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教学的后现代症候分析①

2012-04-18 03:03:33高秀川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高秀川

(连云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江苏连云港222002)

现代文学教学的后现代症候分析①

高秀川

(连云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江苏连云港222002)

后现代语境下现代文学教学面临着文学启蒙的失落、现代性叙事危机和文学接受消费化的挑战的同时,也有着师生主体间性逐步确立和文学多维度解读的机遇。面对这些文学教学中的后现代症候,可从建构体验扩散型教学模式和整合以文本为中心的多媒介教学手段等方法加以应对。

现代文学;教学;后现代;症候

围绕后现代这一论题的种种争论业已持续多年,不管是否有过定论,把后现代理解为一种社会变化的概念逐渐得到更多的认同。詹明信在其论著《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对后现代主义有过这样的表述:“并不只是用来描述一种特定风格的另一个话语,至少在我的用法里,它也是一个时期的概念,其作用是把文化上新的形式特点的出现,联系到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和新的经济秩序的出现——即往往委婉地称谓的现代化、后工业或消费社会、媒体或大观(spectacle)社会,或跨国资本主义。”[1](P399)这种采用历史分期主导性概念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中国,后现代主义浪潮所引起的波动同样成为不能忽视的文化现象。上世纪80年代以降,中国社会物质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个层面的开放度也日益提高,后现代症候日益明显,这是一个多元价值观念不断解构意识形态逻各斯的文化碎裂阶段,也是一个被巨大的资本场域所不断吸附的生存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化特征具有多向度的价值判断,远不是人们所认为的社会价值层面的全面沉沦,其面临着文化的割裂、价值体系的解构、深层意义消失等否定向度上的后现代情状的同时,又有着建设向度上的种种可能性。

从高等教育的范围看,新一代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承继文化传统的被启蒙者,而是作为深受晚期资本文化影响的社会因子展现出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他们更多地处在一个深层资本左右的话语体系中,表现出媒体化、割裂化、平面化等主体性沦落的后现代特征。而作为旨在培养大学生人文情怀的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对此种情形的关注远远不够,往往导致了现代文学教学中交流和互动的障碍和困境。因此,厘清现代文学教学后现代症候下的挑战与机遇,审视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不足,重构后现代语境下的现代文学教学的理念、方法和策略则成为当务之急。

一、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在后现代语境下的挑战

五四以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受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立足现代性诉求,崇尚人道主义、个性自由和理性观念。大部分现代文学作品更是着眼于国民性的改造,不断地挖掘人性光芒,凸显民族精神。而这些经典作品在后现代语境下却遭遇了传统文化逐渐被瓦解的尴尬,经由作品所营构的道德诉求和美学理念亦面临着价值领域内的主体、深度和意义迷失的挑战。后现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对现代文学作品的评判所表现出的已经不再是过往的阐释和接受,而是更多角度的审视和质疑。而我们在肯定这种价值重估是时代发展、思想进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现代文学的没落和曾经一度作为思想启蒙者的文学大师们的集体退隐。譬如鲁迅已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鲁迅,也不再是旧时代孤独的呐喊者,读者在后现代背景下更多地认同其质疑的风范和解构气质,而对其作品中所阶级意识不以为然。不仅仅是鲁迅作为盗火者普罗米修斯形象的祛魅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丁玲等现代名家也在后现代语境下步入也面临着诸多层面的价值解构。诸种情形,对现代文学教学而言,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传统教学中的作家论是建立在现代性的基础之上,而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生对此却充满质疑。应该说,现代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在偶像的黄昏中进入观念的迷局,因此师生如何在后现代语境面对启蒙者形象的没落,获得最大的价值认同,这将是现代文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社会话语体系已经从统一性的宏大叙事向差异性的个体宏大叙事演进。前者是现代性的普遍主体的的宏大叙事,后者则是资本个体的宏大叙事。在这种变迁演进中,传统现代文学叙事在后现代语境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其表征是现代文学作品所秉持的价值观念与时下文化思潮的抵牾,而其本质却是两种语境的潜在矛盾,两种不同文化驱动力的角逐。体现在文学课堂教学中,即是文本与审美的疏离、意义和价值的割裂、教与学的脱节。中国现代文学在现代性的语境中萌生与发展,一直有着思想启蒙的使命感和宣讲国族观念、理性人文的责任意识。当年鲁迅、郭沫若的弃医从文,还有闻一多等人从其他专业投身文学事业,无不有着启发民智,唤醒普罗的愿望,因此这些文学先贤们的作品在那个时代充满着对世俗生活关注的热情和价值观念重构的冲动,掀起了难以估量的历史上的意识形态波动。然而在语境差异严重扩大化的今天,文学叙事所构建的艺术空间已成为学生不能理解的陌生彼岸,无论是宏大叙事的核心理念,还是叙事机制都很难得到价值认同的回应,甚至在叙事的语言层面,现代文学也与时下语境产生疏离,传统的文学教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性叙事危机。

