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钦茂时期的渤日文化交流①

2012-04-18 03:03:33褚文扬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使节新罗渤海

褚文扬

(1.哈尔滨师范大学东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2.牡丹江师范学院东方语言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渤海大钦茂时期的渤日文化交流①

褚文扬1,2

(1.哈尔滨师范大学东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2.牡丹江师范学院东方语言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渤海大钦茂是渤海国第三代文王,737年到793年在位。在其统治的57年间,一方面积极吸收唐的多样文化,另一方面积极保持与周边国家和部族关系的发展。在此期间与日本交往尤为频繁,双方互派使节共达20次之多。本文以文化交流为视角,试在论述渤日交往概况的基础上,探求这一时期的渤海对日本的影响。

渤海国;大钦茂;渤日交流

渤海是个地域辽阔的国家。7世纪末至10世纪前半叶,渤海占有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北部以及俄罗斯沿海州的广大地域,9世纪被唐朝誉为“海东盛国”。渤海与古代日本关系甚密,从727年到919年的200年里,两国经常保持往来。在此期间,渤海向日本派遣使节34次,日本向渤海遣使15次。众所周知,大祚荣于698年建立了渤海国。719年,大武艺继承王位,积极推进对诸部的征讨。开疆扩地,巩固渤海社稷。并且于727年向日本派遣使节,开辟了渤日邦交。黑龙江和松花江汇合处附近的黑水也受到大武艺的扩张政策的威胁,于是黑水向唐遣使求援。因此大武艺认为唐与黑水“谋腹背攻我”,决定征讨黑水。可是大武艺的同母弟大门艺反对此次征讨,与大武艺相对立,大门艺不得不亡命于唐。围绕遣返门艺的问题,渤海与唐的对立日益尖锐,732年大武艺向山东半岛派兵,杀死唐的官员。唐立即伙同新罗兴师报复,但因天气恶劣,地形险峻,以失败告终。唐与渤海的邦交一度陷于中断。735年末,大武艺向唐遣使谢罪,重新开始朝贡,两国关系趋于改善。736年大武艺死后谥为武王。其子大钦茂即文王即位,文王统治渤海长达数十年。在此期间曾将首都由东牟山迁至上京龙泉府,奠定了渤海文化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与新罗、唐朝、日本等国的外交活动也日趋广泛和活跃。762年唐廷册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为渤海在9世纪被誉为“海东盛国”奠定了基础。

一、大钦茂时期渤日交往社会背景

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727年渤海开始向日本派遣外交使节。渤海曾经兴师征讨黑水,唐与新罗也卷入了这场纷争。渤海把日本看作可以牵制新罗的势力,认为有必要与日本确立关系。当时的日本与新罗的关系也日趋恶化,因此日本把渤海当作从北方向新罗施加压力的势力,采取了欢迎渤海使节的态度。759年6月,藤原仲麻吕曾制定征讨新罗的计划,就是要与隔着大同江与新罗对峙的渤海夹击新罗,可见渤日两国在政治上、军事上建立了颇为密切的关系。渤海向日本派遣的大使都有将军的头衔,由此也可以看出渤日关系的这种性质。藤原仲麻吕决心征讨新罗,想通过渤海得到唐朝国内安禄山、史思明叛乱的情报有关。而后日本在西海诸道设置节度使,制造兵船,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但是764年9月藤原仲麻吕与孝谦上皇以及道镜对立,发动叛乱,致使征讨新罗的计划落空。

