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津
▲他是谁?
他是哈佛高才生、纽约尼克斯队球员,父母是台湾人。他的突起重新激活了姚明退役后一度退化的NBA中国元素。
▲有多火?
目前NBA最流行的新词是LINSANITY(林疯狂),在各大中英文媒体都能看到他的名字。
▲他的故事
从小每周打篮球3次,父亲坚持让他做喜欢的事。在学校面临歧视和嘲讽时,父亲告诉他要坚强;在赛场上坐冷板凳时,父亲教他适应环境。
英文新词:LINSANITY(林疯狂)
林书豪有多火,从“LINSANITY”和“LINBOW”两个新词的诞生,就可见一斑。“LINSANITY”表示林书豪势不可当,表现近乎疯狂,来自于英文“INSANITY”(疯狂);“LINBOW”来自于美国橄榄球联赛丹佛野马队的明星四分卫球员“TIBOW”,他擅长神奇的长传,多次神奇般逆转比赛。LINBOW自然指代林书豪的神奇。
从美国视频网站YouTube上,你可以查到关于林书豪的说唱音乐;从林书豪的比赛中,你能听到MVP;从各大中英文媒体的体育版面,你都能看到林书豪的名字。
▲“平民英雄”的成长故事
美国ESPN电视台将林书豪与前美国总统肯尼迪相比,也有人拿他与奥巴马相比,如果说奥巴马是“美国偶像”在政界的最成功范例,那么林书豪的成功,完全可以形容为“篮球场上的奥巴马”。
但是,实现梦想的过程总是充满着艰辛。人们总说美国社会拥有着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但这前面必须加上一个限定词:“对强者而言”。只有成为强者,你才能推开这扇门。林书豪的强者之路,最需要感谢的是自己的父亲——林杰明。
启蒙妈妈原想让他当医生
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隨时可能中断。第一个障碍是林书豪的妈妈,她在上世纪70年代移民美国,一直坚持传统的台湾教育理念,敦促林书豪勤加学习,以后成为一名医生。幸好普渡大学计算机工程学博士毕业的林爸爸林杰明坚持让林书豪做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完全没有想把他培养成职业球员的想法。如果那个时候他说自己不喜欢这个运动,那么我不会强迫他做这些事情。”
虽然只有1.67米的身高,但林杰明疯狂地热爱着篮球。几年后,他的第一个孩子约书亚(Joshua)已经5岁了,林杰明开始向他传授那些从录像中学来的技巧。随后就是林书豪(Jeremy),最后是小儿子约瑟夫(Joseph)。林杰明用各种方法培养孩子们对篮球的兴趣,并制定了严格的家庭训练制度:每周训练3次,每次90分钟,风雨无阻。一家人因为这个制度而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每天一放学,孩子们会迅速完成家庭作业,然后从晚上8点半开始与父亲一起训练,项目包括基础技术训练以及二对二的对抗赛。林杰明确信:成功来自于扎实的基础,从这个年纪开始苦练,这些技术将在他们的肌肉之中根深蒂固。
教育启示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林书豪家庭的做法和我们很多父母一样,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灌输他们很多知识和技能,甚至有时只是家长自己的梦想。好在林书豪的父亲对篮球疯狂地热爱,并且做到了尊重孩子的选择。最重要的是,在培养起孩子的兴趣后,他做到了风雨无阻的坚持。
成长“小不点”的自卑
美国媒体曾这样形容亚裔球员:“在美国篮球界,身为亚裔球员,你的头顶上总有一个难以穿越的玻璃天花板,透明却坚硬。”纯正的亚洲血统,是林书豪篮球道路上的无形障碍。虽然有姚明、易建联这样的中国NBA球员出现,但在多数美国人眼里他们全是靠巨大的身高本钱。
高一时,林书豪入选了校队,一年后他入选了分区年度最佳二年级生阵容,随即又两度荣膺最有价值球员。然而,虽然拥有美国国籍,但歧视和嘲讽一直在学校里伴随着林书豪。每当他走进篮球场的时候,就会有人不屑地说:“快回去吧,中国人,这里是篮球场,没你的事!”还有人说:“看他那细长的亚洲人眼睛,能看得见篮板吗?”林书豪当时的身高只有1.60米,在一群身材高大的美国学生中就像个“小不点”,这更加重了他的自卑。
面对受委屈的儿子,父亲林杰明告诉他:“即便有些人对你品头论足,你也必须保持冷静,绝对不能因此动怒。只要你赢下比赛,人们自然会尊重你。”林书豪果然做到了。高中最后一个赛季,他交出了场均15分7助攻6篮板5抢断的华丽数据,率队取得32胜1负的惊人战绩,并最终在加州二级联赛成功夺冠。这时候,林书豪的身高也蹿到了1.88米,甚至超过了那些曾经取笑他的学生。
教育启示教会孩子内心坚强
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自卑便油然而生,这是成长必经的过程,同时也是成长的拐点。面对并战胜挫折的过程,也是打造孩子人格、个性的过程。林杰明对儿子说的话颇有深意,首先是要保持冷静,别让别人的言谈激怒自己;其次,反击他们的最好方式就是自己的表现。有些家长总是为孩子提供各种物质的保障,当孩子遇到辱骂恨不得自己“出头”,却错失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机会。
挫折球迷挖苦:“回中国去吧!”
