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天媛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由城镇登记失业率引发的思考
——如何打破“失业率”的谜团①
侯天媛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失业问题是社会负担与激励的集合体,是政府关注的大问题。目前我国仍采用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方法对失业状况进行统计分析,该方法存在种种弊端。应尽快采取措施改进该统计方法,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改善就业的形势和状况。
城镇登记;失业率;完善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8年12月16日发布《社会蓝皮书》,称中国城镇失业率攀升到了9.4%,已经超过了7%的国际警戒线;而3月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去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是4.2%。两相比较,前后数据竟相差一倍。学界和民间更有“2009年预计中国失业率是14.2%”,“中国失业率严重失真,实际失业率已达到33%以上”等听起来颇为惊心动魄的数字。
官方的数据,民间的说法,五花八门而又相差甚远,这不得不引起政府决策层的重视、人民的广泛关注以及全社会对“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深思。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恢光平面对这两个相差甚远的数据解释说,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相比较而言,城镇调查失业率更接近现实失业情况。[1](P32)那么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局限性究竟在哪里?
首先,统计中失业及相关定义界定的缺失。一方面,在统计范围上,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统计方法将失业的对象限定在“城镇”,而忽略了在农村以及外来人口在本市的失业状况,人为的缩小了城镇失业规模。但有关学者认为,我国农村实行的是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在法律上禁止土地的买卖和兼并,因此农民在理论上讲都拥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只要从事生产劳动,就能够获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因此农村不存在失业问题。[2](P23)再者,社会中的下岗人员虽面临无工作、无收入的困境,但因与原单位名义上仍存在雇佣关系,也未纳入官方统计的“失业”范围。待业、无业以及下岗等概念频频出现,他们的联系却始终没能明确。种种问题导致失业统计矛盾重重,而在我国开展了20多年的失业登记工作中,却始终未以书面的形式对“失业人员”下一个明确、严谨的定义,这导致统计过程中过多的主观判断而使数据不准确。
其次,操作过程存在缺陷,第一,它强调的是“登记”,即,只有到劳动就业部门进行登记了的才算失业。但客观事实是:很多失业者并没有,或根本不愿意进行所谓失业登记备案,他们认为“登记”只是政府的形式化统计手段,不能解决失业者自身的任何问题,因此真正登记了的只是失业群体的一小部分。同时若想真正的去统计全部失业者,恐怕政府也未必愿意付出这巨大成本。另一方面,失业登记是一种管理行为,它受政府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户籍因素、档案管理、就业身份等等,因而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政府对失业者的管理情况,而不是单纯的反映失业状况的一个数值。[3](P118)第二,各地操作程序不一致导致对失业测量水平不一致。如,对于“失业登记退出”的登记限制条件:上海一次失业登记的有效期6个月,而北京是2个月,各地细节上的差异影响了全国失业水平测量的一致性和准确性。[2](P23)第三,概念中强调“有劳动意愿”,但现实存在这样的群体——有劳动能力却无劳动意愿,从而导致失业,这部分人不在统计范围内,但我国并未对这部分群体进行规范统计。
再次,城镇登记失业率统计指标体系过于简单死板。现行的统计方法仅仅采用登记人失业数和登记失业率两个指标,只能反映劳动市场的公开失业,而忽视了实际存在的大量隐性失业。同时,数据一般只按地区、城市分组,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失业种类以及失业时间长短等结构性失业状况得不到反映。[3](P114)另一方面,失业指标的时点性不符合失业的时期性特征,人口普查数据十年一次,不能完全满足动态性的失业率统计指标。
美国作为实力大国之一,在失业率的统计方面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它采用的是调查失业率。美国劳动统计局每月对现期的随机6万个住户进行调查,将每个住户中的16岁以上的人分为“就业者、失业者、不属于劳动力者”,然后用失业人与失业人和就业人和的比值计算失业率。这种调查统计的样本分散,数据量比较大,6万户人家约有11万劳动人口。在抽取这6万户人家前,整个美国的县市被划分成2025个地理区域(即取样单元),美国人口普查局再从中选出824个,代表美国各州各区域以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该抽样调查涵盖了乡村和城市地区,各种工业区和农业区。抽样调查中的6万户中每月会有1/4进行更换。调查数据汇总到位于华盛顿的人口普查局总部。[4]
