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 鹏,魏吉才,尚东昌
(1.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154007;2.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00)
多学科交叉在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研究①
毕 鹏1,魏吉才2,尚东昌1
(1.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154007;2.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00)
当今国际竞争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主要取决于教育,这无疑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客观上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以多学科交叉为视角,结合学科特点与实际,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
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理解为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即是高层次的专业化教育。因此,“专业对口”、“对口就业”就成为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及运作的基本模式。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迅猛发展,学科间多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而存在。当今科技时代,任何高科学技术成果均是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及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如何运用学科间相互交叉与渗透的关系,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
“复合型人才”即同时具备两个或者多个学科知识及运用能力的人才,也就是综合型人才和交叉型人才。其主要表现为理论知识雄厚,知识运用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全面等特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本质是突破各个学科及专业之间的界限,培养学生掌握相似学科、跨学科等多种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强调相关专业、跨专业知识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强调各类知识的综合与交融,具有丰富和广泛的内涵。[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在此条件下,受信息革命推动的影响,我国经济结构与社会体制发生转型。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能够深刻影响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的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教育方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科技进步、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对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提出了挑战,即培养“一专多能”、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创新思维活跃、引领科技进步、具有一定预见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此外,复合型人才培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必要方式和措施。
多学科交叉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各个学科自身特点,由两门或者多门学科相互作用渗透而成,并经实践验证、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的特点。多学科交叉即是在相互渗透和作用过程中形成新的学科群,学科群的运用标志着新学科的诞生。多学科交叉培养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能够有效地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出口创汇与利润效益并重;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保证国家利益,企业发展,员工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
通晓我国外贸政策与理论、国际市场、外贸规则与惯例、进出口程序与合同条款、国际承包和劳务合作等业务过程与管理;懂得一国乃至数国语言,与外商交流自如,沟通感情,胜任洽谈;熟练电脑操作,熟悉把握企业内部人事、财务、实物的融合运作,实现对企业的智慧经营与优胜管理。
熟悉国际贸易法规,通晓国际经济金融、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情况,守法经营,循规操作;不搞以权谋私、假公济私、受贿索贿;在国(境)外业务活动中,不做有辱国家或违反外事纪律的事。
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与实践中提高,把知识转化为智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员工的知识水平,增强自身的和员工的智能,从而提高组织管理工作的效能,强化各项工作的推进,理论结合实践,妥善解决企业生存、发展、飞跃中遇到的困难。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人事业的成功80%决定于集体的或个人的情商。能准确认知他人情绪,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未来永远怀抱希望,努力优化人际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心协力,优质高效地从事外贸工作。[2]
传统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高级专业知识的人才,即“专才”培养。现阶段,我们急需“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一改往日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增加实验与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和关键所在。高等教育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术型向实践型的教育模式的转变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师来源主要是高等学府,而西方发达国家其教师除毕业于知名院校以外,还要求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的工作经历,尤其是商学院的老师,基本都是从事多年的业务工作,具有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更能切合实际的指导学生如何操作和掌握业务流程。
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交叉学科的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伴随着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各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调整课程设置,订立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学科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增加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实现学科间的交叉互补,实现创新教学模式。
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如:讨论式教学、汇报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学科特点,多媒体授课。一改往日考试主客观考题的命题方式,增加实践性强,标准答案不唯一,具有创新性、发挥性等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设置。考核形式多样化、具体化,如:社会实践报告、调研报告、科研论文等等。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接受高等教育的对象“多元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程度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鉴于此,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是满足社会、市场需要的主要途径。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道路,因材施教、自主创新,以市场为导向,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就目前科技发展的情况并结合高校教育培养目标,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成为促进科技发展、进步的主要驱动力,是推动科学技术朝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力量源泉。第二,多学科交叉、融合所产生和创造的社会价值及效用十分显著,尤其78年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技术贸易、商品进出口贸易、服务贸易、国际投融资等众多领域都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为我国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与经验借鉴,为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保驾护航”。第三,高等教育(高校)是“多学科交叉与相互渗透”,并形成创新科技成果的主要载体。凭借着其学科门类齐全,科研人才储备量大的众多比较优势,称为了开展“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研究及指导实践的最主要力量。第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要因地制宜,形成良性发展。目前,就我国高校而言,普遍存在着学科管理不善,指导项目完成质量较低等现象,造成一系列既定目标与实际效果不符的不良后果。因此,做好学科管理工作,结合办学特色与特点,将科学技术与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学科交叉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是高校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
进一步深入了解各学科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辅助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将各交叉学科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整合教育资源,调整院系设置,课程设置,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交叉与专业人才培养”,才是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中之重。针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主要学科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相关方向内容的补充教学,如国际商务方向、国际金融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方向、报关方向、进出口检验检疫方向等等。借助于实践环节,培养实践运用能力,增加双语教学环节,尤其是《外贸专业英语》、《国际结算》、《外贸函电》、《外贸口语》、《国际商务谈判》等实务性较强的课程,做到与国际高校接轨,提高外语能力和水平。
[1]李茜.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6).
[2]白玲,邓玮.21世纪复合型、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27(3).
[3]庄佩芬.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2).
[4]赵胜岩.利用交叉学科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冶金教育,2008,(1).
G640
A
1007-9882(2012)04-0157-02
2012-05-21
佳木斯大学教研项目:“非经济管理专业企业管理课程体系改革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2009080)
毕鹏(1982-),男,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魏吉才(1982-),男,黑龙江宝泉岭人,吉林大学商学院2010级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尚东昌(1978-),男,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佳木斯大学外事处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会计学。
[责任编辑:田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