不仅如此,后现代主义虽然是对传统观念进行解构和瓦解的利器,“它在消解一切的同时也消解了文化价值建构的基础与可能性,他的极端相对主义的确隐藏着虚无主义的因子,甚至发展为无原则的宽容、滑头、玩世、玩人生,更不用说玩文学、玩文化。”[2](P179)的确,解构了权威和偶像的青年一代,没有了关于普遍真理的理性权威,很容易就陷入主体性丧失的泥淖,最终导致青年价值观的虚无化。此种情势之下,文学作为关注人性主体的艺术形式则逐渐沦落为资本市场的文化消费品,而多年以来所层积下来的精神遗产亦将在后现代主义的戏谑性把玩中消弭最核心的价值。这种背景下的文学解读往往有着消费社会的特征。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不再是国民性的深刻体现者,而曹七巧也不是一个被金钱扭曲人性的旧时代牺牲品;同样《白毛女》中的喜儿再也不是抗争强权,争取自由的艺术典型,而变成一个不谙世故,不能随行就市的思想保守者——这些人物形象最终在后现代语境的解读下变成了荒谬可笑的能指,当然也就谈不上对其进行深入艺术把握。事实上,现代文学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后现代社会沦为消费性的玩偶的情形并不鲜见,这也是当下现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又一挑战。

二、后现代语境下文学教学的拓展机遇

后现代主义仍有建设性的向度,此种向度上,宏大的、空洞的、非人的种种工具理性的价值体系被瓦解,多元的、差异化的、创新性的新体系得以建构起来。而现代理性的合理成分也在不断制约着后现代主义由中心消失、意义消失的平面状态滑向虚无主义的深渊。在现代与后现代不断对峙和消解的张力结构下,现代文学的内涵亦将获得拓展的机会,催生现代文学接受的新变,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语境也会提供一个反观现代文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契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后现代语境下的课堂。已然涉及了话语权力的滥用,有悖于新形势下的教学理念。“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学生需要一种义务和权力的语言,需要一种培育理性批判能力的语言,不滥用权力和统治关系,揭示和扩展人类潜能的空想范围,从而处理这些问题。”[3](P110)此既肯定了学生和教师相对平等的主体定位,也强调了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相同的判断权力。作为教学活动的双方,教师和学生是交互性主体,因为知识传播的活动从而具有了各自的主体定位,因此没有了有效地传播行为,这种交互性的主体存在亦将瓦解——这与拉康提出的反击现代性的著名理论,亦即主体间性的问题不谋而合。他认为主体是由其自身存在结构中的“他性”界定的,把自我看作和其他主体的共在。如果比较现代性色彩的个人主义和后现代的多元价值观的区别,就能够分辨出,前者着眼于个体,强调的是主体性;后者则强调个体之间的关系,认同主体间性和主体间的平等交流。这一思想在现代文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后现代语境之下,以作家作品作为媒介,达成教师和学生平等的交流互动,构建平等的教育教学模式,后现代语境之下文学教学主体间性的凸显,是现代文学教学走向更新境界的新机遇。

