编订等各阶段均全程参与,共同审定项目的内容、意义及表述,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各题目不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使班主任教师能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回答。(2)结构效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详见表3。总分与三个因子之间、三个因子之间6个相关系数,均呈极显著性(P<0.01)正相关。因子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0.650~0.895)高于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0.232~0.490),说明三个因子之间既各有侧重,又具有同一归属性,测量的是班主任工作倦怠的不同特质。
表3 各因素间及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四、讨论
班主任工作倦怠问卷沿用了MBI的三个维度,探索性、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证明了三个维度的科学性。但是,对因子的顺序及名称作了修订,使之更能确切反映班主任工作的实际状况。
第一,去人性化。目前,班主任评价管理体系中以绩效为中心,主要包括学生学业成绩、班级常规管理、集体活动表现三个指标,未能完全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现有体制下,班主任工作具有严重的“工业化生产”烙印,目标短视化、工作方法程式化、师生关系行政化倾向明显,“人文精神”“艺术性”凸现不足,易导致一些班主任将学生视为流水线上“无生命”的工件,经常用一种消极的、否定的、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们,师生间情感联系薄弱,去人性化充分表达了倦怠的此重内涵,该因子的解释率最高,列在首位。
第二,身心疲惫替代情感衰竭。班主任早出晚归,整日与学生生活在一起,常规工作繁杂且强度高,对体质要求很高。班主任之累首先表现在体力方面,体力透支必然导致情绪烦躁、精神负担重,两者密不可分,身体与心理的疲乏比情感衰竭更具代表性。
第三,成就感低落。此因子包含四个项目且均为反向题,与班主任工作实践及访谈内容高度吻合,即班主任工作的成就感呈两极分布,一端是精神的丰盈、情感的顺畅和教育行动的智慧,另一端是目标的缺失、情感的压抑和工作的低效。究其原因,主要是班主任的教育与管理行为具有极强的反身性,其工作价值与学生的成长休戚相关。班主任每次的精神劳动均需通过学生的变化与表现予以反馈,适合的教育影响付之于学生即获得正面反应,学生发生积极变化与进步;反之,则为负面反应,使得成就感呈现两极分布。
五、结论
1. 班主任工作倦怠量表分为三个因子:去人性化、身心疲惫和成就感低落。
2. 编订的班主任工作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达到了测量学指标要求。
注:本文为浙江省教育科学2009 年度规划课题“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倦怠及学校主动应对机制研究”(sc9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 Freudenberger H J. Staff burn-out[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74 (30): 159-165.
[2]Maslach C, Jackson S E.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1981, 2: 99-113.
[3]王晓春,张莹,甘怡群等.中学教师工作倦怠量表的编制[J].应用心理学,2005(11): 170 -175.
[4]许渭生,韩海燕.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构建[J].中国特殊教育,2010(5): 92-95.
[5]郭文斌.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初步编制[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8(5):115-118.
[6]班华.“专业化”班主任持续发展的过程[J].人民教育,2004.15:10-13
[7]赵玉芳,毕重增.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80-84
[8]李江霞. 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3(2): 62-6.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杭州,310003)
编辑 / 于 洪 终校 / 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