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教学从内容到方法的施展空间,更是学生习得知识文化和学习技能的最重要途径。过去,中、小学课堂曾被认为是“教案”表演的舞台。用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的话来说:“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着教师与学生。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和观众。”正是这样的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些弊端催生了“课堂教学改革”。而课改正如中国名校共同体秘书长李炳亭所言:“课改的问题不单纯是改课,其实是思想和观念的改变。”
课堂上,我们应教给学生什么?
——以语文教学为例谈“结构教学法”的运用
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第二中学胡月彪
当前,各地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大有令人眼花瞭亂之势。反思我们在教学中、在研究中、在改革中的各种艰辛探索,有两个问题不得不令教育工作者深思:一、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达到什么目的?二、我们应该怎样教,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一、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过去,我们常常教导学生的一句话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加班加点、题海战术、频繁考试成了教师惯用的手段。教师苦教,学生苦学,虽然带来一时的较好成绩,但它的负面效应也非常明显。如何让教师教得轻松,让学生学得愉快,确实应该探索一条比较理想的路径。
面对“书山”、“学海”,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在课堂45分钟,我们应该教给学生“最有用”、“最会用”的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最有用、‘最会用的知识,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自主、独立地学习,才能实现‘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的目标”。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智力和能力。智力就是组织得好的结构化的知识,也就是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知识越是达到概括化、系统化,越是容易掌握,越是具有迁移价值,这样的知识越容易转化为能力。什么是能力?能力就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程序。所以,提高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指导学生掌握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内容,即“知识树”和“方法树”,这就是结构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我们教学生,最应该教给的、教会的也就是这“两棵树”。
“知识树”是由学科基本概念为核心组成的有组织的知识体系,它揭示了学科基本概念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知识树”学生就能够运用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自主学习,运用整体、联系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解决某一类问题的认识结构。
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知识可分四个大的“树干”,即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和写作等。基础知识又分为字、词、句、段、语、修、标、文八个小的枝干,文言文包括字、实词、虚词、句式四个小的枝干,阅读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个小的枝干,写作分为人、事、景、物、理五个小枝干。再往下分,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阅读又分为内容、结构、主题、表达、语言五个枝杈,再往下分,表达又可分为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又可分为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描写又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如此把各个枝杈分下去,形成一个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这就是语文“知识树”。学生头脑中形成了“知识树”,对学科的整体知识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方法树”是指结构化了的一套操作步骤。这是知识升华为智慧的关键,也是“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果课堂上能关注这样的方法程序,并能将之概括化、结构化,学生的学习本领就会明显提高。
比如,语文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可分为:“查—读—品—悟”四个枝干。“查”是查阅生字生词、文章体裁、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切入文本创造条件;“读”是用纲要图示的形式,梳理结构、概括内容、总结主题;“品”是品味研讨课文的具体特色,透过文本探寻这种特色背后的规律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最有迁移价值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悟”是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升华情感,感悟规律。
再举几个例子:阅读记叙文的“方法树”是:找出六要素——分析人物描写手法——体会思想感情。
阅读小说的“方法树”是: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找出环境描写——探究社会生活。
阅读诗歌的“方法树”是:想象意境——朗读背诵——品味方法——体会语言。
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树”是:找出说明对象及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阅读议论文的“方法树”是:找出中心论点——找出论据并分类——分析论证方法和结构安排。
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树”是:流利朗读、整体感知——对照注释、译讲课文——想象情境、快速背诵——理解主题、品味写法。
在写作方面,积累素材的“方法树”是:观察——想象——迸发——拓展——记忆——消替——整理,写作要求的“方法树”是:审题要准——立意要高——选材要新——构思要巧——表达要美——语言要精。
写人的“方法树”是:观察人物特征——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记事的“方法树”是:起因——经过——结果或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写景的“方法树”是:抓住景物特征——按顺序描写——运用多种感观——使用恰当的词语和修辞——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当然,这样的方法程序,每一块知识都能画一棵“方法树”,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学生就掌握了解决各类问题的方法程序。
掌握了“两棵树”,学生就掌握了主动学习的工具,学生就能自主、独立、高效地学习,最终达到“教师少教或不教而学生多学”的目的。
二、 怎样教最有效
明确应该“教什么”之后,接着就是“怎样教”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两棵树”进行教学?
宜兴实验中学校长王俊将之概括为一句话:“三环两线一核心”。
“三环”指以“例题找方法”、“习题悟方法”、“试题用方法”三个大环节构成的教学过程。
“例题找方法”:重点不是教会学生学习某一知识或解决某一问题,而是在学习这一知识或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探寻归纳出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习题悟方法”:着重在“变式训练”上下功夫,让知识例子不断变化,让学生在一个个不同的例子中感悟知识的变化规律,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道理,让学生明白“题型万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通过课堂大量的变式训练,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真正领悟把握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从而真正摆脱传统的题海战术。
“试题用方法”:试题的针对性要强,题目要适量,难度要适中,要独立验证,尽量以书面检测的形式来验证。要努力实现“四个当堂”:当堂检测、当堂批阅、当堂反馈、当堂矫正,巩固课堂学到的方法。
“两线”指以例题、习题、试题等教学内容构成的知识线(明线——“知识树”),以及贯穿其中的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而构成的方法线(暗线——“方法树”)。
“一核心”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其实质就是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和学科思想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概念、原理、法则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上述三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为“知识线”,是明线;以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为“方法线”,是暗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用“暗线”控制引导“明线”。通过教师的引导,“知识线”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方法线”让学生形成了能力,教师的教法转变为学生的学法,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变得“会学”和“乐学”。
学生在头脑中有了这“两棵树”,就犹如在一堆乱麻中找出了头绪,在繁杂的信息中找出了重点,在浩瀚的学海中找到了快艇。“教师少教、学生乐学”,就由一个美好的愿望变成了可操作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