传统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主体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其个性化的艺术判断也往往被忽视。文学作品解读的意识形态意味较浓厚外,过度阐释和单向度的阐释的情形也比比皆是,可以说,文学接受过程并未回归艺术教育本体,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可能性未能得到充分挖掘,这当然也是人文资源的极大浪费。例如,同样是对鲁迅笔下的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解读,传统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其在社会层级中的受压迫地位和作为不觉悟的流氓无产者所体现的国民劣根性。而后现代语境下,学生对传统教学中这种单一价值观的灌输往往很难接受。他们更倾向于以个性化的立场去把握这一人物形象,更多地从个体生存的角度去理解这一人物的外在行为和内在灵魂。用这样的观念去审视《阿Q正传》,阿Q因此也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可能性:除了是一个不觉醒的农民之外,亦有可能是不能自主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流亡者,更有可能是有着脆弱而荒谬的抗争意识的抗争者。此处,阿Q的艺术形象分析无疑有了更深广的内涵意蕴。“如果现代主义将‘思想’视为‘是’什么的隐含表现,后现代主义则将其视为一个及物动词:‘可能是’什么。”[4](P232)换句话说,传统教学中对文学作品解读强调价值判断的正确性,而当下教学中则要侧重强调价值判断的可能性。事实上,在师生主体间性问题不断被凸显和重视的情形下,文学作品的多维度解读究竟是障碍还是机遇一直困扰着教学主体——而从艺术本体的角度而言,无疑应该对这种倾向作出积极的肯定。“后现代主义建设向度上另一个表征是对多元思维的鼓励”[5](P6)也就是说,在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中,无关是非判断,更多彰显了文本体验的个体性和多元性,这正是文学所以为文学的最本质体现。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无疑拓展了现代文学的阐释空间,使现代文学的蕴含更加丰富。

三、后现代语境下现代文学教学的策略

如前所述,当下社会呈现出的快节奏、媒体化、表面化等后现代症候,对现代文学教学形成了极大的挑战,亦即传统意义上的接受主体除了在价值观念的上与教学内容有冲突外,在接受状态层面上亦有很大障碍,体现在现代文学课堂教学当中,即是学生失去阅读文本的兴趣和耐心,纯粹停留在浅层次的被动感知层面。因此,作为文学教育的主导者,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情感和审美体验成了现代文学教学的关键,这也是在传统教学中经常被忽视的问题。引导情感体验的方法很多,就现代文学教学而言,创设与能与学生情感达成共鸣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打通文本与当下生活体验的时间空间障碍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才能真正进入文本获致情感体验,藉此对审美层面的体验亦能有所达成。“‘文学教育’作为一种知识生产途径,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文学走向。教育理念变了,知识体系不能不变;知识体系变了,文学图景也不能依然故我。”[6](P102)这就在诸多方面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即是不仅要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文学图景的勾勒亦应与时俱进,使其能够与当下生活形成价值观念的呼应。譬如在讲授张爱玲这一作家时,可从《金锁记》入手,拈出与时下拜金主义暗合的金钱桎梏与人性扭曲的主题,引发师生之间的讨论,以此为契机进入文本的阅读和体验。一旦学生在文本中能够获得完满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其在文学接受方面的兴趣会逐渐浓厚,从而形成发散性效果,以点带面地引导学生对现代文学课程产生兴趣。因此,在后现代语境的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情况之下,现代文学教学的核心策略即是构建体验扩散型的教学模式,达成从感性感知到理性分析的教学效果。

