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谈话”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2012-04-18 10:45汤水清
江西社会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乡镇企业谈话改革开放

■汤水清

“南方谈话”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汤水清

南方谈话;市场化改革;社会变迁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年已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从京广线南下,又从浙赣线、京沪线回京,经停武昌、长沙、深圳、珠海、广州、鹰潭、上海、南京、蚌埠九地,并到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在此期间,与当地领导人就许多重大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这些谈话,后被称为邓小平“南方谈话”。

南方谈话至今已过去20年。20年来,中国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回溯这20年中国走过的历程,可以这样说,南方谈话决定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对当代中国社会面貌的塑造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一、南方谈话是在历史紧要关头解放思想、重启改革进程的宣言书,它标志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

从共和国的历史看,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转折点,当代中国的历史自此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期,改革开放是这个时期区别于此前历史的最鲜明特色。然而,1989年国内的一场政治风波,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改革开放广受质疑。许多人认为1989年政治动乱是改革开放所致,我国“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于经济领域。由此,许多人担心党的政策会变,都在等待观望,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明显放缓,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沉闷压抑的气氛。什么是社会主义?要不要和能不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姓“资”还是姓“社”?社会主义能不能有市场?诸多疑虑和困惑归结到一点,即今后的路怎么走,要不要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回答这些问题,解除人们心头的疑虑和困惑,就决定着中国今后的走向,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紧迫性。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邓小平悄然南下,一路看,一路讲。归结起来,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要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邓小平指出,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就是说,不能因为国内发生的政治风波和苏东剧变而改变改革开放这个基本国策。“四不一只能”强调了这一国策的不可动摇性,明确坚定地表明了未来中国的走向。

第二,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这就从理论上回答了社会上对改革的疑虑,赋予了改革以合法性和正当性,为继续高举改革大旗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第三,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指出,搞改革开放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而要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为此,他还提出了判断改革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这就为此后的大胆改革解除了思想上、政治上的后顾之忧。

第四,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实际上为如何改革指明了方向。据此,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因此可以说,南方谈话开启了市场化改革之路。

此外,他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如: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发展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要提倡实事求是,不要提倡本本,等等。这对于廓清人们思想上的迷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就南方谈话对当时人们思想的解放以及对此后中国社会的影响而言,重申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这两点最为关键。前者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方向问题,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热情;后者奠定了中国20年来市场化改革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其逻辑起点无不在此。

南方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当时困扰着人们的诸多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谈话发表后,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对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有了新的认识,对改革的信心也更为坚定,整个社会自此又充满了活力。可以毫无疑问地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一篇在关键时刻解放思想、重启改革进程的宣言书,在共和国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二、南方谈话是在经济发展关键时期发出的加快发展的动员令,它标志着中国经济在市场化改革的驱动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向前跃进

南方谈话对姓“资”姓“社”咒符的破除、对计划和市场与社会制度的剥离,极大地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创造力。正是在南方谈话呼唤的市场化改革驱动下,中国经济走上了持续高速发展的道路,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并在短短的20年里,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邓小平南方谈话引发的经济效应首先体现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上。受1988年通胀尤其是1989年政治风波的影响,中国经济过多地强调了“稳”而忽视了快,经济增长速度从1988年的11.3%骤降到1989年的4.1%,1990年进一步下降至3.8%。①1991年经济增速虽有回升,但也只有9.2%,落后于1979~1988年平均10.1%的水平。1992年春南方谈话发表后,经济立即出现跳跃式发展,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即跃升至14.2%,其后(包括1992年)五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1992年至2011年的20年间,经济增速最高的为14.2%(1992年、2007年),最低的也达到7.6%(1999年),平均增速为10.47%。这不仅表明,中国经济从1989年政治风波后的经济低谷中迅速跃起,而且在20年的长时期内经济增速超过了改革开放时期前十年经济的平均增速。

从经济总量上看,197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062.6亿元,1988年为15042.8亿元,十年间增加了2.7倍。而1992年后的十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从26923.5亿元增加到109655.2亿元,增加了3倍。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更是高达471564亿元,比1992年增加了16.5倍。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名,1978年为第10位,1990年退后一位,排在第11位,而到2010年就超过了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这种持续的高增长以及如邓小平所希望的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不能不说是南方谈话带来的一个经济奇迹。

