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跃平 陈嫔荣
(长沙理工大学,长沙410114;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长沙410100)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提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高校之间情况差异较大,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经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与实践应当达到3个不同标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2-5)这是我国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经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与实践应当达到的3个不同标准。一般要求是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是为有条件的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类型和人才培养目标选择的标准而推荐的。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创造条件,使那些英语起点水平较高、学有余力的学生达到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要求》考虑到全国各个高校的差异性,强调个性化教学,但是没有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将来就业后对英语的需求程度,甚至没有考虑不同专业对不同外语语种的需求,即社会对外语语种和外语能力程度的需求,也没有考虑同一类学校不同专业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别所导致的学生个体对外语教学的需求,即学生的个体需求。
需求分析理论(Needs Analysis)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哈金森和沃特斯等西方学者所倡导,指通过内省(自我观察法)、访谈、观察和调查问卷等研究工具研究需求的技术和方法。
国外教育界对需求分析的讨论和实践约有30多年的历史,如Hutchinson&Water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方面都有比较成熟的成果,认为需求可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Hutchinson&Water 1987:26)目标需求是学习者为了在目标情景中能够顺利运用所必须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为了学会而需要做的一切。目标需求被细化为必学知识(necessities)、欠缺知识(lacks)和想学知识(wants)。必学知识即学习者将来为顺利完成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欠缺知识为目前的知识水平与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想学知识是学习者面对特定情景而感到想要学习的部分。学习需求则包括学习条件、学习者知识、学习者技能和策略及学习者动机等。他们认为需求分析应分两步:首先,分析学习者在目标情景中要做什么;其次,分析学习者应学什么。通过分析学习者的缺陷和未来需求,弥补语言能力上的不足,以便他们在未来目标情景中使用语言功能。迄今,最新最完善的外语需求分析理念是把学生视为自然人、语言使用者(语言的学习者),从多个方面对特定学生群体进行大量分析,得出目标情景和学习环境的相关信息,减少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近年来,中国外语界也有不少学者涉足需求分析理论:束定芳认为需求分析可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社会需求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束定芳2004:20)。夏纪梅和孔宪辉认为,外语课程设计要有科学性,必须首先了解情况和分析情况,作情况、学习目的和雇主或职业需要3类分析。(夏纪梅孔宪辉1999)陈冰冰构建的需求分析模型由学生个人需求分析和社会需求分析两个子模型组成。(陈冰冰2010)覃新宇认为需求分析理论指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主观与客观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从而确定使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覃新宇2010)鲁子问对中国城镇居民外语运用和外语技能需求数据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表明:77.7%的城镇居民在目前的工作中不运用外语,22.3%的居民运用外语。(鲁子问 张荣干2012)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以内容为依托的英语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等教学理念受到我国英语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学科的外语教学模式”(discipline-based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在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和拓展相关专业知识方面的巨大优势得到学界广泛认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由最初的仅考虑学生个体需求(因材施教)而逐步转向同时关注社会需求。
个人需求分析和当今国家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吻合,也同中国传统教育要求的“因材施教”一致,所以个人需求分析就像医生在开处方之前对病人诊断。(Long 2005:19)“个人需求能帮助学生和教师识别新的需求并发挥评估和反馈作用,以保证大学英语课程不会偏离航线,始终为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和既定的教学目标服务”(陈冰冰2009)。通过个人需求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英语教学的需求,分析学生成绩中的薄弱环节,确定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调整教学的策略和方向。
社会需求和学生毕业分配密切联系。如果不能预测学生毕业时的社会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能真正适应社会需要,因此预测社会需求是设置大学英语课程的必要前提。只有经过需求分析并充分运用需求分析成果,才可以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及其具体实施方案。每一门语言课程设计都应视为有其社会特殊用途和目的,与学生现在或将来运用该语言相关,而不是一刀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Long 2005:19)虽然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在高年级阶段根据需要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但是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存在一个高校、一个地区甚至全国不同高校内的不同专业统一英语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评估方法的现象。
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和分析英语的社会需求程度而盲目设置大学英语课程,相当一部分学生花费比自己的专业课程还要多的精力用于英语学习,只是为了达到学校的要求或者国家的四、六级要求,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而其步入社会后所从事的职业或许根本用不上英语,或者主要运用英语听、说、读、写、译中的某一种技能,这就意味着大学英语教育资源浪费。因此,根据中国社会英语需求,尤其是不同职业对英语能力运用程度的需求和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需求制定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估方法,具有深远意义。从2002年开始,我国进行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很多高校积极推广根据学生不同基础进行分层教学的模式,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进行个性化教学。
《要求》是供各校参考,不是刚性执行,而是给学校自主权,增加大学自主性和可选择性。各高校不能只考虑学生英语基础不同,更要从各专业特点以及对英语需求的差异考虑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按专业分层的大学英语教学是指对不同专业学生将来职业方向英语需求和学生目前英语水平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有层次、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考核手段,即不同层次的高校、同一层次的高校内的不同专业要有不同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当前英语教学的效率问题。
