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气与针灸关系的浅析

2012-04-14 18:48张万昌
陕西中医 2012年8期
关键词:调气灵枢正气

气在祖国医学中应用非常广泛,或反映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或指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或指具有营养作用的精微物质,有时又指包含着物质与功能两方面,有时则指疾病的演变过程等内容。由于“气”所分布的部位不同,内外有别或功能有异,故有“真气”、“元气”、“营气”、“卫气”、“宗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四时之气、邪正之气等等繁多的名称。但就气产生的来源来看,主要包括经脾胃运化转输的水谷精微之气和与自然吸入之清气结合聚于胸中的所谓“宗气”,以及禀受于先天,封藏于肾的所谓精气(真气),及由外邪入侵或某些致病因素所谓邪气数种。[1]《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素问·宝命全形论》则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及《素问·刺法论》又明确指出“正气在内,邪不可干”。这些论述对气的含义与作用作了高度的概括,指出了“气与人的生成和发育,健康与疾病的密切关系,及其与自然环境相生相应,不可分离的变化规律”。[2]说明不仅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之要协调平衡,而且还要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互协调,才能保持正常(动态)的平衡而健康生存。相反,就会出现气机混乱而产生疾病。若这种不平衡状态长期得不到纠正,就会人体营养缺乏,机能衰退,甚或出现阴竭、阳脱,以至危及生命。可见“气”在祖国医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现就“气”与针灸治病的关系,谈点肤浅认识。

1 气与针灸治病的关系 1.1 气的运动以经络为通道,针灸治病主要是依靠经络这个反应途径来实现的 经络是人体运动气血的通道,又是脏腑气化的途径,脏腑之间一方面通过经络表里相合,同时又依靠经络之气相通。在病理情况下,脏腑有病可以通经络反应到体表,经络失调亦可影响脏腑。《灵枢·经别》篇上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不仅说明人的生命有赖于经络“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才能维持;而且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治愈的机转,都依靠于经络。尤其是针灸治病主要是通过经络这一反应途径来实现的。[2]例如,足三阳经脉从头走足,临床上遇到前额连眼眶胀痛的阳明头痛,面肌掣痛,上牙痛等,往往针刺四白、内庭而获良效,就是因为足阳明胃经经脉起鼻额,入上齿,循面颊,上额颅,下行到脚内庭,终历兑,故针刺上述胃经腧穴,能反应到头额、面颊及齿龈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少阳头痛常取足临泣配率谷;太阳头痛针昆仑与至阴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都是基于“经脉所通,主治所及”这个道理。

1.2 守神候气是针刺取效的关键 1.2.1 守神:“守”是维护的意思;神,泛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气、血、津、液的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灵枢·本神》篇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博谓之神”。《灵枢·平人绝谷》篇又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小针解》篇:“神者正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说明神产生于先天又赖后天水谷之精气的不断补充。所以营卫气血的盛衰消长与精神的旺盛,意识的灵敏,体质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天年》篇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充分说明神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何等重要。神分布于全身,游行于经络腧穴,其功能表现为高级的功能活动,如意识、知觉、思维、精神等,包括神、魂、魄、意志、思虑、智等内容。《灵枢·本神》篇说:“脉舍神”,《九针十二原》篇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这就是说,神可随气出入于经络腧穴之中,针刺取效,必须得经络腧穴中之神气。故张志聪说:“行针者,贵在得神取气”。《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指出:“粗守形,上守神”,则更明确强调了一位针灸医生不能仅凭一些外表症状机械地应用针刺治疗了事,而要求全面掌握和分析所得的材料,根据病人的精气神变化情况,辨明病证所属,恰当灵活地运用刺法。所以“守神”是针刺治病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方法和要领。[3]

