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国民海洋意识调查现状与特点

2012-04-24 09:23本专题内容源于2011国民海洋意识调查报告
海洋世界 2012年1期
关键词:赤潮海洋资源海洋生物

本专题内容源于《2011国民海洋意识调查报告》

2011年中国国民海洋意识调查现状与特点

本专题内容源于《2011国民海洋意识调查报告》

我国国民海洋及权益意识现状

海洋意识作为一种观念,首先是指对海洋的了解。大多数公众对海洋的重要性比较明确。对海洋蕴含丰富的资源和能源,尤其是对其中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食物最为关注。

我国大多数国民具有一定的海洋意识,多数人认为海洋领域最值得人类关注的问题首先是海洋生物和环境保护,其次是海洋资源开发问题,了解海洋灾害及其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海洋权益意识基本具备,对海岛开发充满热情,对有争议的海域认为解决争议和与他国协商共同开发几乎是同等重要,认为先解决争议的态度稍强烈一些,对具体的如深潜器问题关注不够。对海洋在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方面所起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大多数国民认为海洋灾害、领海主权及国防、海洋科学研究、航运安全并不是十分重要。

并不是所有的差异都能形成鲜明对比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阶层、不同地域之间,对海洋问题的认识并非都有明显的差异。下面就来逐个分析一下。

不同性别的差异不大,女性对个别海洋问题的认识略高于男性

女性在海洋经济开发、海洋生物、公海活动、海洋环境方面的了解和认知比男性较高,且高于平均值;

男性在海洋灾害、海岸线、红树林的作用方面比女性较高,但差距不大;

海洋权益方面,女性普遍高于男性,男性仅对海岛开发的态度比较突出;

对我国海洋资源的了解方面,男性女性几乎处于同一水平。

不同年龄段之间存在差异,两极差异明显,比例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强

海洋意识最弱的是18岁以下的群体。他们在许多海洋意识方面与42岁以上的群体形成鲜明的两极倾向。

42岁以上的群体,海洋意识最高。42岁以上的群体也是海洋权益意识最高的群体。他们对我国管辖海域的了解是所有群体中最多的;

除了18岁以下的群体,31~36岁群体在海洋意识方面与其他群体有较明显的落差,对海洋科学知识了解较少。例如他们对海岸线、红树林、海洋资源与能源、公海、海洋污染;对我国开发一些偏远、无人居住、开发难度大的小岛的认同率最低。但对海洋在减少温室气体的作用认识较高,认为我国黄土文明比海洋文明更符合现代社会。

不同文化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海洋意识水平与文化程度相关

海洋意识与文化程度基本成正比。文化程度最高的是研究生以上的群体,在海洋及其权益意识方面综合水平最高。但是,与研究生群体的特征有出入的一点是,研究生也并不认为海洋科学研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大专文化程度的人对海洋资源与能源了解较多,是所有群体中最高的。但在有些方面,其认知不及高中生,例如海岛开发、海洋对人类的影响、海洋灾害对生活在内陆的人的影响、海洋经济等。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群体的海洋意识较低。在所有群体中只有初中生对海洋的覆盖率了解最低,了解的不足60%;对公海活动认识比较模糊,20%左右的认为公海或国际海底区域内的活动可能遵行各国自己的法规,抑或遵循距离最近国的法规。近一半的人没有听说过赤潮,近20%的不知道赤潮是怎么形成的,对海洋科学研究问题几乎一无所知。近20%的认为海洋文明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是所有群体中比率最高的。不赞同或不知道海洋资源将在国家资源战略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人数也较其他群体更多。初中以下群体对海岛开发、海洋对人类的影响、海洋灾害、海洋经济、海洋文明等问题选择“不知道”“不关心”要多于其他群体。

不同收入人群海洋意识差异较小

1000元以下收入群体的海洋及其权益意识较低,几乎低于所有收入人群且低于国民的基本水平。

1000元以上收入群体对海洋的了解和态度有其突出点:

他们对海岸线的形成、我国管辖海域面积、赤潮的形成、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污染、我国海洋民俗、海洋生物的有限性、海洋资源的有限性方面比其他收入群体更了解;赞同生活在海洋里的各种生物无论大小都是人类的亲密朋友。

尤其对赤潮的了解、海洋在缓解污染、我国海洋民俗的取舍、海洋资源开发、对海洋生物的态度及其有限性的了解方面,是所有收入群体中了解程度最高的,超过70%的认为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我国海洋民俗应该有取舍地保留。

5000元以上收入群体的海洋及其权益意识较高,但对个别海洋知识的了解,如海岸线变化的原因、海洋权益的主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海洋生物的了解方面低于其他收入群体,特别是在我国管辖海域面积、海洋生物的了解方面,是所有收入群体中了解最少的,只有30.7%的了解我国管辖海域面积,与国民普遍了解程度相差近6个百分点;在处理海域争端与海洋合作开发问题上,主张先合作开发的人多于先解决争端,这种态度是在所有收入群体中形成鲜明特点。

不同职业群体的差异不大

总体上看,海洋意识与阶层没有太大关系,与职业的关联度并不大。

不同区域差异明显,内陆地区并不比沿海地区低

比较出乎意外的是,属于内陆的中南区域与西南区域的海洋意识在6大区域中位置靠前;其次是西北区域;东北与华东区域位居第三层次;华北最弱。看来海洋意识的高低与距离海洋的距离关系并不大,也不一定成正比。

不同类型城市海洋意识存在差异

沿海城市的海洋及其权益意识高于偏远城市和内陆城市,偏远城市与内陆城市之间的差距不大,整体上的差异并不大,三种类型城市之间的最高得分与最低得分的数据之差平均不到十个百分点。

不同城市之间海洋意识水平参差不齐

调查共涉及18个城市。14个城市认为海洋文明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从具体的城市上看,海洋及其权益意识前三甲是:重庆、攀枝花、深圳,兰州、白银位居其后;其中重庆高出其他城市的差距较大。排在最后三位的是:安康、长春、上海,佳木斯、遵义位居其后;除安康外,城市间差异数据不大。但安康对海洋资源与能源的了解居全国首位,而北京对绝大多数海洋问题的了解和态度几乎都处于全国均值以下。

有12个城市对“我国地大物博,且保持和睦的邻国关系为我国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尤为重要,一些偏远、无人居住、开发难度大的小岛意义不大,国家花费精力维护这些岛屿的权益得不偿失。”问题的持不赞同态度,是所有调查问题中态度最强硬的一个问题。

有5个城市超过90%的不赞同海洋距离生活十分遥远,没必要去关心海洋。城市依次是深圳、重庆、攀枝花、广州、银川。

广州在海岛开发、对海洋资源与能源的了解海洋环境的关注、关注海洋、海洋经济意识、海洋灾害等问题的了解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对赤潮的了解程度最高,达94.1%的听说过赤潮。

重庆与深圳两地超过90%以上的认为海洋灾害所造成危害的严重程度与自然条件有关,也与人类社会的其他因素有关,并且超出全国均值15个百分点。这两个城市对全球变化尤其是海洋所发生的变化会对人类社会、健康和生产造成影响的理解也位居全国之首,并高出全国均值20个百分点。深圳在海洋生物、了解海洋资源与能源、公海概念、关心海洋、人类对海洋形成的压力正使沿海地区面临风险、海上军事、海洋资源在国家占主导地位、海洋经济、海洋灾害、海洋所发生的变化会对人类造成影响等方面的理解比较突出。

责任编辑/津沙

猜你喜欢
赤潮海洋资源海洋生物
神奇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动起来
什么样的海洋生物会发光
试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
基于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的海洋资源核算问题探究
看海洋生物
中美初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论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
揭秘韩国流
征子与引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