夺冠后,全家人都以为林书豪一定能够进入名牌大学并获得篮球奖学金。林书豪将自己的成绩和一张自己打球视频集锦的DVD送往了常青藤联盟的全部8所大学,还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以及他梦想中的学府——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然而,只有少数的学校给予了回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对我不感兴趣,斯坦福则是在假装感兴趣,而加州大学的回应是再联系吧。”林书豪说。对于这其中的确切原因,林书豪无从得知,但他确信肯定跟自己的血统有关。
最终,哈佛给他提供了一个机会,但林书豪必须要自己承担高昂的学费。父亲林杰明表态:全力支持儿子读哈佛。他的理由是:虽然这不是林书豪最喜爱的学校,但是读了哈佛,就意味着能够登上NCAA(全美大学生篮球联赛)的舞台。
出乎林书豪意料的是,哈佛,这个美国一流学府迎接他的依然是冷嘲热讽。当他走进球馆开始热身时,有工作人员跑过来提醒他说:“这里举行的是篮球比赛不是排球!”当他在客场打比赛时,有人在看台上大声对他说:“回中国去吧!”可是,早已学会隐忍的林书豪还是选择了沉默,因为他记得父亲说的那句话:“只要你赢下比赛,人们自然会尊重你。”
教育启示教会孩子“曲线救国”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些事不遂人意。哈佛的篮球水平虽远远不及斯坦福、加州等大学,但为了打NCAA,父亲林杰明愿意负担高昂的学费,他告诉儿子:虽然有时候看似走了“弯路”,但自己心中的终极目标是篮球。人生总是充满曲折的,只要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总有达成心愿的那一天。
成功让嘲讽的人成为拥趸
林书豪急切地想证明自己,他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花在篮球上。但第一个赛季,林书豪平均出场时间只有18分钟,场均4.8分,表现一般。
林杰明教育儿子:“不要急于求成,你首先是一个哈佛大学的学生,完成学业是你首要职责。”“欲速则不达”,此时,林书豪才体会到这句中国成语的深刻意义。他开始合理分配学习与训练时间,该学习时,一定全身心地扑在学习上,学习累了再到篮球场上挥汗如雨,这样学习与打球二者相得益彰。不仅如此,他还当上了哈佛大学校报的编辑。
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的林书豪,第二个赛季出场时间飙升到31分钟,场均得分达到12.6分。第四个赛季,林书豪已经成为绝对主力,得分、助攻和抢断都排第一。
2009年,林书豪在对康涅狄格大学的比赛中独得30分;3天后他又拿下25分,连续第二年击败波士顿学院。7胜2负的开局创下哈佛大学男篮25年最佳战绩。一个身高仅有1.91米的华裔后卫成为比赛主宰,NCAA赛场上似乎还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
林书豪征服了美国篮坛。那些曾经对他冷嘲热讽的人也成了他的拥趸者,他终于用成绩赢回尊严。2010年7月22日,林书豪正式与金州勇士签约,踏入了自己和父亲梦想中的殿堂——NBA。虽然在这个篮球殿堂里几经波折,但父亲教给他的人生信条始终支撑着他,终于在本赛季,林书豪迎来了化茧为蝶的最后转变。
教育启示教会孩子适应环境
刚进大学的林书豪,面对的是“亚洲人打不好篮球”的歧视,更重要的是,他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和许多陌生的人。父亲让儿子先完成学业,乍看之下仿佛在回避问题,但又寓意深长。结果,林书豪一方面让学业与篮球形成互补与激励,同时又融入环境,恰恰印证了中国“以退为进”的哲理。遇到瓶颈时,退一步或跳出来,往往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糟糕。
(摘自《华商报》)
从林书豪看体教结合
◆王镜宇
几乎是一夜之间,“哈佛小子”林书豪火了。这位华裔篮球新锐带领球队连战连捷,然而给记者留下更深印象的是他一边看书、一边拍球的“混搭搞笑训练法”。林书豪证明了非专业体制下的训练模式也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华人篮球运动员。
