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发展问题析论

2012-04-14 02:03彭焕才王习贤
湖湘论坛 2012年4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精神

彭焕才,王习贤

(1.湖南商学院,湖南长沙410205;2.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发展问题析论

彭焕才1,王习贤2

(1.湖南商学院,湖南长沙410205;2.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鲜明突出,尤其表现在精神文化需求及发展方面。精神文化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成长、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与和谐社会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从现实情况考察,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显现出严重缺失与不足。必须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性与成长性出发,选择正确路径,积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缺失;发展

作为农村劳动力中的高素质人员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后备资源,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1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传递出党和国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高度关切。然而,在农民工生产和权益越来越得到重视的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及精神抚慰和人文关怀缺失问题却愈益凸显。富士康事件、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民工荒”、“文化孤岛化”现象以及近年来频发的民工犯罪案件,对此无一不在反复证实。因此,必须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性与成长性出发,采取切实措施,积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发展。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20世纪80、90年代后出生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大都生长在农村,初高中毕业后进入城镇打工就业,也有一部分随打工的父母在城镇长大、生活和工作。据最新统计,全国有农民工2.23亿,其中新生代农民工1.4亿,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0%[1]。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以下鲜明、突出的特点:第一,他们从来没有种过地,对土地没有父辈那样的感情,对农村没有父辈那样的依恋。他们出来打工,根本就不想再回农村。因为他们觉得在外务工两个月的工资就相当于在家种一年地的收入。第二,这批人都念过书,具有初中文化,其中相当一部分还具有高中文化。因为有文化,再加上他们是在电视机、手机的伴随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比较了解外部世界,知道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城市文明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他们有较高的精神生活需求,渴望继续学习,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的愿望特别强烈。到城里不管干什么都比在农村好,是他们比较坚定的信念。第三,他们进城打工,很大程度上不是基于生存需求,而是要改变自己的生活,谋求自身发展。待遇是他们关注的一方面,但更吸引他们目光的,是自身技能的提高与权利的实现。他们要求和城里人一样平等就业、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甚至得到平等的政治权利。“体验生活,实现梦想”是他们的追求。第四,无论是行为取向还是心理意识,他们都逐渐城市化了。他们更加重视非农就业的职业性,开始寻求非农就业的职业化发展。与上一代农民工所具有的强烈的对自身“农民”身份认同不同,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并不认同自己的农民身份;与上一代农民工的“亦工亦农”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则是“宜工不宜农”[2]。

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的追求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单纯谋生向体面劳动、尊严生活转变;由养家糊口向谋求自身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转变;由进城挣钱、回乡发展向进城谋职、融入城市生活转变。更为重要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追求不再局限于经济物质层面,而是开始向精神文化拓展,即谋取平等民主,坚持独立自主,有理想有目标,超越自我、实现梦想。

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精神文化发展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共同需要;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不但契合现代社会人文关怀精神的宗旨,而且适应和谐社会构建发展的要求和趋势。

(一)精神文化发展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支撑。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精神文化一旦被一个群体接受、内化,就会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转化形成为强大持久的物质力量。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丰富和繁荣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发展,不仅能有力提升这一巨大社会群体的整体素质,而且对提高农民工、农民乃至全体国民的素质发挥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无疑,这是我们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迎接新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挑战的重要支撑。

(二)精神文化发展是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不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环节。新生代农民工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三难”:就业难、融入城市难和维权难,解决这些问题,精神文化发展是关键。因为提升技能和文明素质,决定着新生代农民工择业的竞争力、就业稳定性和发展空间;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求,更需要加强职业培训;加强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心理融入”,可以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使农民工接受现代文化、城市文明与城市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影响和熏陶,加快思想、文化、习俗的城市化,并增强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奋发进取,以自信、乐观的心态迎接城市新生活;宣传灌输民主平等观念,学习掌握政策法规,则使他们逐步妥善处理劳资矛盾,切实维护自身权益。从现实发展来看,我国的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已离不开农民工;我国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需要大批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和新市民。然而,只有真正实现精神文化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才能逐步成为现代产业工人和新市民。当此成为现实之时,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也就为期不远了。