另外,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新媒介时代,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等传媒工具纠合在一起成为新的文化支配力量。从消极方面来说,多种媒介的轮番轰炸培育了永不餍足的信息需求心理,消弭了对知识的渴求激情,同时也会导致文学文本的扭曲和异化,而文学教学如何在后现代症候中找到新生之路,如何在充满破碎感、割裂感和平面感的塑造出时代人文景观将是巨大的挑战;而从积极方面来看,现代文学课堂教学亦有着更新教学手段、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情境教学的契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文本为核心,综合各种媒介手段,凸显语言魅力、营造文学情境、加强审美体验,构建文学本体性的教学机制则成为首要任务。现代文学的教学实质上即是据文学文本的语言建构想象的空间,其中涉及的心理机制、情感愉悦往往是其他媒介手段所不能企及的,因此,文学仍然拥有深层审美的优势。譬如在《骆驼祥子》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作家相关资料,也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展示二三十年代老北京的世态人情,至于组织赏析电影《骆驼祥子》更是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手段,这些可以使学生对与该文本相关的情况有较为深入的把握,由此对祥子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有更深的体验。即便如此,多媒介教学手段仍然有着较大的局限性,仅仅是介入文本解读的前奏,决不能取代文本解读的教学。康纳认为:“在电影中,视觉形象的即刻性和直接性本身对构建活动的注意力可能是一种分散。”[7](P189)不仅如此,其他多媒体手段也会或多或少冲淡深层审美的需求。因此,多媒介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把握住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文学教学更重要的仍然是着眼于文本的自我构建。当然作为文学教学课外辅助的手段,多媒介手段亦能发挥其较大的作用,譬如在网络论坛上开辟作家作品的讨论,在即时交流工具上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总而言之,多媒介教学手段的整合是围绕文本解读这一中心的,惟其如此,文学教学才不至于在信息技术时代迷失自我。

“如果我们只知道一味地去从事反后现代主义的事业,那么无论这项事业有多大的价值,我们都会失去同当前这个时代所拥有的、影响人和公众生活的一组最强大的解放能量的联系。”[5](P149)现代性是人类不能舍弃的立足之地,而后现代主义则是全球资本内在的文化逻辑,它对于当下生活的渗透和冲击同样不能忽视。也许在某一个相对层面,这两者之间能够达成一种生态的平衡。作为高校人文教育课程,现当代文学延续了古代文学的传统,以更为贴近现代生活的作品给予学生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除了提高其艺术素养之外,在其人文精神和个性品格方面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在后现代语境下的现当代文学教学应该更应该转变观念,着眼现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在当下生活场景和文本分析实践中找到鲜活生动的联系,构建崭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始终保持不断扬弃的姿态,以形成对价值迷失的制衡。

[1]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张旭东,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陈晓明.后现代主义[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3]亨利·A·吉罗克斯.跨越边界:文化工作者与教育政治学[M].刘惠珍,张弛,黄宇红,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多尔(Doll W.Jr.).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格里芬(D.R.Griffin).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6]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7]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理论导引[M].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Postmodern Symptom Analysis of th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G AO Xiu-chuan
(Primary Education Department,Lianyungang Junior Teachers College,Lianyungang 222002,China)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in the Postmodern Context facing the lossof literary enlightenment,Modern narrative crisis and Consumption of literary reading.At the same time,it has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subjectivity and literary point of view interpretation opportunities.Faced with Post-modern symptom in the literature teaching,we can constructed experience diffusion teaching models and integration of text-centric multi-media teaching means to deal with it.

modern literature;teaching;postmodern;symptom

G642

A

1007-9882(2012)04-0149-03

2012-05-20

高秀川(1973-),男,江苏东海人,文学硕士,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讲师,主要从事当代小说研究。

[责任编辑:田丽华]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3:42
90后现代病症
意林(2020年4期)2020-03-17 09:22:20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艺术评论(2020年3期)2020-02-06 06:29:26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现代装饰(2018年2期)2018-05-22 02:50:47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工业设计(2016年1期)2016-05-04 03:58:21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9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