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馆藏资源“江苏医学流派数据库”的开发与建设*

2012-04-18 00:54:45卞正李文林杨斓宋宇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南京210046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孟河医派医籍

★ 卞正李文林 杨斓 宋宇(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南京 210046)

中医学流派,作为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代代相传的主要载体之一,对其进行研究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方式。江苏历来名医辈出,据不完全统计,从后汉时期到中华民国的1 000余年间,史料载录的江苏医家约4 150人,居全国第一。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江苏省产生了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多种中医学术流派,如常州地区的孟河医派、苏州地区的吴门医派、温病学派。中医界素有“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之称,此外,淮安地区的山阳医派、南通以陈实功为代表的外科学派等在中医学发展历史上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民国期间全国中医药最高研究机构中央国医馆就设在南京,时江苏拥有以张简斋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医,他们的医术医德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可以说,江苏中医流派基本涵盖了中医流派的全部内容,能够反映我国中医流派的全貌。

借此承建CALIS三期专题特色数据库子项目,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基于多年来国内外及社会各界对江苏地方特色医学流派古籍文献资源进行的目录学、文献学及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在文献资源调查扎实可靠的基础上,对现存江苏地方特色医学流派文献资源进行整体系统研究,建设“江苏医学流派数据库”。

1 江苏医学流派数据库建设背景

1.1 江苏医学流派的划分

综观历史,江苏古代中医流派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颇具浓厚地方特色的地域流派,主要有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山阳医派、龙砂学派;二是以学术思想为脉络的学术流派,主要有温病学派、外科学派、澄江针灸学派;三是以家族或师徒经验传承为模式的世医流派,主要有大港沙派、苏州顾氏(七子山顾)、江南何氏、丁氏痔科、昆山郑氏女科等[1]。其中以地域命名的中医流派,在国内影响较大,其丰富的内涵包含了中医流派中的各种类型,能够反映中医的传承形式和特色,对现代中医教育与传承具有借鉴意义。

吴门医派,其地域为江苏苏州地区,据统计,苏州历代名医有1 400余家,著作600余部。“吴医”出现,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唐以前“吴医”由医家兼道家主宰,比如周代的沈羲、汉代的负局先生、南朝的顾欢等,现存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吴医”的是唐代《明皇杂录》。吴门医派具有“儒医多,御医多,医学世家多,著作多,温病学说发源地”等特点,其内涵较广,由诸多学术流派、世医流派组成,是国内具有相当影响的一大中医流派。

孟河医派,“孟河”乃位于江苏常州市新北区的一个集镇,原属常州武进县。自唐朝常州刺史孟简拓浚河道(为纪念孟简之功,河道被称为“孟河”)以后,交通便利,市场繁荣,人流密集,从而医药活动十分昌盛,历史上出现了诸多较有影响的中医大家,最有名的是费、马、丁、巢氏四家,被冠以“孟河医派”,或称“孟河四大家”[2],除此以外,孟河还有法氏、沙氏等著名医学世家[3]。与吴门医派不同的是,孟河医派传承脉络更为清晰,四家学术思想各有千秋,十分明了。因联姻和弟子的关系,相互之间在临证经验方面既有传承,又有发挥。

山阳医派,“山阳”,即今江苏省淮安市,原名山阳县,明清时代设府治,其中包括现江苏省内淮安、宿迁、盐城、连云港以及扬州、徐州的部分地区,故山阳医派又称淮医学派,形成已200余年,有史可考的医家有500余名,著作有百余部。阳医派以吴鞠通为宗师,治温病为其特色,后人多有阐发,但各家临床各科均有独到经验,值得整理与挖掘。

龙砂医派,清乾隆至嘉庆年间,江苏省江阴东部龙砂(今华士镇)出现了一批有名望的医家,如戚云门、王钟岳、贡一帆、孙御千、戚金泉、叶德培、姜学山、姜恒斋等,他们不仅治病救人,而且著书立说,传播医理。关于“龙砂医派”这样的称谓及其研究不是很多,但江阴龙砂地区在清代所出现的医家群体的诊治用药经验具有一定的共性,即“用药平和”之中显奇效。这一医派的特点为“前有渊源,后有继承”。

1.2 江苏医学流派资源分布状况

我馆通过对《江苏地方志》、《中国分省医籍考》等工具书查阅,理清了江苏医学流派的典籍状况。即从后汉时期到中华民国的1 000余年间,史料载录的江苏医家约4 150人,居全国第一。自后汉至民国,江苏共出医籍3 715部,其中出于清代的有2 325部,占总数的62.6%,现存江苏医籍1 759部[4],大多著于清代和民国时期。著作涉及医经类、基础理论、伤寒金匮、诊法、针灸推拿、本草、方书、临证各科如温病、瘟疫、疟疾、内科、风痨臌膈、妇产科、儿科、外科、伤科、咽喉口齿、养生、医案医话医论等,其中不乏具有较高文献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名家医著。

2 江苏医学流派数据库建设实践

作为三期专题特色数据库子项目之一,基于CALIS提供的标准与规范,为了全面清晰的展现江苏医学流派的全貌,本馆最终决定,江苏医学流派数据库的建设结构框架确定为由江苏医学流派人物库与江苏医学流派著作库两个子库统合组成。其中,江苏医学流派人物库主要收录古往今来江苏地区有影响力的医家人物简介;江苏医学流派典籍库则主要收录上述医学流派中的经典医籍的摘要信息,并提供部分经典医籍的全文链接。以下分别详述。