(三)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处于17岁至29岁,在这个年龄阶段,人的心理波动和改变比较大,受环境影响,易于产生苦闷、彷徨、压抑等负面情绪,形成不安定因素[3]。他们具有丰富的强烈的文化教育需求,如果这种需求受到压抑、得不到合理满足,就会转化为不满、憎恨与仇视,从而加剧社会矛盾。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不少人游走于城市边缘,处于“脱域”或“离场”的生存状态。他们要么被现代化大工厂规训成为原子化的没有情感的“生产机器”,要么在花天酒地的娱乐场所“消费”自己的青春和身体,要么孤独落魄地徘徊在城市边缘或“街角社会”,甚至有些人找不到工作,从“流民”、“饥民”演变为“暴民”。这种状况无疑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对国家的长治久安、长远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长远考量,切实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减少和消弭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动荡。

三、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缺失的深层原因

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新生代农民工较之老一代农民工具有更强的发展适应性。然而,与城镇劳动力相比较,特别是按照现代产业工人与新市民的要求察考,其精神文化却显现出严重缺失与不足,这成为他们进一步成长发展的掣肘。

(一)文化水平与职业技能较低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70.1%,高中文化程度占8.7%,比以前高出8.54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仍然较低,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不了解工业生产或现代化服务业的基本规范,同现代非农行业对劳动者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仅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占76.4%。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8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4]这种状况迄今未有根本改变,致使新生代农民工不少人无法胜任复杂的技能型和知识型工作,难以在城市找到合适定位,基本上只能从事体力运输、建筑小工、工业加工以及低层次服务等劳动密集型、重体力、低报酬行业。同时过于频繁跳槽,使得他们对每个行业、岗位只能作蜻蜓点水式了解,每项职业技能也只能停留在“学徒期”水平。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他们很难融入城市,并且体面地生存。

(二)耐受力差,吃苦耐劳精神缺乏

新生代农民工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从小就倍受父母宠爱,没有挨过饿,没有受过冻,温饱问题在他们头脑里没有概念。因此,他们进城打工,不愿干苦、累、脏的活,总希望找到比较轻松、赚钱较多的工作,一有不顺心的事,就闹别扭、提要求,甚至辞职,其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这一点已经在就业结构中体现出来。老一代农民工很多是制造业的操作工,在生产一线就业,而新生代农民工则主要在服务业就业,如卖服装的、卖保险的、搞推销的较多。这是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一方面生产困难、另一方面招工困难的原因之一[5]。

(三)心理平衡度较弱,难以接受“被歧视”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从中学毕业后直接进城打工的,很少经历磨难,未有受过挫折,因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缺少忍受挫折、感受难辛的耐心和毅力。受现代开放社会影响,他们已经具有了朴素的但有时又有些盲目的平等和民主观念,对城乡差距、一城两制现象不认同。现在开始增多的劳资矛盾以及农民工维权的呼声和事件,与此不无关系。他们怀抱理想来到城市,但理想与现实形成反差时,他们又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相对剥夺感和不满情绪强烈,过客心态和抵触情绪蔓延,自卑心理和孤独情绪明显,由此走向绝望甚至自杀。他们难以忍受比城里人干得多却挣得少和遭人白眼,城市人一个无意间的动作,他们都会在想是不是看不起我。特别是非城非乡的尴尬身份,让他们陷入了巨大的“身份”、“制度”以及“文化”认同方面的危机。失望、厌倦等不良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导致犯罪。

(四)道德品行在一定程度上迷失

在城市二元结构框架里生存的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不同程度地失去了本该拥有的朴实、正直和诚实,取而代之的是自私、物化和放纵。不少人对家庭甚至对自己缺乏起码的责任感,成为名副其实的“啃老族”。有些人不思进取,好逸恶劳,找不到工作则终日游荡。一些从事商业活动的新生化农民工,经商过程中缺乏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大到不严格履行经济合同、做假账、偷税漏税,小到偷工减料、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短斤少两等等,特别是制假、售假,严重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一些打工女青年羡慕灯红酒绿,贪图不劳而获,不受道德约束,甘心做人“二奶”,有的则“减掉内心、土语、大部分身体,在永远没有白昼的地方,只用残余的左手、右手、腰部,暂时生活在一个个陌生男人的触觉中”。[6]P10