1.2.2 候气:候气主要是指针刺经穴后,要候得酸、麻、胀、痛、凉、热、蚁走、电掣等感应。这种感应,谓之“气至”,也称得气。判断得气与否,一方面指患者进针后的感觉;另一方面是术者的指觉的感觉。如入针后术者感到针下沉紧,视针处皮肤略紧而凸起,面部有表情,多为得气之征,反之针下轻浮虚活,针处颇松弛不紧,面部无反应,多为未得气的表现。《标幽赋》曰:“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为针之要,气至有效”。从临床中体会到,气速至多为人体正气充沛,反应则快,收效亦快,病亦易愈;经气迟迟不至,是人体正气虚弱的表现,反应必然迟钝,收效也慢,病亦难愈;如果经过各种(如摇、扪、循、捻、进、退、捣、留等)行针候气手法,气仍不至,多为正气衰竭的征象,预后必然不良。由此可见,针刺守神候气是针刺起作用的重要关键。除此之外,还要求我们在施针时做到“势若擒龙”,“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全神贯注地细心操作,从而更好地收到预期的效果。

1.3 针刺之所以使疾病痊愈的根本作用在于调和阴阳之气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同体外环境以及病者体质等客观因素关系极大。病情往往错综复杂,如能细辨证施治,施以恰当的行针手法于以“调气”,则能达到疾病向愈的目的。怎样调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内外,各守其乡”。《灵枢·根结》篇说:“用针之要,在于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神与气,使神内藏”。可见,调气主要在于调和阴阳之气。要求我们从四诊所得的材料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分清邪正,辨明虚实,才能做到扶正祛邪,补不足,泻有余,不犯虚虚实实之弊,达到邪去正安,阴阳调和的目的。[4]必须指出,针灸治病,不借药物,针灸的补泻方法虽然是针对补正气,泻邪气而说的。但它的根本作用在于调气。所以《灵枢·终始》篇说:“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又说:“和气之方,必通阴阳”。邪正斗争虽为疾病过程的主要矛盾,而阴阳失调,则是构成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或虚或实,或虚实夹杂,而针刺调和阴阳的根本手法是或补或泻,或平补平泻。虚是正气不足,当用补法,扶助正气;实是邪气有余,当用泻法,以导其壅滞,除其苑陈,散其风寒,降其火逆;若虚实偏胜不明显,而仅表现气机紊乱者,可用平补平泻法,以平调其气乱。所以只要我们能掌握和运用调气治则,调整疾病所出现的太过和不及,使之达到正常(动态)的平衡,这就是针(灸)刺使疾病痊愈的根本所在。

2 气在针灸中的应用 祖国医学中的“气”学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具体反映着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脏腑经络活动等许多内容。临床无论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无不贯穿着。本人仅就祖国医学中的“气”与针(灸)刺治病的关系方面谈几点认识。

2.1 气的运动以经络为通道 经络与脏腑相通,表里相应;针灸治病就是依靠经络这个联系表里、上下,通达内外左右的反应途经来实现的。

2.2 守神候气是针刺起作用的关键 只有维护神气和候得“经气已至”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2.3 气至之后,还必须认真“守气”、“调气”,否则即使有了“得气”的反应,也会很快消失 以致失去治疗时机,达不到疾病向愈的目的。

2.4 证有邪正之分,寒热虚实之别 调气之法,也应随之应变,辨明病证所属,而后施以或补或泻,或平补平泻的恰当手法,以调和阴阳之气,使之达到正常(动态)的平衡,从而治愈疾病,这就是针灸的根本作用所在。

[1]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8-132.

[2] 杨长森,何树槐.针灸治疗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

[3] 陆寿康,胡伯虎.针刺手法100种[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10-23,24.

[4] 府 强.实用针灸疗法临床大全[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20.

猜你喜欢
调气灵枢正气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正气方天祥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从炎症/免疫反应调节浅析调气活血药物抗肿瘤效应的机理
清风正气
生气莫如调气
采采卷耳
藏药甘露调血粉剂和调气粉剂对104 例高血压病人临床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