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纪》作者吴琯生平三辨

2012-04-18 11:13:38韩震军
关键词:漳浦唐诗徽州

韩震军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0)

《唐诗纪》作者吴琯生平三辨

韩震军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0)

在“全唐诗”编纂史上,明代的《唐诗纪》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然而,由于诸多原因,长期以来,学界关注不够。偶见有学者对其编者吴琯稍有考释,亦是讹误迭出。通过对吴氏的字号里贯、学历仕进及刻书活动进行考辨,可以知道:《唐诗纪》的编者吴琯字孟白,徽州歙县人,寓居白下,曾游学南雍,于金陵辑刻书籍多种。明代著名的刻坊“西爽堂”并非吴琯所创建,将其堂主吴仲虚与吴琯视为一人,尚不足为证。吴琯为保存古籍善本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唐诗纪;吴琯;生平;考辨

明代的《唐诗纪》是重要的典籍之一,在“全唐诗”编纂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它成书于万历前期,包括初唐六十卷、盛唐一百一十卷,收录作家663人,诗歌8362首(句)①,诗以人分,人以世次,同一人名下,诗歌分体排列。《唐诗纪》始事时间较早,在唐诗搜集、校勘、辨伪等方面,为清修《全唐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着发凡起例的意义。然而,由于规模较大,传本难见等诸多原因,长期以来,学界关注不够。特别是对其编者吴琯的认识,自《四库总目提要》出,其后陈陈相因,以讹传讹,少有辨者。《四库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二称:“《唐诗纪》一百七十卷,明吴琯编。琯,漳浦人,隆庆辛未进士。尝校刊冯惟讷《古诗纪》,因准其例辑此书。”[1](P2697)这里关于《唐诗纪》编者吴琯生平的考释,讹误迭出。本文即就吴琯之字号里贯、学历仕进及刻书活动稍作考辨。读书偶得,聊以自备,不妥之处,以祈方家赐正。

一、吴琯字号里贯

二十世纪以来,研究者对吴琯字号的认识,似乎比较一致,除严杰、王学泰等少数先生指出“吴琯,字孟白”外,其余多持一见,即“吴琯,字仲虚”。而对于吴琯籍贯的认识,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概而言之,主要有三种说法。

其一,漳浦人。如:

杜信孚认为,吴琯,字仲虚,号中云,漳浦人。[2](P39-40)

王重民认为,吴琯,字仲虚,漳浦人。[3](P82)

刘尚恒认为,吴琯,字仲虚,福建漳浦人,疑以官定居新安。[4]

杨廷福、杨同甫认为,吴琯,漳浦人,字仲虚,号中云。[5](P171)

瞿冕良认为,吴琯,福建漳浦人。[6](P127)

缪咏禾认为,吴琯,字仲虚,号中云,福建漳浦人,客居歙县。[7](P198)

严杰认为,吴琯,字孟白,漳浦(今属福建)人。[8](P532)

王学泰认为,吴琯,字孟白,漳浦(福建省漳浦县)人。[9](P57)

其二,徽州人。如:

蒋元卿认为,吴琯,字仲虚,徽州人。[10]

翟屯建认为,吴琯,字仲虚,歙县人。[11]

居蜜、叶显恩认为,吴琯,歙县人。[12]

其三,先祖为徽州人,后客籍漳浦。如:

徐学林认为,吴琯,字仲虚,号中云,其先祖为歙县人,后客籍漳浦,辑刻《唐诗纪》170卷等。[13](P88)

吴琯的字号,时人多有记载,而后世学者多视而不见,往往舍本求末。万历乙酉(1585)九月方沆撰《初盛唐诗纪序》直呼“吴琯”,同年十月李维桢作《唐诗纪序》称“吴孟白”。古人有名、有字、有号,有时甚至还不止一个。像《诗纪》的校订者之一俞策,初名策,字公临,后改名安期,更字羡长。再如,为重刻《诗纪》作序的王世贞,字元美,号凤州,又号弇州山人,等等。循古人日常称谓,或名或字或号,不一而足。单就此而论,无法知道“孟白”是吴琯之字还是号。但李序曰:“(吴孟白)同陆无从、俞公临、谢少廉诸君仿冯汝言《诗纪》纪全唐诗。”[14]“无从”“公临”“少廉”“汝言”分别是陆弼、俞策、谢陛、冯惟讷的字。同样,欧大任《讯少廉孟白无从公临校书宝光寺》诗,亦将“孟白”与“少廉”“无从”“公临”同题连谓。按,李氏、欧氏的同一处记载,其以字称人的习惯应当一致。另,古人名与字,通常含义关联,而号并非如此。以此衡之,“孟白”与“琯”相符,当吴琯之字也。至于认为吴琯字仲虚者,当是将其混同于吴仲虚也。此处不多赘言,下文将有详考。

