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丹
民俗游戏是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流传于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娱乐项目,包括踢毽子、跳皮筋、跳绳、躲猫猫、跳房、滚铁环、打玻璃弹珠等。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这些内容丰富、简单易学的娱乐活动渐渐离人们远去。这不光只是人们在传统民俗生活中创造的“玩耍”游戏的消失,也是现代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特别是青少年儿童之间交流乐趣机会的减少,更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失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民俗游戏只是老者和长者的一种记忆,现代青少年儿童对这些游戏感到陌生。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受到电子娱乐产品的冲击,一些少年儿童的家长受教育体制的影响,从安全角度考虑,限制孩子玩耍游戏,这些观念和行为都制约了民俗游戏的开展。另外,没有适宜的活动场地,城市社区建设的人文关怀不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形式多样、老少皆宜的交流空间。尽管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在社会发展中扮演了休闲活动的重要角色,但内容丰富、取材方便的民俗游戏,在传承与发展公共休闲方面也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些年来,政府部门对新建和改造居民住宅区提出新的要求,人们的居住环境日益改善,社区中出现了公共绿地与休闲收费场所(如网球场、棋牌室等),这些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配套设施。从社会学意义上讲,这些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活动条件,进而为邻里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机会。[1](P26)社区公共绿地是居民经常利用与享受户外活动的场所,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础,以美化自然、维持居住区的生态平衡为宗旨,纯粹为居民服务,并为居民提供文化健身、休闲娱乐的公共体育服务条件。[2](P171)这种绿地的标准化水平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休闲收费场所是为了满足人们多样化休闲娱乐的需要,在社区范围内建造的一种主题鲜明的健身活动场地。它是介于大自然边际的人文资源,是多种资源相结合的活动空间。[3](P207)有的场所还根据自己的活动主题,采取一些现代科技手段,融娱乐活动、休闲消费于一体。无论是社区公共绿地还是休闲收费场所,都是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组成部分,也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阵地。
每一个成功的社区都有特色鲜明的文化范畴,目的是为社区自身建立良好的公共形象。因此,有人认为,社区在建设成长过程中,在体育主题文化的规划方面,应具有三个作用:第一,社区应具有亲和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社区和居民之间能够互动起来;第二,社区的文化主题思想必须要有一种震撼力,给居民一种亲身体验和特殊的感受;第三,文化服务的产品范围应具有扩张力的作用,社区以此就能够不断补充产品服务体系的内容并提升产品服务的功能。[4]作为以公益性活动为主的社区文化,经济效益应该不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另外,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与其他非公益性的休闲场所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当地的就业和消费,以及改善整体文化。社区公共绿地与收费场所也有不同点。社区绿地一般是由单位或房地产开发商出资兴建,建设费用已包括在购房款中,其功能主要是为居住者提供日常休息活动,具有消费水平低、吸引范围小的特征;社区收费场所通常是私人投资兴建,因为数量有限且品位较高,加上运行成本较大,所以向居民服务必须收取一定的费用。因此,它常与准公共产品或私有产品的消费结合得比较紧密,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相同步。总之,社区收费场所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场所,它往往围绕一个或多个特定的文化主题,以模拟或再现某一个环境为载体的休闲活动空间,如社区健身房等等。
社区公共绿地和休闲收费场所是居民户外活动的重要地点之一,也是最贴近居民生活的公共体育网点,从某种角度上说,它为居民的休闲娱乐提供了方便,解决了居民缺乏户外交往空间的问题。社区绿地作为现代居民社区建设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是社区居民依托的生存环境,也是邻里之间交流情感的桥梁,在增进社区居民相互之间的沟通、加强本社区居民的凝聚力方面有突出的作用。因此,社区绿地可以形成特殊的社区文化,成为社区和谐发展的纽带。[5]与社会其他的活动场所相比,分散在社区的户外活动场所,尽管活动空间有限,但社会总量大,而且使用频率较高。这些场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社区居民,这其中又以老年人、儿童为主。社区公共绿地是居民户外活动重要地点,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居民休闲的内容,为民俗游戏的开展提供了方便的场地。因此,民俗游戏为融入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作了内容上的补充,进一步丰富了居民休闲娱乐活动的需求。