2.1 医学流派人物数据库建设

结合本馆多年累积的地方志与中医文献馆藏的优势,在人物信息收集方面,注重信息来源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优先从馆藏的人物索引工具类、人物传记类、以及与医学流派有关的书籍中收集吴门医派、孟河医派、阳山医派、龙砂医派这四家的相关信息,主要参考书籍有《江苏历代医人志》、《吴中名医录》、《孟河医派300年》等,搜集过程中,注重采取系统的、扩展的、深入的方式,辅以网络资源来补充、完善人物信息,最终确定收录江苏医家共550人,所收录江苏医家的时间跨度从宋代至近现代。具体的人物信息元数据包括姓名、字、号、生卒年、籍贯、生平简介、所著医籍、医学师承等。

生平简介部分,考虑到人物库是“江苏医学流派数据库”的一个子库,其意义是通过人物介绍,从侧面了解医学流派历史的一部分,也出于与其他子库相辅相成的考虑,故并不以深入研究某一人物为主要目的,因而我们采取了以文摘的形式著录人物生平简介。

所著医籍部分,只列出相关医籍名称,及成书年代,而具体的医籍的详细信息收录在“江苏医学流派著作库”中。

医学师承部分为本库最为特色之处。因为地域流派、世医流派与学术流派三者间相互交叉,为方便理清不同医家学术思想的脉络,更完整清晰的展现不同医学流派的面貌,特以著录该医家的师承关系,并对其弟子及再传弟子也做了简单介绍,如果存在世医传承的医学流派,则对其家族学医者都一一予以说明。

2.2 医学流派著作数据库

医学流派著作数据库的建设目的是对医学流派人物数据库中医家所著医籍提供详细介绍,以医籍名称作为链接的方式实现医学人物库与医学著作库之间的相互关联,为想了解江苏医学流派不同方面的研究人员及读者使用提供更大的便利。在数据信息收集方式上,仍以馆藏中医文献为主要来源,主要参考文献包括《中国中医总书目》、《中国古籍总目》、《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中国分省医籍考》(江苏卷)、《孟河医派300年》等,将医学流派人物库中所涉及的医著进行筛选,剔除已佚著作(已佚但颇具影响力的保留),挑选出经典医著约220部,就其内容、版本、作者、理念及创作背景等方面编撰成内容提要,并结合网络资源予以补充完善。

早在2009年,本馆就已着手与超星公司合作进行本馆古籍的数字化工作,现已完成本馆所藏大部分古籍的扫描工作,并建成超星特色资源建设平台,实现图片格式古籍全文的搜索与共享。此次医学流派著作库的建设,除撰写医著内容提要外,本馆精心挑选出极具代表性的医籍经典,依托超星特色资源建设平台,挑选合适版本,提供全文链接。

2.3 数据库检索方式

检索方面,本数据库采用传统的关键词检索,具体包括人名、医籍名、地域流派这三种检索方式,使用户的检索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了使用者检索效率。

3 江苏医学流派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本馆开发的江苏医学流派数据库共收录了763条数据,以人物介绍和古籍提要的形式反映了不同时期江苏地区医学流派的基本面貌。但是受到课题研究经费严重不足、验收时间紧迫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本系统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与遗憾。

3.1 缺乏图片、多媒体信息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量呈爆炸式剧增,纸本文献作为信息载体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图片及多媒体以其生动、直观、容量大的优势而有超越和取代纸本文献地位之趋势。我们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尽管发现了近代相关医学人物存在大量图片或多媒体信息,然而,由于经费限制本数据库平台在系统设置没有对图片及多媒体资源进行展示。

3.2 缺乏现代期刊文献

在前期调研中,我们发现有关江苏医学流派的研究现代论文非常丰富,特别是关于孟河医派的研究,这些资源对深入挖掘和理清江苏医学流派的学术思想应该有着重要参考价值。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紧迫的原因,我们对现代期刊文献并未进行系统集成。

4 总结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数据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各行各业所开发的内容也将发生重大变化,类型繁多的数据库必将涌现出来,从而形成一个数据库产业,任何缺乏特色的数据库都难以在这个新生产业中生存。因此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在进行数据库建设中,正是根据自身作为中医院校的特点,充分发挥收藏优势,结合现今对医学流派研究的热潮,建设此江苏医学流派特色数据库,基本实现了一个既面向公众有关江苏中医医学流派的资料库,又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可便捷使用、信息丰富的集成性的专题资源库。

[1].陈仁寿.江苏主要中医流派分类与特点[J].中医药文化,2009.4:19-22.

[2].陈道瑾,薛渭涛.江苏历代医人志[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5:18-22.

[3].Volker Scheid,缪卫群.孟河医家新探[J].中华医史杂志,2004,34(2):67-72.

[4].顾奎兴.江苏历代医家医籍及其地域分布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4):233-235.

猜你喜欢
孟河医派医籍
从学术传承角度探讨孟河费氏流派对湿证的认识和发展
基层中医药(2022年6期)2022-10-24 01:37:04
山阳医派宗师吴鞠通
华人时刊(2022年21期)2022-02-15 03:42:30
传承孟河医派 弘扬国医精髓
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28
金陵医派——金陵名家周华龙平衡“五点法”为主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临证选粹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孟河医派三大家及传人档案追踪
3种医籍考对比
吉林中医药(2018年4期)2018-02-12 22:07:32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
医籍整理“群体事件”现象、由来及避免其再次酿发的对策思考
历代有关医籍中导引内容之评析(续完)——兼再述导引之内涵与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