关于吴琯的籍贯,上述诸家之说,分歧主要集中于徽州和漳浦二地。从辖域看,徽州和漳浦平行无涉,不存在大含小的问题。那么二地之间,吴琯的籍贯又究竟何属呢?会不会存在二地之外的第三地呢?俗语讲吃葫芦找根,要考察吴琯之贯里,我们还是先来探求一下相对原始的记载。有关吴琯籍里,现存最早的叙说见于《古诗纪》。王世贞《诗纪序》曰:“惟讷竭生平之精力为此书,书成而御史甄敬刻之陕西行台。其刻既不能精,又无为之校订者,豕鱼之误相属。盖至万历中,古鄣吴琯氏与其乡人谢陛氏、江都陆弼氏、吴郡俞策氏,相与雠校,而复刻之金陵。”[15]《诗纪》部分卷端又署“鄣郡吴琯校订”。古鄣,秦代地名。《括地志》云:“秦兼天下,以为鄣郡,今湖州县西南八十里,古鄣城是也。”①见《史记》卷106《吴王濞传》中《史记正义》所引。《(嘉靖)宁国府志》亦载:“秦始皇五年灭楚,初以江左西境置鄣郡,西北属之九江,东南属之会稽,以浙为界,治古鄣。”[16]随着历史的演进,时代的更迭,同一地域的行政归属及称谓会有变化。秦之鄣郡辖境,涉及明代宁国府、池州府、徽州府、严州府、杭州府等地,相当于今之安徽、江苏两省长江以南、江苏茅山以西、浙江新安江以北地区。此区域尽管如此广袤,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福建漳浦不在其中。漳浦,秦代属于闽中郡,明朝为漳州府所统辖,与鄣郡之境相隔,可谓千山万水!由《古诗纪》所载可知,吴琯非福建漳浦人。至此,我们还不足以断定:吴琯,徽州人。回头再看王序,其又交代,与吴琯同校《诗纪》者,有“其乡人谢陛氏”。我们若能考定谢氏贯里,那么吴氏籍贯自然明了。谢陛又是哪里人呢?汪道昆《诗纪合刻序》称:“北海冯汝言既辑历代诗纪,版之关中,坐踔远而购之难,且病校者疏,而梓者拙也。吴琯自新都起,拓什二以张东秦。身帅吴俞策、歙谢陛、江都陆弼分校之。”[17]从汪序不难知道,谢陛为歙县人。在明季,歙县与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同属于徽州府。这里汪氏所云“其乡人”之“乡”,无论是指小区之“县”还是大域之“府”,作为歙县谢陛乡人之吴琯,其籍贯皆不得跃出徽州府。又,吴琯辑刻《古今逸史自叙》署“新安吴琯撰”。其《凡例》云:“校书最难,古人至以比之随风扫叶,随扫随有。先刻《诗纪》,虽用苦心,亦缘诸本可考,自揣所失不多。继刻《水经注》,稍仍简陋,其本不足征也。是编……”[18]由此知,《古今逸史》与《诗纪》编者实乃一人,同为新安之吴琯。稍后,胡震亨《唐音癸签》进一步指出:“琯,新安富室,寓白下,客吴江俞安期、江都陆弼、同郡谢陛……。”[19](P324)“新安富室”,结合汪道昆“其乡人”之称,视吴琯为歙县人,当不误。