近年来,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社区运动文化设施不足及缺少人性化设计的现象,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依然存在。从社会的文化结构与人们活动的空间环境相结合的角度来看,好的城市形态如何从城市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居民的各种交往活动,在城市社区绿地活动空间中如何建立居民交流的场所,构筑人们互相交往的渠道,营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气氛,是在社区规划和改造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6]因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都会不时向外界公众表现自己,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正是这样一个人际交往的社会舞台,居民就是表演者。[7]显然,民俗游戏本身所具有的普遍特征可以成为满足这种社会需要的良好载体。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必须要以人为本,即要以当地居民的实际需要为起点,不断挖掘地方民俗体育文化,丰富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内容,满足人们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获得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民俗游戏属于元本文化,是长期存在于民间社会的一种历史文化。它来自于社会实践,因其内容质朴,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因而易于普及和传承。同时,由于民俗游戏的地域性较强,所以长期以来它是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休闲娱乐的组成部分,某种程度上说,它也反映了随社会历史变化而发展的地方文化。[8](P89)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作为当前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理应承担延续社会文化的重任,因此,把民俗游戏纳入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范围,既可以丰富社区体育的内容,又可以全面了解地方社会文化特色的内涵及风貌。
目前,在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动下,政府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项目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使人们在学习工作之余能够放松身心,同时达到求知、求趣、求乐的目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从一种静态的方式向动态的多样化、可参与的民俗游戏方式转化,为居民提供了他们需要的各种体验活动。民俗游戏历史悠久,大都由百姓参与创作及改编,如“老鹰捉小鸡”游戏,“老鹰”的动作要灵活、敏捷,“鸡妈妈”要努力呵护好“小鸡”,敢于斗争,众多的“小鸡”要学会行动一致、协调有序,并相互帮助。在这种紧张、激烈、其乐融融的游戏过程中,整个场景气氛很容易感染周边的人群参与其中,让他们体验到集体、爱心和责任。紧张有序的活动还可以锻炼人们的身体。因此,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中居民的需求与民俗游戏的参与性、普及性、群众性特点相结合,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场地设施规划建设中注入相关的民俗游戏内容,可以让居民们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也是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功能延伸的一个关键。
一个对社区居民有吸引力的活动场所,最重要的是能够把握住居民的内心活动,可以使居民通过相关的游戏,在心理上获得满足与安慰。[9](P704)将民俗游戏融入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对于许多成年人来说,由于他们的事业充满竞争,当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烦躁和失落,这时往往可以利用工作以外的生活方式来弥补,实现心理上的再平衡。所以,民俗游戏能有效地使人们在游戏娱乐中达到欢乐忘我的境地,跳出心理不平衡的怪圈;对于儿童来说,虽然目前社会独生子女的数量在增加,但小伙伴们共同玩耍的机会却在减少,这容易使孩子们从小就体会到人际关系的冷漠和心理的孤独。除了在学校以外,学生缺乏集体观念意识,加上升学的压力,所以孩童的天真烂漫正在适龄儿童中消失。[10]民俗游戏项目多为集体娱乐活动,这些游戏需要儿童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它可以达到锻炼儿童的意志、增进健康、培养兴趣、和谐人际关系的目的。[11](P227)老年人可以通过民俗游戏回忆往昔,排除寂寞感,增强体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长期以来民俗游戏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现实中许多具有地方色彩的民俗游戏正在消失。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是社区服务中的重要内容,因此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所承载的文化应该对居民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这样才能有利于民俗游戏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将民俗游戏应用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使其融入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也是民俗游戏保存与深入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民俗游戏的情感融入,实质上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