有人这样描述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他们的文化,几乎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他们的精神,则始终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徘徊。是什么造成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如此严重缺失?从深层探究,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经济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尽管家境比较宽裕,有父母支持,而且精神文化需求及文化消费意识较强,但其个人收入毕竟有限,无力支付学习培训费用,难以参预城市文化活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几乎没有投入,针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函授教育及培训活动未能开展,可供农民工消费的公共文化品如公共图书、电视报刊等短缺。二是制度原因。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工农剪刀差,而且使城乡文化教育剪刀差愈演愈烈。[7]P197这不能不给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发展带来影响。户籍制度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特殊的社会身份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地位,加深了他们与城市居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隔阂,阻碍了城市文明的融入与相互的沟通交流。新生代农民工游离农村与城市社会生活,很难享受到由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也难以挤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受众行列。三是社会原因。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建设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解决了不少农民工的实际问题。但这种关注和扶持,大多体现在生产生活方面,在精神文化方面远远不够。多数企业认为,精神文化是农民工个人的事,公司无需过问,对此鲜有顾及,出于成本利益对此也没有考虑。社会主流媒体对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更是严重滞后。新生代农民工离开农村来到城市以后,由于与家人、亲戚、朋友减少了面对面的亲情互动,又无法融入城市社会,他们在情感方面失却了宣泄的机会与场所,故而在社会流动与漂泊中产生种种心理不适,长期处于情感需求与情感实现的矛盾冲突之中。四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因素。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幼时大都是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从小缺乏家庭教育,无法体会家庭温暖,导致其文化心理脆弱。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手段,但却难能转化为知识文化的提升,如他们大多把网络理解为单纯打发无聊时间的工具(聊天、看电影等),而未能有意识地利用网络在信息传递、获取知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重要功能。此外,他们局限于以老乡、工友为纽带的生活圈,很少与圈外人接触,缺乏与城市居民的交往。

四、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缺失问题,“不应停留在悲情事件层面、为民请命的维权层面、居高临下的教化层面”,[8]P50而应从知识技能、心理道德、关怀励志的角度大力培育和提升他们的素质和人格,使之真正适应当代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为此,必须选择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发展的正确路径。

(一)夯实精神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发展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因此,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作为。应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性,出台相应政策,逐步提高这一群体的工资福利待遇,加大促进其精神文化教育和发展的投入力度。将农民工文化活动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建立农民工文化专项经费,设立“农民工文化发展基金”。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具有新生代农民工特色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文化经营单位和文艺工作者提供免费或优惠的量质相宜的文化产品,让用人单位将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消费打入生产成本,并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从实际出发,不断创造条件,满足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和发展。

(二)变革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

制度是决定性因素。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思想指导下,推进城乡制度变迁,改革不合理的城乡二元分割制度。逐步淡化直至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分类,以居住地为界划定户口归属,消除对于农民工的身份歧视,淡化城镇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无形鸿沟,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分享城市物质文化发展成果。加快剥离户籍制度上附系的一系列利益,促使户籍制度同就业、工资、教育、社会福利等诸多制度相分离,避免农民工由于身份限制而遭遇各种不平等待遇,形成精神心理障碍。同时,着眼于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的和谐发展,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实施相关配套性制度,消除城市内部隐性二元结构,保证农民工在体制、社会认同和法律人格上的平等;创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特点,将农民工作为重要服务对象之一,使之享受无差别的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建构部门协同机制,引导用工企业、文化企业、民间公益性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工文化建设,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改善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精神文化生活状况是精神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文化生活贫乏、文化消费不足、文化需求不能得到基本满足是影响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要切合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提供看电视、看书报与上网学习的基本条件,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延伸到他们的生活空间。采取各种方式把演出、图书、电影、讲座等文化资源送到建设工地、生活区与园区,为他们送去精神食粮。政府部门与民间组织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思想扶贫”、“以文化送温暖”活动,不断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以城市社区为载体,将农民工纳入社区管理。依托社区文化场所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激发农民工的热情和兴趣,促进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的交往,逐步改变他们的封闭状态和以群体娱乐、内部娱乐为主的文化生活方式,引导其积极融入城市文化生活中。财政、劳动、文化等部门应联系推动农民工用工单位自身文化建设,鼓励农民工创作和表演自娱自乐的文艺节目,“讲述”自己的“故事”,积极扶持农民工文化团体,建立诸如“打工青年艺术团”等组织,倡导新生代农民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坚决抵制“黄赌毒”与封建落后的思想文化,制止和杜绝非法文化活动与不良文化现象侵蚀,努力发掘“新生代农民工文化”,使之不断追求充实、高尚、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大力加强职业培训与综合素质教育