二、吴琯学历仕进

吴琯的学历仕进,文献记载十分有限。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从中理出个一二。方沆《初盛唐诗纪序》称“古鄣吴太学琯”,王世懋《刻水经注序》谓“新安太学吴君琯”。“太学”,乃京师国子监,明人亦常以此泛称入太学学习的监生。如,《故浙江按察司知事王屋张公墓志铭》:“其所交与,尽寓内贤豪,若先辈金陵顾中丞华玉、……、王太学履吉,皆公所严事。而金陵许太常仲颐、……董太学子元、朱太学邦宪、……、黎秘书惟敬辈,以雄文高调,塤箎一时,无不推榖。”[20]相对“进士”等而言,太学生出身极低。上文中的董太学子元,即董宜阳(1510-1572),字子元,号紫冈山樵、又号七休居士,上海人,曾入太学,而屡试不第,终弃举子业。朱太学邦宪,即朱察卿(1524-1572),字邦宪,号象冈,又自称醉石,上海人,二十补国学,连举不第,遂弃去。按古人称名之习惯,出于尊敬,衔名总是就高不就低。若是吴琯进士及第,或有其他职衔,方氏、王氏序文不得称其“吴太学”。《初盛唐诗纪序》、《刻水经注序》皆作于万历十三年,据此知,之前,吴琯不得举业及第。这样的推论,在吴琯友人欧大任文集里,同样能找到佐证。《秣陵集》卷三《讯少廉孟白无从公临校书宝光寺》诗曰:“校籍开龙藏,谁将马队看。笔床犹傍暖,书带未应残。居士元金粟,诸生尚鹖冠。石经何日就,江左似长安。”[21]吴琯与谢少廉、陆无从、俞公临等在南京曾合作校编过《古诗纪》、《唐诗纪》。四人共同参与校刻之书,除《诗纪》外,史籍所载,他著不见。故欧诗所题“校书宝光寺”当即指此。诗句“居士元金粟,诸生尚鹖冠”,分别用了“维摩居士化身于金粟如来”及“鹖冠氏居深山著书”之传说,作法上尽管属于用事用典,但“居士”“诸生”之语亦点出了校书者的身份。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县、州、府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包括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由以上分析知,吴琯曾游学于南京国子监,似无为官经历。至少据现有文献可以断定,万历十三年以前,吴琯举业无成,未有进士及第。

然而,自清人书目著录“吴琯《唐诗纪》一百七十卷”,且于其下注“琯,漳浦人,隆庆五年进士”[22],后又经《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的袭谬鼓吹,世人多信之。明代福建漳浦县确实有一进士吴琯,但与《唐诗纪》编者之吴琯别为一人。这不论是从其字号、籍贯,还是游学仕历上,都能识见。为了下文论述方便,我们暂以歙之吴琯、漳之吴琯来别称二者。

漳之吴琯,明代张朝瑞《皇明贡举考》有著录。《皇明贡举考》卷八隆庆五年会试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列中载:“吴琯,福建漳浦县。”由此知,漳之吴琯曾于隆庆五年(1571)进士及第。其后,曾任婺源知县。《(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一百四十二引《婺源县志》云:“吴琯,漳浦进士,知婺源县。下车即揭四语于柱曰:赞愬不行,强御不避,苞苴不入,关节不通。六年守此如一日。”漳之吴琯守婺源六年,政绩显著,之后被征为南京吏科给事中。《(康熙)漳浦县志》卷三《选举》记:“隆庆五年辛未张元忭榜进士:吴琯,吏科给事中。”对于漳之吴琯的生平,《(乾隆)婺源县志》记载更详。《(乾隆)婺源县志》卷十《官师·名宦传》云:“吴琯,漳浦人,字仲虚,号中云,……任知县六载,……征为给事中。”这里不仅告诉我们吴琯的字号、里贯,而且清楚地交代其前后历官情况。漳之吴琯的生平仕进,诸家言之凿凿,不容质疑。对于其前后迁转的具体年份,史书所载亦清晰可辨。清代谈迁《国榷》卷七十一记:“万历八年六月丙辰,王敬民、刘三宅、……吴琯、吴之美、李国光为给事中。琯、之美、国光并南京。”由万历八年上溯六岁,即吴琯万历三年知婺源,至万历八年六月已迁任南京给事中。对此,吴琯的两篇《官文》落款,进一步给出了有力的注脚。这两篇《官文》,一为《婺源县查议申文》,一为《婺源奉催》,分别撰于万历三年五月十二日、十二月二十五日,二文末尾皆署“知县吴琯”[23]。同样,漳之吴琯南京吏科给事中之历官,在《明史》卷一百六十七《张梦鲤传》、卷一百七十六《张岳传》及《潘司空奏疏》卷三中均有附录。此吴琯,举业及第及官历清清楚楚。如果其与《唐诗纪》编刻者吴琯为一人,则在其进士及第十五年(自隆庆五年至万历十三年)、累官至吏科给事中后,方沆、王世懋等岂能称其为“吴太学”?而且二者字号、籍贯等无一相合,《唐诗纪》编者歙之吴琯非漳之吴琯,明矣。而清代以降,不断有学者误识,将其合二为一,究其原因,盖有如下数端:一、有关歙之吴琯,史载过简,漳之吴琯,籍记太散。二、二吴琯都与古徽州有关联。一人里贯在徽州,一人曾官徽州婺源。三、明代官商儒合一普遍存在,特别是编刻书籍,更是三方合作的首选。其中无论哪一条,都给后世学者留下了拼接的空间,容易将其联系在一起。

