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确立的依据及实现路径

2012-04-14 02:03石文斌
湖湘论坛 2012年4期
关键词:文明人类价值

石文斌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确立的依据及实现路径

石文斌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深化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有自己的价值目标,即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的确立有其外在和内在的依据;应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核心推进其在我国的实现。

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依据;路径

人类发展的历史尤其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类要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和幸福,必须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因此,人类要尊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树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目标,笔者称之为生态价值目标。生态价值目标作为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标准,不同的社会制度必有不同的内涵和本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追求及其所固有的矛盾,使之客观上难于确立正确的生态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思考生态问题,思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思考人类未来的发展问题,是目前最先进的生态价值目标。只有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既符合自然的发展规律又符合人类的发展需求的正确生态价值目标才会成为可能。加上“社会主义”前缀的生态价值目标,即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通过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一、我国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的提出

(1)生态文明的提出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后,全国上下掀起了研究生态文明的热潮,对生态文明也有多种理解。目前国内理论界主要从两种不同的思路和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

两种不同思路中的第一种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按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过程来展开的,在这里生态文明被看作是人类应该和能够达到的最高级别的发展阶段。它的含义表现为人类社会摆脱了贫困、污染等不利现象的困扰,开始由“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它是一种比较抽象和长远的价值目标,承载的是人类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理性思考。第二种思路则是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思路来展开,提出我国国家治理的价值目标中包含五个方面的文明建设,“物质文明”主要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精神文明”主要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政治文明”主要强调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社会文明”主要指促进人与人之间正确的社会关系,“生态文明”则侧重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样,就以“物质”、“精神”、“政治”、“社会”、“自然”等为“维度”,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治国理政价值目标体系。这种意义上的“生态文明”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当前可实际应用的治国手段。

也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生态文明的含义。广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一种社会文明形态,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方面的关系,强调共生共存、全面的和谐。狭义的生态文明,主要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的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侧重点则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形态方面。

潘岳在《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一文中对生态文明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

在阐述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时,他指出:“生态文明也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1]

笔者认为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概念,主要侧重于上面所提到的第二种思路和狭义的方面,主要指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

(2)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最终确立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长期过程,大体上有确立环境保护为基本国策、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几个比较明显的阶段。

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很高,全国人民都在“人定胜天”思想指导下,大干快上、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对生态环境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在建设中发现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才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于是,在1983年12月31日,我国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这次会议把保护环境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时提出了实现这一基本国策的方针是“三同步、三统一”,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方针,从而开启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序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由于生态社会主义以及各国人民的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各国人民迫切希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一步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在中国,党和政府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资源环境因素,最终必然使我国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为此,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日益显得重要。1994年3月,政府对《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批准发布,就是对我国人口、环境与发展问题具体国情重视的结果。这一文件提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部署、对策及行动方案。在1996年3月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更加明确地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能源、环境问题等诸多瓶颈的束缚,针对这一情况。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深化对生态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党对切实抓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改善的各项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及时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从此以后,我国进入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崭新时代。

(3)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提出的先声

伴随着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也逐步形成。首先,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社会主义要确立和实现的生态价值目标。一方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几个方面入手,只有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生态平衡的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因此,从这点上来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手段之一。另一个方面,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而实现这一最高价值目标是由当前的阶段性价值目标和部分性价值目标组成的,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把握具体的可感知的价值目标的实现,才能对未来最高价值目标的实现充满信心。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要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同样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的不可缺失的阶段和部分。这是继社会主义经济价值目标、政治价值目标、文化价值目标、社会价值目标之后的又一崭新的价值目标。

其次,建设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核心是一致的。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有一个共同的核心,那就是要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主要是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问题。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通过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所以二者都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核心。

再者,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的根本途径。就二者的关系来看,可以把建设生态文明理解为实现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方向和动力。

二、我国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确立的依据

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催生了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也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价值目标为导向的。当前我国为什么要树立并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这完全基于国际国内两种力量的推动。

(1)国际力量的推动是我国生态价值目标确立的外在依据

联合国1987年的《我们的共同未来》报告和1992年的《21世纪议程》文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国际上开启确立生态价值目标的突出标志。研究报告《我们的共同未来》,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系统总结了人类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所取得的认识成果,把人类对生态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成为人类构建生态价值目标的纲领性文件。而且该报告第一次把环境问题同和平与发展问题并列为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正式把它当作人类的价值目标来追求,为人类解决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指出了一条有效途径。《21世纪议程》更是人类构建生态价值目标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由理论变成了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和计划,为生态价值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由于上述国际社会的影响,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也逐步开始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相继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1994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2000年)等文件。并在国家“九五”和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明确提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的确立奠定了制度基础。另外,我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之一,理应主动承担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的大国责任,为此,完全有必要确定我国承担大国责任的生态价值目标。