1.失业的定义。我国关于对失业问题的解释,呈以下特点:(1)只有具有本地非农业户口的人才有可能被统计为失业;(2)注重登记本身,只有登记了的才算失业;(3)登记记录的更改落后于实际情况。而在美国,失业调查无任何限制,不论是否进行了登记,只要在调查时点前的一周内符合失业的判定条件就会被统计为失业。
2.组织方式。中国是以各级失业机构的行政记录为基础,通过将各级的行政记录进行汇总而得到登记的失业人数。美国则是将每家每户的调查记录进行汇总后得到一系列有关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的数据。
3.数据作用。中国依据统计数据,对失业保险金的发放进行管理并有针对性的对劳动力市场的弱者进行援助。而美国的统计结果则用于反映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变化,它强调的是失业率趋势的变动而不是单纯的人数上的增减。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发现,调查失业率的方法更能科学的反映出实际的失业状况,它注重的是从经济的立场,市场的角度反映失业问题,而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仅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出发,反映的是社会意义上的失业问题。
1.针对弊端,形成一套完整的失业率调查操作体系
首先最基本的就是弥补漏洞。在政府的官方文件中,应明确“失业”以及其相关的概念定义,明晰他们之间的联系,建立和形成系统完善的操作体系,并制定全国统一的水平和标准,尤其注重细节的注明。同时,扩大统计范围,提高年龄的上限,与国际的接轨。
2.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失业统计指标体系[5](P31)
(1)重视农村失业人员的统计,科学统计农村剩余劳动力情况。鉴于之前并未有对农村失业人口的调查和统计的工作,因而应安排专业水平较高、经验较为丰富的统计人员,并指定专人负责落实该工作。同时,将修改失业统计年限最为重要工作之一提到议事日程上,真正的重视起来。
(2)随着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改善,人们的生存能力、劳动能力大大提高,就业观念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应针对不同素质的劳动群体对统计工作做出相应调整。对重体力劳动,工作年限可适当延长或维持不变,而对科技含量高、体力耗费较少的职业,如教师、工程师等,失业年龄上限可考虑取消。基于当前各项工作对劳动者有了新要求,上岗前的劳动培训时间有所延长,失业统计年限的起始年龄也应随之提高。
(3)加强对失业统计结构性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倘若只对失业人数和失业率进行统计,而无职业、年龄段、性别等差异分析,就很难发现我国就业改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等相应的结构因素也应纳入考察范围,失业不单单是统计工作,更是一项严谨的科学分析项目。
(4)用调查失业率取代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国际接轨。目前,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已采用调查失业率的办法,调查失业率是反映人力资源市场变化敏感性指标,也是市场经济国家公认的反映经济发展和变动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使各国的失业数据具有可比性,国家劳工组织建议我国在“十一五”期间采用登记失业率、调查失业率等统计方式。目前我国已对此作出回应,市人保局表示说,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用“社会调查失业率”替代“城镇登记失业率”。[3](P117)用该法并通过对城乡各类劳动者就业失业状况的抽样调查和科学测算,达到全面、准确反映地区就业形势的目的。
(5)重新定位城镇登记失业率,转变人们对失业登记的态度。登记失业率不仅仅是市场失业状况的反映,更是人们主动寻找职业行为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政府管理就业群体,给予就业援助的状况。因而应充分发挥政府管理登记信息的作用,及时准确的掌握劳动力市场流动状况,转变人们的就业观念,积极鼓励他们向政府求助,主动登记并寻求新的职业,使人力资源的利用发挥到最大。
失业问题是至关国家繁荣和发展的大问题,失业率的正确统计不仅利于发现我国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更利于政府制定正确的决策,改善失业的状况。因而我国应加快步伐出台相关决策并制定科学的失业率统计方法,让“失业率”不再是一个谜。
[1]刘金贺.中国的失业率之谜[J].人力资源,2010,(7).
[2]丁大建.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评析[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3]纪韶.中国失业预警:理论视角、研究模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4]美国每月抽取6万户实施失业率调查[J/OL].http://news.sina.com.cn/w/2010-02-09/174419663228.shtml.
[5]王飞.我国失业率统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劳动,2008,(9).
D632
A
1007-9882(2012)04-0047-02
2012-06-12
侯天媛(1990-),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责任编辑:陈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