李维桢称《唐诗纪》编刻者吴琯“雅能诗“,但从存世情况看,其一生撰著并不多。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吴琯撰作,只有《古今逸史自叙》、《重梓楚辞章句序》和《合刻薛氏医案序》三篇文章。相对于较少的文章作品而言,吴琯编校之作可谓丰赡。具体有:校刻《古诗纪》156卷、辑刻《初盛唐诗纪》170卷、《合刻山海经水经注》58卷、《古今逸史》55种223卷、《薛氏医案》24种107卷等。如此大规模的辑刻书籍,按常理,其应建有自己的刻书坊。吴琯究竟有无自己的坊号呢?

三、“西爽堂”与吴琯

近代以来,学者多认为,“西爽堂”即吴琯刻书坊。①如蒋元卿、王重民、杨廷福、严杰等均称吴琯建有刻书坊“西爽堂”。那么,事实又是如何呢?西爽堂是明代有名的刻书坊,其创堂者为吴氏确定无疑,因为其所刻书籍署名总是“吴氏西爽堂”。而此“吴氏”具体指谁呢?现存吴氏西爽堂所刻《晋书序》曰:“既叹隔世,而旧刻踵讹,复缺诠证,书之不完,义于何有?友人吴仲虚氏,博雅嗜文,玩心在兹,搜罗诸本,刊讹厘舛,副墨杀青,晋代衣冠烂然可披。嗟乎!藉唐皇有知,当令凌烟诸公逊仲虚一席矣。”[24]该序由黄汝亨撰写。黄与吴仲虚称“石交”挚友[24],其序所云,当信而有征。由黄序言交代,此“吴氏西爽堂”所刻的《晋书》的刻者为吴仲虚,不难得知,“吴氏西爽堂”乃为吴仲虚之坊名。黄汝亨《亡友吴仲虚行状》又载:“所著自中表志传尺牍数首、《西爽稿》而已,不侈为篇什,故华丽虚骄之士,罕得而知焉。”[25]《西爽堂稿》今已佚不见,具体内容未知。不过,它由吴仲虚所著应该不误。李维桢《大泌山房集》亦载,吴仲虚“所著《西爽堂稿》,篇什不富,而才意新拔,良足嘉异”[26]。吴仲虚为其文稿取名《西爽堂稿》,当与其书坊名或斋号有关。其书稿名,再一次证明了“西爽堂”为吴仲虚之书坊。那么,吴仲虚与吴琯有何关系,是否为同一人呢?

关于吴仲虚的家世生平,明人记载相当详细。吴汝亨《亡友吴仲虚行状》记:

海阳之吴氏伯实、仲虚兄弟,以友于闻,某交仲虚深。往读其所衔哀状伯实者,泫然掩卷而表之。别去仅一暑,而仲虛忽告謝矣。……仲虚讳继灼,号履素,以仲虚字其行。其先唐御史少微公,廿传而为宋文肃公儆,始居休之商山。又十传为曾大父宁庵公昆,昆生鲤墩公禄,禄有四丈夫子,而次公曰龙泉公洽,洽官鸿胪寺署丞,是生仲虚。先是龙泉公元配黄孺人,凡三举女,而鲤墩公夫妇亟抱孙,命置侧室张,先举伯实,后八年,而黄孺人生仲虚。仲虚生而凝重,负俊颖,十岁时从容所得《左氏传》,辄私喜成诵,塾师不知也。弱冠风格修爽,白皙朱唇,盎背美鬚髯,望之奕奕霞举,性朴实,不受饰,能为湛深之思,其学本《尚书》经术,便嗜左、史、两汉、晋魏书,及百家言、稗官小说,无不涉其津涯,遄遄有诠外解,为博士家言:务深卓然,遂不利于有司试,……去而游太学,当是时,大司成海岳许公、洪阳张公皆以文行,相器重数奇,五试五不售,……仲虚生平不妄交人,闭户下键,多所事玄览。于武林,独昵就予与虞长孺、冯开之先生;于吴,昵王百谷;于临川,昵汤若士,俱文章气宜之知。……仲虚生于嘉靖癸丑三月廿九日亥时,卒于万历二十七年五月廿二日亥时,享年四十有七。元配毕孺人生一女,及笄而殇。子男二人,长怀真,侧室蒋氏出,次怀上,孙氏出,俱幼。[25]