二、大钦茂时期的渤海使和遣渤海使

渤海这个国家与日本有着很深的关系。渤海先后派出了30次以上的使节到日本,日本也派出10次以上的使节。渤海最初遣使是在727年第二代王大武艺时。最初的使节横渡日本海后进入了当时出羽国北边虾夷人的地界。但是那里尚未进入日本律令政府直接统辖范围,因此使节多人被杀。以后渤海的使节必走横贯日本海的航路到日本。本来有多种横流途径,日本政府希望渤海使节走靠南方的航线,经九州的大宰府的正式交往路线,但是似乎渤海人不喜欢走这条航路,他们寻求各种理由想尽办法抄近路。据史书记载,渤海有五条重要交通干道。原文是这样记述的:“龙原东南濒海,日本道也。南海,新罗道也。鸭绿,朝贡道也。长岭,营州道也。扶余,契丹道也。”日本道被列在渤海五条干道之首,其重要的据点是龙原府。大钦茂时期能够与日本交流频繁,龙原日本道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大钦茂时期渤海国先后11次派人出使日本,日本也遣使渤海达9次之多。遣使日本不仅次数多,而且规模也很大。746年,渤海人与铁力人一道出使日本,人数竟达1100人,说明大钦茂十分重视与日本的交往。771年渤海使节壹万福一行325人,分乘17只船来日。该一行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使节团,其中除外交使节,多数当系从事交易的人们。776年,史都蒙等167人访日,祝贺光仁天皇即位,并吊念王妃之丧。这些都说明了大钦茂时期与日本的密切关系。通过渤海使与遣渤海使来往于渤海和日本之间,两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很好的交流。

三、大钦茂时期渤日文化交流概况

(一)文学上的交往

渤海所处的历史时代,恰是唐朝统治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唐朝诗歌的成就尤为突出,它对渤海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日本也是汉文化圈的国家,也积极学习唐朝,社会上流行汉字。许多贵族官吏和知识分子,通晓儒学和汉文学。奈良时代汉诗创作已经流行。渤海热衷于吸收唐的文化、制度,因此渤海使往往由汉文素养出众的人充任。758年赴日的杨泰师,814年赴日的王孝廉,871年赴日的杨成规,882年与894年两次赴日的裴延页,而后于908年、919年、929年三次赴日的裴延页之子裴等人就是他们的代表。渤海大使在日本受到天皇热情、盛大的欢迎,其精华便是诗歌唱和。外国使节聘日时举行诗宴始于8世纪。726年在长屋王邸举行欢迎新罗使的宴会,席上所吟诵的诗见于《怀风藻》,这似乎是最初的记录。可是从史料上看,到9世纪这种诗宴的频度有所上升,渤海使节每次聘日时似乎都举行诗宴,不仅是内宴和大臣家里的私宴,就连在鸿胪馆迎送时都要举行诗文联欢会。大钦茂时期,日本方面每次都会选择容貌端庄的当代一流文人接待这些渤海使臣。如滋野贞主、坂上今继、菅原道真、大江朝纲等,吟诗论学,畅叙友谊,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章和散文,丰富了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形式。渤海和日本的文学交流是中日友好往来的一大盛事。渤海使者和日本文学之士的诗赋唱和酬酢往来,创作出许多传世佳作,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双方文化交往日趋活跃,谱写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瑰丽的一章。

(二)经济上的交往

安史之乱不仅动摇了唐朝在国内的统治,而且降低了唐朝对亚洲诸国的影响力,助长了周边诸国、诸民族的独自活动,亚洲诸地域之间范围广泛的贸易活动趋于频繁,便是一例。大钦茂后期(8世纪中叶以来),渤海也同日本展开了积极的交易活动。上文中也提到了771年渤海向日本派出了17艘船的船队,其中除外交使节,多数当系从事交易的人们。776年,史都蒙等167人访日,在以政治目的为主的同时,也包括着发展贸易往来的目的。渤海使节带来了貂、豹、熊、虎等毛皮,除此之外,还有人参、蜂蜜等渤海的土特产品,以及中国南方产玳瑁酒杯,西南部高原产麝香等,这些物品则是经由唐带来的。随行从事贸易的人员中有很多属于首领阶层。首领们把在自己统治地区获取的毛皮、蜂蜜、人参等特产作为贸易品带到日本,在登录地以北的日本海一侧,进而在平成京的客馆等处进行公私贸易。日本赠与渤海的官方“回赠品”有绢、锦、绵、罗等,有时也回赠黄金、水银、金漆、海石榴油、水晶、槟榔扇等纤维制品或土特产品。史都蒙出使归国时日廷回赠的物品为“绢五十匹、丝二百绚、绵三百屯。又缘都蒙请,加附黄金小一百两、水银大一百两、金漆一、漆一、海石榴油一、水精念球四贵、槟榔扇十枚”。又因王后之哀,赠吊礼“绢二十匹、二十匹、绵二百屯”。这是日本回赠品数量最多的一次。渤海与日本在进行贸易的同时也起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