邓小平南方谈话引发的经济效应还体现在发展模式的转变上,这就是从主要依靠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拉动经济增长到依靠三资企业、港澳台企业、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20世纪80年代,以集体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独领风骚,吸纳了5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邓小平称为中国农民自己的创造。90年代,国家政策向三资企业大力倾斜,原有的乡镇集体企业逐渐失去竞争力,经济发展的活力来源从依赖本地资金的乡镇企业让位于以外来资金为主的三资企业、港澳台企业,并最终形成参与全球经济循环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统计,1980年,全国乡镇企业总共142.5万家,1985年猛增到1222.5万家,以后逐年增加,1992年超过2000万。1994年达到高峰,为2494.5万家。乡镇企业职工数,1980年为2999.7万,1985年6979万,80年代稳定增加。1992年后进入徘徊时期。乡镇企业总产值1980年656.9亿元,1985年为2728.4亿元,1992年达到17975.4亿元,是1985年的6倍多。从统计上看,1992年后乡镇企业的总产值增加更为迅猛,进入新世纪后乡镇企业的就业人数又开始增加,但南方谈话后,随着农村个体私营企业的异军突起,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的进入,以及大量乡镇集体企业经过改制转变为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乡镇企业已经不是原有意义上的乡镇企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乡镇企业,因其发展已突破了地域、资金、业务范围等诸多限定,而失去了统计学的意义。②

在“乡镇企业”这一名称逐渐淡出经济生活的同时,私营企业和境外投资企业快速生长。统计表明,1990年私营企业只有9.8万户,1995年增加到65.5万户,2005年更达到430万户,年均增速超过28%。私营企业产值1990年只有122亿元,1995年即增加到2295亿元,2005年更增加到27434亿元,年均增长超过40%。③从投资看,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例,1991年外商实际投资只有43.66亿美元,1992年即增至110.08亿美元,增长了153%。1993年又比1992年再增长150%,达275.15亿美元。2010年更达1057.35亿美元,比1991年增加了2322%,年均增长122%,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投资水平。从就业人口看,1991年城镇与乡村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合计只有184万人,1995年增加到956万人,2010年更是增加到9418万人。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的就业人员1991年时合计只有165万,1995年就增加到306万。2010年仅城镇在该两类企业就业者就达到1823万人,是1991年的11倍。今天,仅外商投资企业就已达73万家,虽只占全国企业数的近3%,但上交的税收却占到我国税收总额的21%,其产值占生产总额的近30%,50%以上的进出口通过外商投资企业进行。④由此可见,南方谈话后,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私营企业与境外投资企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与新增劳动就业的主力。

三、南方谈话是加速社会转型的催化剂,它推动了中国社会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从整齐单一社会向丰富多样社会的转化

鸦片战争后,特别是洋务运动兴起后,中国社会即开始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其间经过艰难曲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现代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和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即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两个现代社会的重要指标,都在10%左右。1949~1978年,由于我国走的是一条非市场化和非城市化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社会转型呈现出工业化较快而城市化、市场化滞后的新特点。1978年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4.1%,而城镇人口只占全部人口的17.92%,市场几乎只存在于农村集市。1978年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才开始转变,中国社会才开始了全面的转型。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中国社会从此呈现加速分化重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生活均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社会结构上看,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打破了原来“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结构,引发了阶层结构的一些变化,但由于户籍制度对社会流动的限制,尤其是市场经济还刚开始起步,此时的变化远没有像1992年以后那样深刻。南方谈话后,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结构才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是就业结构的变化。1978年,劳动力在一二三次产业中的就业比例分别是70.5%、17.3%、12.2%。1991年变化为 59.7%、21.4%、18.9%,13年间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下降10.8%、增加4.1%和增加6.7%。2004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为46.9%、22.5%、30.6%,13 年间又分别下降了 12.8%、增加了1.1%和11.7%。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在1997年达到34979万人,占50.1%,首次超过第一产业49.9%(34840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在1991年达到高峰,为39098万人,以后除了少数年份外,不断下降。相反,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逐年快速增长。这说明,我国的就业人员结构在1992年后加速向非农产业转移。

正是随着市场化的推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以及80年代出现的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已分化形成了包括管理人员、经理人员、专业人员在内的十多个阶层。

就业结构的变化还带来了城乡结构的转变。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17.92%,1991年为26.94%,区间增幅为9.02%。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城市化进程加速,2004年城镇人口占比达到41.76%,相同的区间增幅为14.82%。2010年,城镇人口为66978万人,占全部人口总数的49.95%。南方谈话后的这种持续高速的城市化进程,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

