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见

2012-04-18 09:16韩锦
企业导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韩锦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基础上,揭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他们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分配形式、社会组织形式以及未来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对未来社会做了科学的阐述,并提出了实现途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构想的肯定与发展。

【关键词】未来社会;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人类的发展方向,认为资本主义必然会被共产主义所代替,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作了初步描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预见论述的内容

1.“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理论。马克思科学阐述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代表作是《共产党宣言》。他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学说,得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理论;同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阐述了另一个重要原理:“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简称“两个决不会”),“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共同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长期性和曲折性。

2.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正式诞生。欧洲大陆先后出现过“封建社会主义”、“宗教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等“社会主义”思想和文化思潮。马克思批判了这些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认为“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在“有教养的”的上层资产阶级中所产生的瘟疫,究其本质只不过是用抽象人性和肉麻的爱将共产主义运用庸俗化。在批判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的学说与这些思潮相区别,他们把自己的学说称之为“共产主义”。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既然我们当时已经十分坚决认定‘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刻也不怀疑究竟应该在这两个名称中间选择哪一个名称。”后来,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法兰西阶级斗争》中,使用了“革命的社会主义”,并将之看做“共产主义”的同义词。到19世纪50年代以后,欧洲曾出现的社会主义思潮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不断壮大和发展起来。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将工人的解放运动以其奋斗目标表述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概念和“共产主义”概念的历史演变和对其认识,是正确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预见的理论基础。

3.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揭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一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第一,生产力高度发展,“摆脱了私有制压迫的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将十分宏伟……工业的这种发展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现在由于私有制的压迫和土地的分散而难以利用现有改良成果和科学成就的农业,将来同样也会进入崭新的繁荣时期,并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第二,消灭私有制,如共产党宣言所论述,“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用一句话来表示出来:消灭私有制。”第三,计划经济。“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政治所代替。”第四,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将消失,劳动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社会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二是阶级、国家消亡,“三大差别”消除。恩格斯指出,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即“某一特殊的社会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从而对政治统治、教育垄断和精神领导的占有,不仅成为多余的,而且成为经济、政治和精神发展的障碍,阶级才会消灭。”至于国家它不是“被废除”的,随着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的消灭,也就不再需要国家这种特殊的镇压力量了。那时,国家政权对于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国家也就自行消亡。马克思、恩格斯讲的“三大差别”是指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是他们在考察了所处的资本主义实际情况后所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只要存在剥削制度,“三大差别”和对立就不能解决,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消灭了剥削制度,也消灭了异化劳动,从而创造了消灭三大差别的实际条件。在此需要补充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主要讲的是消灭三对矛盾的对立、对抗性;恩格斯就曾明确指出,即使到了共产主义,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地理环境的差别是不可能消灭的,以此辨析了对此问题的误解。三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很关心人的发展问题,并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理想的根本价值目标。最早且最系统阐述这一理论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这种个人间的联系则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即经济前提,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以及在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人的共同生活方式。”

另外,《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取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未来的社会奠定现实的基础,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把每一个人都有完全的自由发展作为根本原则的高级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还说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取决于分工和私有制的消灭;而分工和私有制的消灭,又有待于人得到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析了人类劳动分工发展历史后指出:“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或批判者。”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构想的实现途径的揭示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其科学性在于它不仅揭示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和未来社会的基本框架,而且指出了未来社会的实现方式。对于其实现方式,国内很多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都有过论述,在此把它分为三种情况:

(1)在资本主义灭亡时实现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是以社会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是以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点为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的。”这一种实现方式要求最高。根据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为:物质条件即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精神、政治条件即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国际条件即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取代资本主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2)在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实现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必须用新的生产关系来取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一旦无产阶级在斗争中获胜夺取了国家政权,就必然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要实现这一途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资本主义爆发了周期性危机,生产力提出了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要求;第二,无产阶级在短时间内夺取政权。(3)“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的国家,在先进国家的带动和帮助下,可以越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条途径已经有成功的实现模式,具有代表性的如“苏联模式”和“中国模式”。1881年2月,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写信给马克思,提出根据俄国农村公社的情况,请马克思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否各国都必须经过完整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才能进入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俄国农村公社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但是要有一定的条件,即要有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综上,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实现,正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实现途径的第三种实现方式。有人说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没有历史合理性是站不住脚的,更不存在因为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而“搞早了”的问题,这也是笔者在此详细叙述马克思未来社会实现途径的目的所在。

三、对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构想的肯定和发展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的未来社会的构想始终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并付诸了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预见是科学的、彻底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机械的教条,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也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的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必然是曲折的。我们每一个搞社会科学的人,都应该对这个问题有清晰的认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中国对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构想的肯定与发展。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5~296

[3]岳夫川、沈济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第1版: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8~440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38

[9]刘昀献.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构想与现实社会主义[J].河南大学学报.2003:7(4)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