又汪可进《吴仲虚传》载:

吾独于吴生仲虚称焉。仲虚生业,自先世至乃父鸿胪君洽,以典质业居天下都会,知人善任,业用大起。仲虚乃曰:“丈夫当迈迹自经术,何物阿堵,足以溺吾人哉!”茹淡服疏,冲然若寒素,独壹志制科业,下帷宝晷,遴师傅,受尚书义,博综百家,尤酷嗜左氏,操觚修博士家言,力追古作。予方三黜有司,评文者率以耳视谓予,文不袭时,恐工瑟不足投竽好也。仲虚得余制义于剞劂氏,而读之曰:是真吾之型范也。……会姻家某持宪武林,不佞设祖屯津,以仲虚生业在武林者为托,某君两任武林,仲虚竟未一晤。嗣余分符楚邑,属下有乡缙绅司理杭郡,不佞躬式其庐,以仲虚为司理君三致意焉。……亡何,友人程汝方自杭城谒予绣林,以仲虚讣至,……而仲虚之学行亦足窥豹一斑矣。嗟乎,予能以石攻玉振仲虚之文藻,而竟不能入彀棘闱,以博一第。……仲虚吴姓,名继灼,号履素,仲虚其字也,世家休阳之商山,为新安鼎族。[27]

《行状》及《传》对吴仲虚的名姓、字号、籍贯、家世及生平交游情况记载详备。据此可知,吴仲虚,名继灼,号履素,仲虚为其字,休宁商山人,生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卒于万历二十七年(1598),年四十七岁。曾祖父孟昆、祖父吴禄、父吴洽、兄吴伯实、妻毕氏、侧室仇氏、蒋氏和孙氏、子怀真和怀上。仲虚幼习举业,屡试不第,晚尚佛教,平生主要居于杭州,与黄汝亨、冯梦祯、虞淳熙、屠隆、王稚登和汤显祖等人交往密切。

吴琯与吴仲虚虽同姓同以刻书为业,但二者字号有别,籍里不同(一为歙县,一为休宁),客居地亦有差异。吴琯寓居白下,吴仲虚侨居武林。二人刻书署名差别较大,吴仲虚西爽堂刻书落款“吴氏西爽堂”,而吴琯辑刻书中常常署“吴琯校”或“新安吴琯校”,从未见“吴氏西爽堂”字样。更能说明二吴别是一人的,是李维桢的记载。李氏曾先后撰《唐诗纪序》和《吴仲虚家传》,二文同存于《大泌山房集》,其中分别述及吴琯、吴仲虚的名、字、交游等活动。特别是《吴仲虚家传》对吴氏生平叙说甚详,其云:“吴仲虚者,名继灼。灼训为炙,为昭恶其文之著也。字仲虚,别号履素,云其先唐御史念。其徙休宁商山,则宋文肃儆,十传为昆,昆生禄,禄次子典客洽,元配黄,生仲虚,而助黄孺者张,生伯实,长仲虚八岁。仲虚小而聪了,十岁从塾师,所见《左氏春秋》,好之,塾师为解故,遂尽通晓。长而韶令美容仪,举止酝藉,襟情豁朗,典客公督之严,学益勤,业益工。习百家言以属文叙致精丽,无何父母卒,哭呕血,至升。乃入太学,许张二相国为司成遇以国士,七上京兆试不第,……已就老宿,谈西方之业,一往奔诣,故复自佳冯虞诸君子,……卒之日,来哭者填门,家人不识姓名。”[26]若二吴同为一人,李维桢的记述于有意无意间会有所体现,但文中这方面的信息一点也发现不了。视吴琯即吴仲虚,尚缺乏有力的证据。相反,吴琯与明代另一著名刻书坊“师古斋”主人吴勉学之关系,颇为值得关注。笔者欲另设专题进行考论,在此不再展开。