大学英语按专业分层教学,应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将来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译”5种能力的需求不同而有所侧重。如果全面铺开,要求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把这5种语言能力全部都学得很精,是不可能的。(张尧学2008)语言教学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应该在这些方面作大量科学的需求调查和数据分析,才能制定好个性化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现在推行的分层大学英语教学是在班级授课的框架内,根据学生学习基础、认知能力、学习习惯等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模式。它包括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考核评估等分层。入学时,对全校所有专业的大一新生进行英语评估测试,然后根据测试成绩把学生分成高、中、低3个层次的教学班来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从理论上考虑到学生个人需求的差异性,更加能满足个性化教学的要求,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进步,但是还存在一定局限性,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英语水平和能力的需求差异,从而导致英语教学的盲目性,浪费教学资源。
高等教育有不同层次,有不同培养目标定位,因此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定位就应该不同。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每个学科门类或每一个专业的学生将来就业方向、涉猎领域不同,对英语需求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说来,“985”学校、“211”学校等重点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和研究复合型人才;大部分普通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学校的培养目标甚至相当于某个领域的职前培训。
现行分层教学模式不宜在全国所有高校推广,应考虑各层次学校生源的差异性。如在全国各层次的高校盲目推广,必然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效果:对于生源好、层次高的高校,利大于弊;但是,对于生源相对差,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甚至学习动机相对落后的高校,弊大于利。我国高校招生分为一本、二本、三本、专科(高职)等不同层次,从不同批次招生录取分数线基本能看出各层次的高校学生素质的差别。
从近10年湖南省高考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表1)可以看出,各个层次高校最低控制分数的差异很大,无论文科还是理科,一本和三本的差距是100多分,而一本和高职专科的差距达到200多分;在同一层次高校里的艺术、体育考生与其他考生的文化成绩差异更大,比其他考生低100分左右(表2)。
表1 近十年湖南高校招生控制分数线
表2 湖南省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
最低控制分数线差异统计图
入学成绩的差异大致可以折射各层次高校学生在各学科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学生对学习的需求不同:不仅表现在对知识、技能的难易程度和质量需求上,而且表现在对教育手段、方法等方面的需求上。既然存在差异,就应该遵循教育客观规律。对于层次比较高的高校来说,其学生的专业就业前景与英语运用的相关性更大,使他们具备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能够大大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但是,对于高层次院校中的某些专业(比如艺术、体育等专业)和大部分二本、三本以及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情况就完全不同。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差,就业后使用英语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学习英语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英语的动机及信心。如果把该层次的学生按照英语水平分层,对基础差的学生集中教学,会有很多弊端:英语课堂会缺乏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缺乏竞争性,缺乏活跃的课堂环境等,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困难。
分专业层次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前提是深入科学分析英语的社会需求。各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制定者要组织专家对本校学生可能涉及的就业行业进行英语需求的调查和分析,包括英语的需求程度和英语“听、说、读、写、译”5种能力的侧重程度。闫莉等调查411名理工科硕士毕业生的英语使用情况,结果发现,60%受试者在工作中很少使用英语,阅读为他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技能,听说则最低。(闫莉等2006)这充分说明不同学科门类或专业对英语需求不一致。一方面,有些从业者根本用不上英语,对于他们来说,学习英语只是提高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英语自学能力,为将来变换职业,需要使用英语时提供语言基础;另一方面,一些从业者需要将英语作为工具,但是在使用英语程度上有区别:研究型人才对英语的各项技能要求高一些;涉外等应用型专业对英语的交际能力需求大一些;理工、农林、医等专业的从业人员可能更需要阅读技能,以查阅英文资料;为合资或外资企业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院校,对外语语种和程度的需求也不同。
只有在科学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制定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才可避免教学盲目性和教育资源浪费。确定不同专业的英语教学目标后,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考虑学生个体的英语基础对英语教学的需求,也就是在同一个专业里,贯彻同一个教学目标,但对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进行分层分班教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学起点放低一点,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应学生水平,可适当增加课时或延长英语教学学期,使其达到本专业要求的英语目标;而对基础好的学生,教学起点高一点,可根据情况减少课时甚至部分已达到相关专业英语要求的学生可以免修。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方向,分析可能从事的职业或行业对英语的需求,从而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根据市场需求安排,能有效减少英语教学的盲目性,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师生教学积极性,能更好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也能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新制订的《要求》一致。这也要求教育管理者和英语教育专家认真、科学地调查分析社会不同职业不同的英语需求,按专业细化教学目标和要求,细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按需施教,按照社会不同层次需求培养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对英语需求程度高的学科专业学生,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要求,并在不同语言能力培养方面根据需求有所侧重,其目的是把所培养的英语能力运用于将来的工作实践;对于将来运用英语可能性不大的学生,可适当放低英语教学要求,其目的只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工作性质对英语的需求,可以大概预测。所以,基于英语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非常有意义,切实可行。
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2010(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鲁子问张荣干.我国城镇居民外语需求调查与教学建议[J].外语界,2012(1).
覃新宇.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程设置[J].教育与职业,2010(24).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夏纪梅孔宪辉.外语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初探[J].外语界,1999(1).
闫 莉高 远孙洪莉董慧明.理工科硕士毕业生英语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6(2).
张尧学.再接再厉,全面提高大学生英语教学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8(17).
Hutchinson,T.& A.Wate.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UP,1987.
Long,M.H.Second Language Needs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