技能和文明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择业竞争力和发展空间。应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寻求非农就业职业化发展的特点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首先,要大力发展正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前,通过国家补贴等措施鼓励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进入中等、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以提高新增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其次,抓好成人再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包括职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等补偿教育,使新生代农民工能适应企业工作,着力建立一个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出资,面向基层、覆盖城乡的,包括职业技校、成人夜校、社区教育以及就业辅导在内的多元培训教育体系;第三,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求,按照不同的就业意向和需要,分别提供实用的职业培训,从“一锅炒”走向专业化,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从就业教育逐步走向创业教育;第四,要以“学以致用”为目标创新培训内容,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学习的特殊性,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应放在核心地位,同时增加政策法规、公共知识、心理辅导、思维转变、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等职业素质教育;使职业素质教育尽可能渗透在职业能力培训过程中,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所需技能,提高劳动素质和精神素养。同时,要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为目标,开展以人文、励志、职业生涯规划、传统文化等为内容的新市民培训,加强道德修养,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形成适应城市生活的思想观念、社会习惯,适应城市文明,融入城市文化。

(五)构建融和的人文关怀体系

人文关怀就是关心人,关注人的发展问题,实质上是对人的自觉意识的追求和对人自身自由的关怀与追问。政府、企业与社会要从法律、政策、心理等方面给予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发展更多的支持与关怀。尽快出台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维护的统一的法律法规,消除对他们不合理的限制和歧视性政策,提高与改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环境,严格执行《劳动法》关于八小时工作制的规定,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必要时间,为其参与城市政治生活开辟途径,如立法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城里的教育、文化、法律机构和教育、文化、法律工作者应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存在,把他们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活群体来对待,将其纳入城市文明、法律和公共规范的轨道上来,使他们和城市居民有机融合、和谐相处。建构相互尊重与彼此理解的文化话语,使城里人用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同化他们,而不是排斥他们。主流媒体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正面宣传,客观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工作和生存现状,肯定和赞扬他们勤奋工作、热爱事业的精神以及建设城市、贡献社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邀请心理专家与他们面对面交流,通过开通热线电话与开设网络专栏等形式为他们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企业尤其要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情绪和心理需求,尊重爱护他们,建立适应新时期要求、体现人文关怀的管理体制,在促进民主管理、畅通员工诉求反应渠道方面多做工作。惟有如此,才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的健康发展,使之成为人格健全、充满希望与服务社会的新一代公民。

[1]邹勇文,杨华星.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难在何处?[DB/OL].http://www.gmw.cn/2011-01-17.

[2]中国社科院“农民工返乡机制研究”课题组.徘徊在城乡之间的中国农民工[N].光明日报,2009-04-09.

[3]齐芳.从心理学看“富士康事件”[N].光明日报,2010-05-23.

[4]中广网.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城市困境,想当城市人门槛多多[DB/OL].http://www.cnr.cn/gundong 2010-02-01.

[5]韩长赋.关于“90后”农民工[N].人民日报,2010-02-01.

[6]长子中.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透视[J].经济,2009,(5).

[7]谢建社,谢宇.农民工精神文化的缺失与补偿[J].江西社会科学,2009,(4).

[8]刘启营.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特点及改善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C9

A

1004-3160(2012)04-0099-06

*本文系2010-2013年度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的缺失与发展对策研究》[批准号:2010ZK3101].湖南省情决策咨询课题《80后农民工生存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批准号:0910BZZ7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2-05-21

1.彭焕才,男,湖南汉寿人,湖南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文化建设研究;2.王习贤,男,湖南涟源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基层党建。

责任编辑:何良安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新生代“双35”09式
拿出精神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