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忠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神经内科,广东 广州 510700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为特点,是第一位的致残因素。恢复或改善缺血组织的灌注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重点。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我们应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8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166例。来自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86例,男46例,女40例,平均年龄64.23±9.80,其中有高血压病史60例,糖尿病45例,脂代谢紊乱30例;脑梗死病变位置,脑叶 (皮层、皮层下)40例,基底节区32例,脑干10例,小脑4例,其中多发梗死9例。对照组80例,男45例,女35例,平均65.76±9.34岁,高血压病史58例,糖尿病40例,脂代谢紊乱24例,病变位置脑叶 (皮层、皮层下)36例,基底节区30例,脑干9例,小脑5例,其中多发梗死6例。两组的性别、年龄构成比以及入组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 (NIHSS)、病灶部位等资料统计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入选标准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且经头颅CT或MRI证实;NIHSS评分4~24分之间。排除标准:1、脑出血及其他系统出血倾向;2、脑肿瘤等脑部器质性病变;3、过敏体质;4、精神疾病患者;5、经溶栓治疗患者;6、昏迷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包括胞二磷胆碱和阿司匹林 (或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有基础疾病患者还需相应处理,如控制血糖、血压等。治疗组于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开始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对照组仅给予上述常规治疗。
1.4 疗效评定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前后NIHSS评分。采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评定[2]: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⑥死亡。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总有效率
2.1.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两组NIH评分分别为14.86±4.26、14.64±3.99,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P≥0.05);在治疗后21d两组的NIH评分分别为7.62±4.43、10.08±4.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同时提示治疗组对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优于对照组 (见表1)。
2.1.2 总有效率 治疗21d后,治疗组:基本痊愈15例,显著进步20例,进步26例,无变化22例,恶化3例,死亡0例,总有效率71%;对照组:基本痊愈8例,显著进步14例,进步24例,无变化29例,恶化5例,死亡0例,总有效率58%。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表2 所有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有效率对比
急性脑梗死患者症状发生后6h内为最佳溶栓时机[3],但遗憾的是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错过此时机。超过该时间窗血流的再通则会产生再灌注损伤,再灌注损伤通过自由基过度形成、自由基瀑布式连锁反应、神经细胞内钙超载等一系列机制导致神经元损伤,减轻再灌注损伤的核心是采取积极有效的脑保护措施。另外从病理生理的角度上讲,脑梗死的治疗应尽快恢复血流、减少梗死面积,防止缺血半暗带进一步扩大,挽救濒临坏死的神经细胞[4]。近年来,不断有国外实验研究报道,电刺激小脑顶核可以改善大脑循环[5.6],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脑血管的自动调节有关。另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则通过增加局部脑血流,以及局部释放内源性神经保护递质,降低神经元兴奋性,减少钙内流,增加神经元对缺血损害的耐受性,抑制缺血性炎性反应,从而达到减轻再灌注损伤、保护脑细胞的目的[7]。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1天后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极为显著 (P<0.01),同期评分较对照组下降 (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9%,对照组为5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故本研究表明结合小脑顶核电刺激组要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的患者。它能够加快脑卒中患者康复的进程,使病人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和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81-383.
[3]屈志炜,苏丹,张丽英,等.凯力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中国处方药,2005,11:75-77.
[4]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34-751.
[5]叶继英,林吕.小脑顶核电刺激并康复干预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7-8.
[6]贾帆,黄微.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在脑梗死早期康复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0):57.
[7]邓彦,叶斌,陈泉坤.电刺激小脑治疗脑梗死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现代康复,2001,(2):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