(三)音乐舞蹈上的交往

就音乐而言,渤海乐传入日本在日本雅乐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740年(天平12年)12月,圣武天皇为渤海使臣已珍蒙一行举行宴会,在席上演奏渤海乐,这是关于渤海乐的最早记载。在此以后的749年(天平胜宝元年),孝谦天皇率领群臣百官,咸会于东大寺,“请僧五千,礼佛读经,作大唐、渤海、吴乐”。777年,光仁天皇召请渤海大使史都蒙等观看日本骑射,并请史都蒙等“亦奏本国之乐”。所以,在大钦茂时期,渤海乐已传入日本,并在一些重要集会上演奏。渤海乐之所以能在这样庄严隆重的盛会上与大唐乐同堂演奏,说明渤海乐已经具有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为日本统治集团中的上层人物所喜好。音乐与舞蹈是分不开的,所以渤海乐不仅包括器乐演奏,也包括舞蹈表演,而那些渤海乐师和乐生都是由渤海太常寺派往日本的。与此同时,日本音乐舞蹈艺术也传进了渤海,759年淳仁天皇“敕赐女乐”给渤海,777年大钦茂遣使向唐朝“献日本国舞女一十一人”(《册府元龟》卷九七一),为中日文化交流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四)建筑样式上的交往

渤日文化交流还表现在建筑样式上。上京龙泉府是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的渤海都城遗址,战前称为东京城,东亚考古学会于1933年和1934年对该城进行了发掘考察。1963年和1964年,中国和北朝鲜对城址又做了联合发掘。该城址外城东西约4500米,南北约3400米,呈东西略长的长方形,城内中央北侧有东西620米、南北720米的宫城。公元755-785年的30年以及公元794年-926年渤海灭亡的132年为渤海的都城。出土遗址中有一处被称作“禁苑”的皇城东侧的一角。那里有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池塘,里面有两个小岛,池塘东西两侧有假山,北岸有带翼廊的建筑物。这一构造与平安时代典型的寝殿结构相似。因此,可以说渤海建筑样式通过渤海使节或留学生等传到了日本。

综上所述,大钦茂时期相当于日本文化的黎明期。这一时期的渤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给予日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政治方面,尤其是安史之乱发生后,两国交往频繁,渤海在日本的军事同盟的地位突显。在经济方面,两国互通有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文化方面,日本不仅吸收了渤海固有的文化,而且通过渤海学到了唐文化。这些外来文化成了以贵族文化为代表的新的平安时代日本文化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期,两国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不仅对东亚文明以及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还对东亚秩序的安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刘晓东.渤海的历史与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方学凤,郑永振.渤海文化研究:上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3]王承礼.中国东北的渤海国与东北亚[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4]孙玉良.渤海史料全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5]张岩,徐德源.大钦茂王时期的渤日交往史事新探[J].日本研究,1993,(4).

K103

A

1007-9882(2012)04-0109-02

2012-05-26

褚文扬(1984-),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东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牡丹江师范学院东方语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田丽华]

猜你喜欢
使节新罗渤海
渤海大学作品精选
声屏世界(2022年17期)2022-12-18 01:42:44
蔡奎全:一位民间使节的传奇故事
金桥(2022年4期)2022-05-05 06:10:04
明朝时期朝鲜使节纪行诗中的登州诗
“烈焰”,在渤海边燃烧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娄新罗
宝藏(2018年1期)2018-04-18 07:39:24
辽代“斡鲁朵”内的渤海人移民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天安新罗舒泰酒店正式开业
美食(2016年8期)2016-08-21 13:57:44
渤海国后裔第一联
对联(2011年12期)2011-09-18 02: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