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及其失败的原因
——纪念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70周年①

2012-04-18 03:03:33蔡艳宁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远征军盟国缅甸

蔡艳宁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略论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及其失败的原因
——纪念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70周年①

蔡艳宁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作为同盟国的一员不仅在本土牵制和消耗了绝大多数日军,而且还在英美盟国的邀请下,组织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与英美盟国共同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第一次入缅作战中,中国远征军在仁安羌成功解救英军,同古保卫战中重创日军等战绩轰动了世界,让世人充分认识到了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同盟国在缅甸战场的合作过程中存在全球战略目标、中英战略矛盾、中英联军配合不力、分歧和矛盾及中国远征军将领失职等原因,致使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而告终。

中国远征军;缅甸作战;失败原因

日本偷袭珍珠港引发太平洋战争后,紧接着又对西太平洋和东南亚的英、美、法、荷的属地发起了进攻,先后占领了香港、马尼拉、曼谷、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并又开始将侵略魔爪伸向缅甸。由于盟军的接连失利,使得缅甸的战略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起来。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北部,国土面积67万平方公里,是中南半岛上面积最大的国家。缅甸的北部和东北部与我国西藏地区和云南省相邻,东部与老挝和泰国交界,西北部同印度接壤,南邻安达曼海,西南濒临孟加拉湾,1885年缅甸就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日本把夺取缅甸作为一个战略目标的动机有三:“一、确保马来半岛作战的侧背安全;二、切断援蒋路线;三、加大对印度和中国的压力”[1](P18)。

就中国而言,日本军事侵占缅甸构成的最大威胁在于切断中国取得国际援助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是中国对外的四大国际通道之一,修筑于1937年,南起缅北重镇腊戍,北至我国云南昆明,全长1146公里,中国境内959公里。“随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另外三条国际通路均被掐断或停止:滇越铁路,因日占领越南而被切断;香港与大陆的路线,因香港被日军占领而割断;苏联通过新疆公路运送援华物资也因苏德战争而终止。到1942年初,仅剩滇缅公路一条国际通道了”[2](P49)。而中国当时90%以上的军需和民用物资需要进口,因此“这条运输动脉的存在,被中外视为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主要因素之一。……鉴于此背景,国民政府积极出兵以保卫滇缅路畅通。”[3](P118)

就英美盟国而言,缅甸作战是其“先欧后亚”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先欧后亚”并不意味着放弃亚洲,中国在美英全球战略目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和地位就表现为,通过牵制日本侵略军的主要力量,使英美集中力量打击德国,以确保其‘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4](P114)。所以,英美盟国“在亚洲的当务之急就是确保通往中国的运输线畅通无阻,以防止国民政府的垮台,维持中国战场的抗战局面”[3](P119)。由此看出,保卫缅甸是美英盟国的基本立场。

由于英国政府长期不重视缅甸防务建设,直到日军侵入缅甸的战役打响的时候,英印军队无论在数量及其武器装备上均处于劣势。此时,英国正陷入同纳粹德国的苦战中,为了挽救其在远东战场的危局,英国政府希望中国政府出兵缅甸,协力抗击日本法西斯。1942年元旦,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1月3日,罗斯福提议组建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指挥中国军队和将来进入越南、泰国的盟国军队,并立即由中、美、英三国代表组成中国战区联合计划参谋部,在蒋介石指挥下工作。”[5](P57)美国政府派思迪威陆军中将担任中国战区最高司令参谋长、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官、援华租借物资督导人和任何联合军事委员会的美方代表。自此,拉开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序幕。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从1942年2月开始至5月底结束,结局以中国远征军的失败和缅甸的陷落而告终。缅甸港口城市毛淡棉失陷后,日军逼近仰光,此时英国政府不得不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救援英军。中国方面派出了第五、六、六十六三个军约十万兵力的中国远征军紧急入缅参战。中国远征军将士在此期间,不畏艰难,勇于牺牲,在同古保卫战、仁安羌大捷等战斗中,给日军以重创。特别是仁安羌大捷,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

1942年3月7日,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第五军之二○○师抵达缅甸同古(又译东瓜,东吁)。3月9日,二○○师与英军交接防务后,立即开始担负起保卫同古的重任。同古位于缅甸南部平原,位于仰光与曼德勒之间,是仰曼铁路上的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特别是仰光失陷以后,成为阻止日军北进的重要屏障。3月19日,中国远征军与日军发生了入缅以来的第一次战斗。一支追击英军的日军部队,进入中国远征军皮尤河预设的伏击阵地,遭到了二○○师警戒部队的迎头痛击,击毙日军三十多人,缴获了日军军力配备图和一批武器装备。