从社会组织看,1978年以前,我国经济组织单一,工青妇等群众组织职能部门化,由社会成员自愿组成的社会组织阙如。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社会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除了党领导的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和社团外,在有关部门内还成立了许多社会团体,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个体劳动者协会、消费者协会、各种行业协会等。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和社区服务组织也开始出现,甚至还有一些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的社会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南方谈话后,新社会组织更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据民政部门的统计,1988年我国共有社会组织4446个,1991年为82814个。到1992年猛增到154502个,一年间增加了86.6%。经过90年代中后期的短暂徘徊,新世纪以来社会组织再次得到快速发展。截止2011年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5.7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分别从1999年和2003年起步,⑤到2011年时已达到20.2万个和2510个。这些社会组织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境保护、法律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工商服务、农村及农业发展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吸纳了大量从业人员,形成了新的就业群体;而且为单位制解体、国家行政权力与经济权力分离后的经济社会正常运转提供了润滑作用,并因此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和现代社会日益生长的一个显著特征。

从社会生活看,物质生活的提高幅度和文化生活的丰富多样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难以想象的。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反映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总额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7.5、67.7。1991年,城镇与农村人均收入分别为1700.6元、708.6元,分别是1978年的5倍左右,13年间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3.8和57.6。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在国家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的同时,人民物质生活的也得到持续的改善,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在1994年和2000年突破50这一分界线,达到联合国划定的小康生活水平。到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109.4元、5919元,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7和41.1。

在文化生活方面,1991年我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772个,文化馆2894个,公共图书馆2535个,博物馆1075个。2010年上述文化单位分别增加到6864个、43382个、2884个、2435个,其中尤以文化馆和艺术表演团体的增幅最大。从艺术团体的演出情况看,1995年全国各种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41.23万场,观众43165.8万人次,演出收入34382.4万元。2010年演出137.149万场,国内演出观众88455.8万人次,演出收入342695.5万元,比1995年分别增长了232%、105%、896%。20年来人民文化生活的变化可见一斑。

更能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是人们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集体化时代,伴随着物质和文化生活贫乏的是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的简单化。在农村,人们基本上依然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劳作与生活习惯,社会交往简单,社会关系单纯。即便在城镇,单位和家庭两点一线也是绝大多数人固定的生活模式。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镇国营企业也开始进行改革,单位体制被打破,人们的社会交往开始突破传统单一的规约,社会关系逐渐复杂化、多样化。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人们纷纷从原有的体制内跳出,投身于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许多人甚至离开原来的居住地,外出寻找自身的发展机会。市场化的改革在激发人们积极性创造性的同时,也大大拓展了人们的交往范围。交通、通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突破了人们交往的时空限制,社会交际的网络由此覆盖了从现实社会到虚拟空间的每一个角落。这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交际网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相识距离。从社会关系来看,今天除了农耕社会的血缘、地缘、姻缘关系以及计划体制时代的业缘、学缘、军缘等社会关系外,还有网友、吧友、驴友、甚至基友,等等。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活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广泛性带来了社会关系的多样性,而这正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四、余论

邓小平南方谈话已经过去了20年。20年来,中国在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道路上的前进步伐是前所未有的,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在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从比较薄弱到比较强大,并跃居世界前列,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强国富民理想正在实现。在20年的时间里,一个饱受陈规旧约束缚的国家在思想解放的号角中,成功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从单一社会向多样性社会的转型。今天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不仅要看到其带来的体制变革和经济发展,更要看到其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南方谈话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当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市场原则被滥用与行政垄断、行政干涉过多的矛盾问题;贫富差距拉大、国民财富分配不公的问题;民主法治建设滞后、公平正义得不到维护和伸张的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扩张与农民市民化脱离的问题;传统社会解体后诚信缺乏、道德滑坡,而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体系重构艰难的问题,等等。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更不能因此停止改革甚至走回头路。这些问题是在改革中产生的,解决这些问题也依然需要改革。只有坚持改革,坚持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的改革方向,当代中国社会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注释:

①本文统计数字除另注明出处的外,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②正因为如此,近些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除了个别指标外,已不再对乡镇企业进行单独统计。

③全国工商联研究室:《非公有制经济背景材料》,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网站。

④《马秀红:外商投资企业占总数3% ,缴税占额21%》,人民网2012年3月6日。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社会组织部分)》,《民政事业统计季报(2011年第四季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2001年的基金会含在社会团体内,其统计数字单独出现始于2003年。

1992年的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历史紧要关头解放思想、重启改革进程的宣言书,是在经济发展关键时期发出的动员令,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催化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史看,它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经济史看,它也是中国发展模式从探索转向确立市场经济的标志;从社会史看,它推动了中国社会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从整齐单一社会到向丰富多样社会的转变。今天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不仅要看到其带来的体制变革和经济发展,更要看到其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如此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南方谈话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A849.1

]A[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3-0011-05

汤水清(1966—),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现当代社会史。(江西南昌 330077)

【责任编辑:高 平】

猜你喜欢
乡镇企业谈话改革开放
浅谈《乡镇企业法》废止的理由
乡镇企业成为全省工业『半壁江山』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分析
分析我国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