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春萍
广西柳江县中医院,广西 柳江 545100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5岁以下小儿腹泻的年发病率为10%~20%,平均每年每个小儿发病2次,死亡率为0.51%[1]。笔者于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应用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腹泻46例,并设立西医对照组进行观察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在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91例小儿腹泻患者中,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6例,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6个月~4岁6个月,平均病程15.8d,重度脱水32例,轻度脱水14例;对照组45例,其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6个月~4岁3个月,平均病程16.2d,重度脱水29例,轻度脱水16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例数、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诊断标准
患儿血常规与大便常规均符合第6版《儿科学》诊断标准,经检查患儿均有腹泻、发热症状,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样,大便频率增加,均在7次/d以上,腹部听诊肠鸣音正常,少量患儿有口渴及呕吐症状。全部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脱水症状。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如纠正酸中毒、补液及降温措施。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思密达,于饭前半小时口服,每日3次。患儿小于1岁,每日1袋;1~3岁,每日1.5袋;大于3岁,3袋/d。
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以七味白术散为主方加味,主方:党参5g,白术4g,茯苓5g,藿香4g,木香3g,葛根3g,甘草2g。加味:腹痛加白芍;伤食者加山楂10g,健曲10g,麦芽6g;久泻不止无积滞者加诃子、赤石脂;久泻夹滞者加谷稻芽;久泻中气下陷脱肛者加升麻、黄芪;久泻肾虚加补骨脂、益智仁;脾虚者加薏苡仁、山药;伴咳嗽、流清涕者加紫苏、陈皮。药物剂量根据患儿年龄、体质情况决定。水煎服,每日1剂。
以上治疗10日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治愈:大便成形,全身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无异常,病原学检查阴性。好转:大便次数及水分减少,全身症状改善,镜检脂肪球或红白细胞偶见。无效:大便次数及水分未改善或症状加重。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结果表明,治疗组治愈38例,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表1 2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多为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过敏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等原因所致。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较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病属中医学“泄泻”范畴,中医认为,泄泻主要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及脏腑虚弱等病因所致,但脾胃虚弱是主要因素。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脾胃功能发育尚没完善,消化机能较弱,无论内伤饮食还是外感六淫,均可致脾胃功能受阻而致泄泻。
七味白术散为儿科鼻祖钱乙所创,原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由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藿香、木香、葛根组成,方中党参、白术益气健脾;藿香、茯苓、木香理气和中化湿,葛根升清化浊。诸药配伍,共奏健脾理气,温肠止泻之功效,主治“脾胃之虚,津液内耗,呕吐泄泻频作,烦渴多饮”,为治疗儿科泄泻的良方。
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表明:七味白术散可缓解平滑肌痉挛,增加消化系统机能,修复受损的小肠细胞,促进水、电解质的吸收而止泻[3],还能抑制病毒的繁殖及其轮状病毒 (HRV)核酸的形成,对 HRV感染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和促进正常细胞产生的作用[4]。
本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泄泻具有治愈率高,毒副作用小的优点,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1]夏萍.小儿腹泻病诊断与治疗[J].现代实用医学,2005,17(5):263-26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3]施璐霞.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婴幼儿腹泻[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1(11):663.
[4]谢鸣.中医方剂现代研究:上卷[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