3月20日,同古保卫战全面展开,二○○师将士在师长戴安澜将军的率领下 ,奋勇杀敌,决心誓死报效祖国。戴安澜将军在给妻子王荷馨的信中写到“现在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6](P42)。从3月20日到3月29日,二○○师犹如一把楔子,牢牢地插在日军的战线里。即便是日军向二○○师阵地释放毒气,仍无法突破他们的血战防线。日军数万大军,竟在此被阻滞达十天之久。二○○师于3月30日成功突出重围,结束了同古的战斗。

整个同古保卫战过程是十分惨烈的,二○○师歼敌5000多人,重创了日军第55师团。同时二○○师也付出了伤亡2000多人的惨痛代价。此役“尽管未能达到预期的作战目的,也没有扭转整个缅甸战场的危局。但这次战斗却打出了中国远征军的威风,使日军在入缅以来遭到了第一次重创”[3](P120)。就连与之交战的日军,也不得不被二○○师的英勇作战精神所折服,称“当面的敌人是重庆军第二○○师,其战斗意志始终旺盛,尤其是担任撤退收容任务的部队知道最后仍固守阵地拼死抵抗,虽说是敌人也确实也确实十分勇敢,军司令官饭田中将极其部下对其勇敢均表称赞”[1](P64)。英美等盟国也对这次战斗给予了高度评价,美国官方也高度评价了同古保卫战,并把此次战役载入了美国战史中印缅战区史册。

同古保卫战后,中国远征军在阻滞日军的攻势方面,仍取得了重大战绩。如新编第二十二师在掩护其主力部队集结的过程中,运用逐次抵抗的战术,先后一共与日军五个联队发生过激战,取得了不错的战绩。然而在此期间,英军完全丧失了战斗意志,几乎无法与日军正面交锋。“四月一日,放弃普罗美,五日放弃阿兰庙,以后逐日撤退不停,四月十三日,英军提出要求中国军队在英军方面沙斯瓦、唐德文伊、马格威接防,掩护英军撤退。这等于全部向我交防,而毫未提及英军以后的任务。”[7](P26)到此为止,中国远征军在实际上已经完全担负起保卫缅甸的重任。

在此期间,中国远征军取得了在缅甸最高的军事成就——仁安羌大捷。4月中旬,英缅军第一师和第七装甲旅共七千多人被日军两个联队包围在缅甸大油田仁安羌地区。英方为解英军之围只能向中国远征军求援,新编第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将军亲率两个团驰援仁安羌,经过激烈战斗,歼敌一千二百多人,击溃日军主力,成功救出七千多濒临绝境的英军及被日军俘虏的英军、记者、美国传教士等五百多人,并将战利品百余辆汽车、一千多匹马等悉数物资移交英军。“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以来第一次主动进攻日军取得的重大胜利,给危急之中的缅甸战局又带来了一丝生机。胜利的捷报从仁安羌飞向了重庆,飞向华盛顿,飞向伦敦,轰动了中、美、英三大盟国,一扫太平洋战争以来英、美军队接连失利造成的沉闷气氛。”[5](P116)孙立人将军因其卓越的战功荣获了英帝国司令勋章和美国丰功勋章。

仁安羌之役后,缅甸战局仍进一步恶化,虽然中国军队曾在同古保卫战、斯瓦逐次抵抗战、仁安羌大捷、棠吉收复战中表现出色,屡克装备和数量上占优势的日军。但日军攻克缅北重镇腊戍,完成了对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的战略包围。自此,“中国远征军第一路无可挽回地走上了惨败后的总溃退之路,在撤退过程中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遭到了极其惨重的损失”[5](P129)。至1942年五六月间,中国远征军一部分撤入印度,余部陆续途径野人山退回国内,至此日军完全占领了缅甸。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以失败而告终,时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副司令兼第五军军长的杜聿明在回忆文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述略》中从“中英在战略上的矛盾”、“中国迁就英美、放弃指挥权”、“中国远征将领的失职”[8](P28)等三方面总结了远征军失败的原因。本文也对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一)英美盟国战略目标不在亚洲,对缅甸作战准备不足