总之,《唐诗纪》的编者吴琯既不是福建漳浦人,也未曾进士及第于隆庆五年。明代著名的刻坊“西爽堂”并非吴琯所创建,将其堂主吴仲虚与吴琯视为一人,尚不足为证。据现有文献资料,我们只能得知:吴琯,字孟白,徽州歙县人,寓居白下,曾游学南雍,与俞策、谢陛、陆弼等人于金陵共同校刻过《古诗纪》、《唐诗纪》、《水经注》,同时辑编有《古今逸史》等书多种。吴琯为保存古籍善本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1]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192[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第2卷)[M].扬州:广陵书社,1983.

[3]王重民.中国善本书目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刘尚恒.明清徽商的藏书与刻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0(1).

[5]杨廷福,杨同甫.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M].济南:齐鲁书社,1999.

[7]缪咏禾.明代出版史稿[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8]周勋初.唐诗大辞典(修订本)[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3.

[9]王学泰.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10]蒋元卿.徽州雕板印刷术的发展[J].安徽史学通讯,1958(1).

[11]翟屯建.明清时期徽州刻书简述[J].文献,1988(4).

[12]居蜜,叶显恩.明清时期徽州的刻书和版画[J].江淮论坛,1995(2).

[13]徐学林.徽州刻书业[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14]黄德水,吴琯.唐诗纪:卷首[M].万历十三年序刻本.

[15]冯惟讷.古诗纪:卷首[M].万历刻本.

[16]李默.宁国府志:卷2[M].明嘉靖刻本.

[17]汪道昆.太函集:卷24[M].明万历刻本.

[18]吴琯.古今逸史:卷首[M].景明刻本.

[19]胡震亨.唐音癸签:卷3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0]莫如忠.崇兰馆集:卷19[M].万历十四年刻本.

[21]欧大任.秣陵集:卷3[M].清刻本.

[22]嵇璜.续文献通考:卷197[M].清浙江书局本.

[23]程任卿.丝绢全书:卷1、卷2[M].明万历刻本.

[24]黄汝亨.寓林集:卷1[M].明天启四年刻本.

[25]黄汝亨.寓林集:卷18[M].明天启四年刻本.

[26]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71[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C].济南:齐鲁书社,1997.

[27]汪可进.公余草就:卷2[M].万历二十四年刻本.

Three Issues on Life of Wu Wan,CoMPiler of Tangshiji

HAN Zhen-jun
(Center of Chinese Poetics Studies,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In the compilation history of“Quantangshi”(Collection of Tang Poems),the book Tangshiji(Records of Tang Poems)written in Ming Dynasty tak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However,it has so far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Even the scarce surveys on Wu Wan,compiler of the book,are teemed with mistakes.In this paper,the author makes a survey of Wu Wan's names,hometown,scholarly experience and publisher career.It is found that Wu Wan,with honor name mengbai,was born in Xi County of Anhui province.Later he lived in Baixia,conducted his studies in Nanyong,and printed and published a number of books.It is also found the Wu Wan is not the founder of Famous“Xishuangtang”publishing house;the evidences so far are not sufficient to shows his identity with Wu Zhongxu,the house owner Wu Wan made very great contribution for the reservation and passing down of classics.

Tangshiji;Wu wan;life;examination

I206.2

A

10.3969/j.issn.1674-8107.2012.06.015

1674-8107(2012)06-0086-05

(责任编辑:刘伙根,庄暨军)

2012-07-1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诗纪》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0CZW 025)。

韩震军(1975-),男,安徽临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唐诗学、古典文献学研究。

①笔者自己数得,许与实际稍有出入。

猜你喜欢
漳浦唐诗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6:38
徽州春雪
江淮法治(2022年3期)2022-03-16 06:54:26
唐诗写柳之妙
中华诗词(2020年5期)2020-12-14 07:44:50
春夜讲唐诗记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30
徽州绿荫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32
两岸同胞福建漳浦欢度“三月三”
海峡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44
唐诗赏读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火花(2016年7期)2016-02-27 07:45:42
道周精神 漳浦之光
——漳浦小记者参观黄道周纪念馆
小主人报(2016年19期)2016-02-24 03: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