(2)国内生态环境的现实是我国生态价值目标确立的内在依据

人均资源低、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重是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资源总量即使再大,但人均起来就低得可怜,我们不得不面临和解决这个首要的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快发展,早日实现现代化,因此资源消费量很大,但中国许多行业和地区却普遍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的问题。2004年,中国的煤炭、钢铁、铜的消费都是世界第一,石油、电力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消费大国。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和40%,但由此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其浪费和效率可见一斑。而且这种高消耗还导致了废弃物排放多,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国单位GDP产生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即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需求量的增大,将使我国面临的资源和生态安全压力继续加大。有研究表明,中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2010年只有24种能够保证需要,到2020年仅有6种能够保证需要;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由此可知,依靠高投入的产出,不仅导致了资源供需的矛盾更加突出,而且也制约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再加上长期以来对GDP的盲目崇拜,导致很多地方官员不惜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度、高数量。在取得所谓高“GDP”的同时,却是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面对这种状况,我国要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确立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来约束和规范未来的各项发展。

(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第一大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目前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是第二大历史任务。能否胜利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最终能否变成现实。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使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成为活生生的现实。中国的发展也对世界经济增长、全球贸易发展、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经济发展不仅使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受到益处,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范例,未来中国的发展必将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中国的发展也在环境方面存在着客观的挑战,如何在一个13亿多人口大国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这就表明中国的发展将伴随着巨大的资源消耗,突破这个瓶颈的唯一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确立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

(4)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使全社会都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资源环境的要求难度相当大。而且今后,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事实上,人类对环境质量的需求总是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而逐步提高的。例如,现在哪里绿化好、水干净、空气清新,人们就愿意去那里居住。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以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为导向,使人们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目标的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三、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在中国的实现路径

基于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的同质性,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的途径可以殊途同归。

(1)思想价值观念的转变

首先,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方式,让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的理念深入人心。一是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顾全大局的政治素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二是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树立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三是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质,树立生态文明的科技理念。四是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创新素质,坚持走创新经济模式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实现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奠定基础。五是通过宣传教育促使全民参与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过低碳生活的生态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

其次,要更新生态系统价值观念。人类必须重铸新的正确的生态系统价值观,自觉增强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观念。应清楚地认识到,整个生态系统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人也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若不尊重自然规律,继续滥用科学技术的力量急功近利地破坏生态环境,那么人类最终将丧失自己的家园。

第三,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的核心。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要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统一起来。坚持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良性循环和统筹协调全面发展的创新之路,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型。

(2)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制定和完善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培育一批新兴高技术产业群。抓住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时机,加快淘汰浪费能源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强宏观调控,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第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落实到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制度设计、项目决策和法规规范制定等关键环节。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能源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实用技术。

第三,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生态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的物质基础是生态产业。它使国民经济的各项产业活动都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形成相应的生态产业结构,即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信息业、生态服务业等。

(3)消费方式的转变

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可以造成环境问题,同样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也可以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消费方式既要考虑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即遵循自然规律,也要考虑与经济发展的水平保持动态平衡,即遵循社会经济规律。因此,实现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也要倡导合理、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反对大肆浪费、感性消费、炫耀性消费、过度消费等等异化消费模式。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节俭实用。

(4)文明行为的养成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生态文明的创造者,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的主体力量。因此,作为文明的社会公民,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树立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唤起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养成先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后自身利益的文明行为。

(5)加快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实现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必要的政策来强制规范人们的生产、消费行为。目前,我国单项的自然资源法在指导思想上还没有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主要的立法目标,对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具体规定,对此必须进行修改和完善,把生态价值目标的内在要求写入相关法律法规中,并制订一个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法”,在法律上切实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6)借鉴国际成功经验

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每一个国家都不能离开其他国家而独善其身。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应在这个问题上开展共同合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科学研究和整体协调来解决问题。如遏制影响全球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就需要所有国家的积极参与。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应继续实施对外开放的政策,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的环境保护活动。主动吸收、借鉴国际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先进的、成功的经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与国际接轨,少走弯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生态价值目标的步伐。

[1]潘岳.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N].学习时报,2006-09-18.

责任编辑:刘剑康

B82

A

1004-3160(2012)04-0024-05

2012-04-11

石文斌,男,湖南沅江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博士,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价值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文明歌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