英美盟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全球战略目标和基本战略目标为“先欧后亚”,正如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所言:“在英美盟国战略中,对德作战居第一位,位居第二的是横跨太平洋对日本岛国的大规模‘海陆空’行动,中缅印战区处于可怜的第三位”[9](P16)。基于这样的战略构想,英美要求中国在对日作战中承担较多的义务,所以在缅甸“美国始终没有派地面部队参战,只派遣了有限的空中力量,少数的军事作战指挥人员,少量的武装突击队和一批工程人员等。”[4](P117)同样,英国也将其主要精力放在了欧洲战场,无暇顾及远东地区。由此可见,英美盟国的“先欧后亚”的战略目标的侧重点不同,造成了盟国在缅甸战前准备不足,这是导致中国远征军等盟军部队兵败缅甸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英国在缅甸的战略贻误了中国军队缅甸作战的时机

英国对远东殖民地的看法和中国的态度的分歧,致使中国对英国当局的极度不信任,这也是导致缅甸战役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英国来说,英国首先考虑把守住缅甸“作为印度前面的最后一道屏障,但是一旦失去缅甸,那么它也并无其他想法,只是想在取得最后胜利收复亚洲的帝国领土”[10](P238)。加之,“英国当局害怕中国军队入缅会对他们在缅甸的殖民统治产生不利的影响”[11](P28)。所以,印度英军总司令韦维尔期待着从印度派遣增援部队,而不希望中国军队进入缅甸。他认为“一个大英帝国的属国应当由帝国部队而非外国部队进行防御”[10](P240)。因此,英国当局拖延中国军队入缅,导致中国远征军“集中战场之时机过晚,贻失战机,而使我军无法发挥全军之力量,自始至终陷于被动之应战,失去战场之主宰”[12](P335),虽然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浴血奋战,终难改变缅甸危局。

(三)中英联军作战指挥系统混乱、配合不协调

首先,指挥权问题是缅甸战役中最为混乱而又复杂的问题,中英双方在商讨保卫缅甸的具体方案时,英方就要求取得对中英联军的指挥权,“开始蒋介石从作战的需要和争取得到英方的密切合作出发,也愿意接受英国人指挥”[8](P70),但是英国政府反复拒接中国军队入缅布防,使蒋介石对英国人丧失了信任,故坚决不接受英方指挥中国军队。当中国政府动员第五、六两军入缅时,蒋介石任命第五军军长杜聿明指挥中国远征军。蒋为了取悦于罗斯福,又任命中国战区总参谋长史迪威将军指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事实上史迪威“手中没有直属的美国军队可供指挥,……也未与中国远征军副司令(曾代理司令)的杜聿明确立相互间之地位,改任罗卓英为司令长官后,同样也未规定史罗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史迪威下达的所有命令一律须通过杜聿明转给林蔚,然后再转给联官,最后由蒋介石批准执行”[4](P120)。由此可见,史迪威对中国远征军的指挥权是有名无实的,同时他与英缅军司令亚历山大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确。所以,指挥机构不灵活,对中国远征军对日作战产生了及其不利的影响。

其次,中英联军配合不协调。由于中英军队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系统,就使中英军队在行动上很难协调一致,各行其是。例如,“当中国军队进行同古会战时,要求英方坚守中国军队的侧翼的卑谬,与同古的中国军队形成犄角配合之势。面对强敌,英军只图自保,却擅自放弃卑谬,造成了中国远征军同古战线的一大缺口,致使中国军队被迫后撤。在中国军队准备进行平满纳会战时,同样要求英方坚守中国军队的右翼阿兰庙,可英军却轻易丢失了阿兰庙,再次造成中国军队的侧翼暴露,最后被迫放弃平满纳会战,对整个战局产生了不利的影响。”[11](P30)所以,中英军队之间缺乏密切的协同作战,各自为战,结果被日军各个击破,使双方皆损失惨重。