宣传手段是十分重要的。宣传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并且不刻板,如一些艺术造型,再现自然与生活的美,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不同雕塑艺术能够很好地再现民俗游戏的场景,激发居民的联想潜能,使人们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在居民范围内构成吸引力。通过再现这些鲜活生动的艺术作品,不但可以作为园林景观使人们产生美的享受,而且对人们的休闲方式也起到暗示作用,引导居民的业余参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受种种原因影响,现代人对民俗游戏越来越生疏。青少年从学校回到家中,除了做作业外,就是沉迷于现代高科技的电子网络世界,一般很少再参加户外活动,这样容易使他们的体质下降、视力减弱,缺乏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有关人士的担忧。
因此,社会在挖掘、整理和宣传民俗游戏的同时,应该让青少年更多地了解游戏,用文字和图形的方式直观地描述游戏的规则,例如,可以把主要规则刻在游戏场地周边的醒目位置,条件允许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在场边或休息处用声音、视频等方式直接传播。把游戏活动规则尽量逼真地演示出来,可以让老少参与者易于接受,较快掌握活动方法。
民俗游戏的种类繁多,根据同一场地综合利用的原则,在同一区域内合理划分不同游戏的边界线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要明确不同游戏的占地面积和空间范围,根据游戏活动的特征确定使用的地盘,这样可以尽量避免相互干扰,实现活动面积的充分利用。有些活动占地面积较小,没有严格的界线要求,可以作为没有空间需求的平面来处理,也能让参与者进出自由,如滚铁环活动。有些项目所需的地盘面积较大,而且需要复合空间范围。因此,合理分配活动区域不仅要讲究科学性,而且还要考虑活动区和休息区等不同的空间范围,这样同一场地内的活动形式就可以动静结合,既可以参与活动,也可以休息观赏,做到空间分配的合理性。
民俗游戏的活动场地修建要根据不同游戏的特点来设计,一些对抗性较强的游戏活动要考虑安全问题,始终把安全意识放在第一位。因此,在修建时要考虑到材料的选用,如木质材料尽管不比铁质材料耐用,但人体在木质场地上摔倒碰伤的机会比在铁质场地要少。抽陀螺、打玻璃球等游戏的场地要考虑平坦,不要占用主场地,边边角角都可以利用;还有些游戏容易引起参与者及观看者的喧哗,因此,在修建时要考虑与住宅建筑物的距离,周边尽量多种些树,减少噪音对他人的影响。
政府的舆论影响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有力地号召社会来关心当地的民俗游戏发展,因此也是民俗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有力武器。政府还可以采用一些激励的手段,对民俗游戏文化开展好的社区进行表扬宣传并奖励。为了引起社会各界对民俗游戏的重视,社区、县、市都可以举办一些民俗游戏比赛,如表演赛、擂台赛等,对优胜者给予奖励,不断提高人们对民俗游戏的认识,使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民俗游戏的专用器材产量很少,有些甚至已经停产,这也是目前影响民俗游戏发展的另一个原因。因此,政府在抓“全民健身”的过程中,要重视民俗游戏的发展,抓住工作的重点并具体落实,条件许可时可在全民健身工作开展或落实公共体育服务的过程中,划拨一定的资金用于民俗游戏项目,重点是民俗游戏活动的场地设施与器材的费用。在有条件的社区,可以设置专门的服务办公室并安排兼管人员负责向居民租赁、出售活动器材,并提供相应的场地。同时,政府要不断介绍一些新的民俗游戏给广大居民,使每一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在民俗游戏的发展中都形成自己的特色。
民俗游戏本来就源于人们的生活,当前的社区公共休闲体育是民俗游戏发展与传承的最佳阵地,民俗游戏与社区公共休闲体育相结合,既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增强社会文化底蕴、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途径。[12]当前,在注重体育生活发展方式的同时,让民俗游戏走进社区的公共休闲体育视角,对古老的民俗游戏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具有深远意义。
[1]乌丙安.社区建设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研究新进展[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
[3]齐建国.社区体育文化与资源开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4]杨兰兰.社区文化建设的功能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8).
[5]金钟.和谐社会需要地区的文化建设[J].四川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0).
[6]何芸茜.再论社区居民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作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7]王光,张秀萍.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群健身现状及服务体系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5).
[8]安方芳.中国民俗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9]史大庆.城市文化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0]苏理骏.小学生课外活动现状调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7).
[11]马勇.民俗游戏的开发与利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彭美贵.基于文化建设的以民为本价值取向的历史逻辑[J].求索,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