迄今为止,中国人在竞技体育领域取得的绝大多数成就离不开封闭式、缺少足够文化教育的专业体制,在林书豪之前闯荡NBA(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的姚明、易建联、巴特尔都是在这种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林书豪横空出世之前,恐怕没人会相信一个华人运动员能够实现哈佛生和NBA明星兼得的壮举。
在体教结合蔚然成风的美国,依林书豪模式成长起来的运动员并不少见。绝大多数知名美国运动员,都是在接受了正常的中小学教育之后从高校脱颖而出的。目前,国内大多数体育项目实行的是长期集训的专业体制,疏离教育和社会。华裔小子林书豪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证明,拥有正常学业和高水平竞技能力是完全可以兼容的,甚至文化素质还可以反哺竞技能力。
已经开始上大学的姚明也谈到体教结合的问题。他认为“体教结合”能“有利于让读书人运动好,更有利于运动员读好书”,能真正从普通学校走出不普通的体育人,影响更多的普通人爱上体育、享受体育。林书豪的成功,对姚明的观点是一种佐证。林书豪的示范效应,对于那些有学业任务的体育少年的家长们相当于一颗定心丸。
那么,“林书豪模式”对我们的体育体制有何启示?如果我们能够汲取美国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华、将体教结合的模式发扬光大,中国体育将来又何愁没有林书豪这样体学兼优的“双核”战士呢?加大体教结合的力度,才是中国体育未来的方向。
(摘自《中国教育报》)
他给美国人上了一课
◆裴 文
林书豪是哈佛大学毕业的,美国教育部部长阿恩·邓肯也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师出同门的关系,让林书豪和邓肯早就认识了。之前,邓肯去看过林书豪的大学比赛,林书豪还和邓肯的儿子一起打过球。在最近的林传奇上演后,ESPN还特意电话采访了邓肯。以下,就是邓肯在采访中对林书豪的点评。
“林书豪的故事太具有传奇性了,我很为他感动。但对我来说,我在这当中学到的重要一课就是,这个国家乃至这个世界上的年轻人,都是值得期待的。林书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论你是华裔还是美籍,也无论你是白人还是黑人,只要能足够努力,然后抓住机会,属于你的时刻总会到来。
“我认识的林书豪是一个非常谦逊低调的孩子,这不是在说他的球风或者数据,而是这个孩子本身。他在赛场上的关注点,只有如何帮助队友变得更好。这对全国的孩子们来说,是一个绝佳的例子。林书豪对待生活的态度,做事情的精神,都理应获得奖励。在林书豪身上,我们看不到浮躁,也没有自私的个人主义,他遵循着篮球的本质——团队精神在打球。我认为,这是林书豪教给美国的生动一课。
“而且,林书豪的出身并不具有优势,他不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我觉得,在林书豪的篮球之路上,一定受到过不公平待遇或者说歧视。但是,林书豪却一直很努力地在打球。任何认为他是一夜迸发的想法,都是幼稚的。某些球员,可能身高七尺又或者天赋过人,从十几岁开始,就被认为是篮球明星,享受着众星捧月的待遇。但林书豪不同,他的篮球之路,和普通人没有区别。这也是我觉得,林书豪能引起强烈共鸣的原因之一。
“在球场之外,林书豪同样是个成功的典范。过去,公众认为运动和学业似乎很难两全其美。这一陈旧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不少孩子们的选择。但现在,孩子们有了更清晰的效仿对象,一个学业和篮球都取得了成功的林书豪。我自己有两个孩子,他们现在每天都会搜寻林书豪的新闻去看。老实说,我很乐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这样做,林书豪是一个优质的偶像,我的小孩迷他,这是我欣赏的事情。
“在关于林书豪的传奇故事中,很多人驚讶于林书豪的心理素质。我想请各位好好想一下,高中时代最棒的球员,赢得过州冠军,还在大学联赛中有过亮眼表现,但最终选秀上无人问津。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普通人身上,会怎样?我可以肯定,有不少人会就此退出,或者一蹶不振。但是,林书豪没有,他甚至毫无怨言。他唯一的回应就是努力打球。坚忍和顽强,在林书豪的背后,很少人会注意到这些。
“在看到林书豪的突破之后,我非常地感动。不仅为他的成功,我更感动于他树立的模范形象。在各个行业,我们都需要更多的林书豪,能够用低调谦卑的态度去坚守自己的理想和职责。”
(摘自《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