(四)中国远征军消极防御及远征军将领的失职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一开始的作战方针就建立在消极防御的基础上,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机动作战。“自从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入缅参战以来,东线的防御始终是最薄弱的环节,第六军各师陆续开赴缅甸后,按照英方的要求,将第九十三师部署在景东,第四十九师部署在猛畔,暂五十五师部署在罗衣考,军部设在棠吉,军直属队放在雷列姆,不但兵力分散,而且军主力三个师都成为守备部队,机动性受到限制。”[5](P119)同古保卫战后,在中线部署上“将第五军和第六十六军的主力分散在平满纳至曼德勒之间长达300余公里的公路线上,既不能集中兵力进攻,又无法建立起巩固的防线。”[5](P121)这种分散用兵,犯了兵家大忌,日军第十五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洞察到中国军队分散部署的弱点,命令日军第五十六师团迅速击破东线的中国远征军第六军的防线,攻克了缅北重镇腊戍,切断了中国远征军的归国退路,致使中国远征军无可挽回地走上了惨败后的总溃退之路。

中国远征军将领的失职也是导致中国军队惨败的一个因素,如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官罗卓英在军事指挥上屡次出现失误,在军队撤退过程中,弃军队之不顾只身逃走了。他“征用了一辆有17节车厢的机车,在行驶了25英里之后,这辆未编入行车计划的列车跟另一辆车撞倒了一起,结果铁路中断了两天。”[10](P295)。给原本混乱不堪的缅甸交通进一步加剧了混乱。“第六军军长甘丽初指挥无方,贻误战机,致成败局”[8](P82)。六十六军军长“张珍指挥的新编第二十八师,新编第二十九师,在滇缅公路上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抵抗,被敌人的快速部队冲击了一下,就完全溃散了”[8](P38)等等。

综上所述,导致缅甸初战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中,英美盟国战略目标不在亚洲,对缅甸作战准备不足;英国在缅甸的战略贻误了中国军队缅甸作战的时机;中英联军作战指挥系统混乱、配合不协调;中国远征军消极防御及远征军将领的失职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中、美、英三国之中,中英之间的战略分歧是导致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

[1]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室.缅甸作战: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汤重南.加强对中国抗战国际战场的研究——关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研究的八点建议[J].中日关系研究,2010,100(3);中日战略互信与战略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专稿(二),2010,(6).

[3]王晓华.试论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的作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4]方世凤.盟国在防守缅甸战役中的合作与矛盾——纪念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50周年[J].民国档案,1992,(7).

[5]徐康明.中印缅战场抗日战争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6]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戴安澜将军[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

[7]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M].北京:中华书局,1960.

[8]杜聿明,宋希濂.远征印缅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9][美]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0][美]巴巴拉·W·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11]赵占伟,楚保玲.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的军事原因[J].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12]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出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M].台北:中华文物出版社,1980.

A Brief Discussion on Chinese Expeditionary Army’s Battle in Burma and the Cause of Its Failure——Commemorating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Chinese Expeditionary Army’s Overseas Operations

CAI Yan-ning
(Political and Public Management Institute,Qufu Normal University,Rizhao 276826,China)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as a member of the Allies China not only contained and consumed most of the Japanese troops,but also organized the Chinese Expeditionary Force march to Myanmar and fought alongside British and American Allies at the invitation of them,and made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victoryof the world anti-fascist war.In the first Burmese war,Chinese Expeditionary Force in Renanqiang successfully saved the British army and gave a heavy blow on the Japanese troops in the defense of T onggu,such military exploits caused a sensation in the world and made the world fully realized that China wasone of the important forces in the world anti-fascist war.However,in the processof the Allies’cooperation in the Burma’s battlefield,there existed many reasons that leading to the failure of the first Burmese War,such as global strategic target,Sino-British strategic contradiction,the coalition with ineffective,and the contradiction and the dereliction of the Chinese Expeditionary Force generals.

Chinese Expeditionary Force;Burma’s war;Reasons of failure

K152

A

1007-9882(2012)04-0114-04

2012-06-23

蔡艳宁(1987-),男,山东济宁人,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田丽华]

猜你喜欢
远征军盟国缅甸
欧洲远征军联合部队峰会
环球时报(2022-03-17)2022-03-17 17:34:34
离奇消失的波斯远征军
缅甸记忆
北极光(2018年5期)2018-11-19 02:24:02
准噶尔远征军进藏线路考
卫拉特研究(2017年0期)2017-12-07 00:35:44
缅甸非常之旅
华人时刊(2016年13期)2016-04-05 05:50:10
中国远征军
连环画报(2015年8期)2015-12-04 11:35:56
《WATER FESTIVAL-2》
海峡影艺(2013年3期)2013-11-30 08:16:02
回忆缅甸作战中的史迪威将军
军事历史(2002年1期)2002-08-16 07: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