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 薛丛华
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从工业领域安全管理发展史来看,上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注重硬件设备的安全使用,70年代转向对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研究,80年代以后企业安全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阶段。过去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经济人管理理论被人性化的社会人理论替代。[1]在此背景下,企业安全文化的理念得以广泛传播。
企业成熟阶段的关键是企业文化,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其独特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这对航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来说也不例外。航运业是一个国际性行业,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和海上贸易的快速发展,船舶大型化、专业化、快速化、自动化的发展趋势,给航运业带来了更多的安全运输新挑战。此外,航运企业面临着日趋加剧的同业竞争压力,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培育企业安全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学界对安全文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航运企业层面,而很少针对企业主要的生产经营场所——船舶。本文将就航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面——船舶安全文化建设展开论述,并结合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就加强船员在船舶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展开讨论。
船舶是航运企业的生产运营场所,船舶安全文化建设自然成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国际海事组织将“安全文化”定义为某一组织给予安全的优先权,以对待组织其他方面运作的态度来对待安全。[2]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借助于安全目标,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它反映了企业员工个人对安全的态度和行为以及正确处理保护健康、安全和环境的安全理念,在安全中融入了文化特质,而文化力又能作用于安全生产。[3]
船舶安全文化是以船舶团队为主体、以文化引导为主要方式在船舶安全管理营运过程中形成的,既体现了航运企业的文化共性,又带有船舶鲜明个性特征的一种安全文化氛围。[4]船舶文化建设通过经营船舶文化,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真正渗透到船舶的安全管理中,使爱岗敬业、爱船如家、精诚服务、高效营运等成为船员的自觉行动。组织好船舶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工作从表象走向深层的依靠,它有助于改变船员的精神和道德风貌,改进和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最大限度减小人为事故。为此,航运企业应系统地、全方位地开展船舶安全文化建设,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构筑安全工作的“防火墙”。
现代安全文化的特点是本质安全论和事故预防型文化。[4]国际安全管理(ISM)规则的实施符合这一文化理念。ISM规则要求航运企业建立安全管理体系(SMS),将其作为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通过加强和完善安全管理自我约束机制,培养船员安全意识,规范船舶安全操作,创建船舶安全文化,预防安全事故和污染事故的发生。航运企业建立的管理体系是科学经验与事故教训的高度总结,实现了安全管理由经验型向制度化转变,是船舶安全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就安全事故的防范而言,ISM规则通过体系运行引导船员自觉按照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程序实现过程控制,把原有的事后(故)追究型变成事前预防型,最终把影响安全的负面因素消灭在形成过程之中,不断更新和丰富安全文化的内涵,提升安全文化的品位。可以说,ISM规则的实施开创了海事安全管理的新纪元,是世界航运安全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尽管ISM规则对建设航运企业安全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船舶实施和贯彻企业安全文化时总会遇到一些问题。对船员来说,由于前些年航运企业发展速度过快和船员数量的不足,导致船员升职过快,普遍存在高级船员经验不足和管理能力不强的情况。不少船员安全意识淡薄,片面认为安全工作只是船舶领导和岸基部门的事,没有自觉主动践行安全生产规则。[5]此外,还有诸多物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可能导致船员的人为失效。比如,船员的人际关系、管理模式的适用程度、地域文化的差异等因素会导致船员行为方式情绪化。根据管理学“木桶理论”的短板效应,一个组织的整体素质主要取决于组织中最一般成员的素质而非最优秀成员。也就是说,靠少数人的高素质保证不了船舶安全,船舶安全往往会毁在一两个低素质的人手里。若是采用好的安全文化进行管理,则能提高船员的主动性,有效减少工作失误率。在此背景下,更加有必要发挥船舶安全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作为航运企业最基层的安全管理单位,船舶是生产过程控制链中最重要的环节。作为船舶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各个职级的船员应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本人基于理论文献结合在长三角地区两家中型航运企业的四条船舶调研的实践经验,就如何更好地发挥船员在船舶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谈几点观点,以期抛砖引玉。
推进安全文化建设首要任务是观念文化建设。船舶安全文化建设的水平主要取决于船员整体安全意识与安全素质水平的高低,而船舶安全文化力能够深刻影响船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观。船员只有树立安全就是生命、效益和稳定的安全价值观念,做到日常管理与长效机制相结合,才能实现本质安全。笔者随船调研时发现企业很重视船员安全观念建设,岸基管理部门为企业提供了不少有航次和季节针对性的安全生产资料用于指导船舶的安全生产,多数船员表示这对强化安全意识、固化安全行为、规范操作程序有建设性的意义。此外,船员特别强调了负面典型安全事故报告对船舶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文献[6]中介绍的广州远洋的“平安之旅”的群众性安全活动和长航集团的“百日安全竞赛”活动也具有类似的积极意义。同时,船员还需保持安全生产的警惕性。安全工作不应“有始无终”,过去的成绩不能代表现在和将来的安全,风平浪静并不意味着平安无事,只有当每一位船员确立起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事故隐患。
船舶安全管理首先是制度化管理。这是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船舶安全生产具有强制性监督作用。安全体系运行实际上是用规章制度规范船员的责任和行为,是船舶加强基础管理和提高安全保障的管理工具,因此,需要在船舶上保证体系有效运行。本人跟船调研时发现,一方面,受访船员表示船舶领导要以身垂范做好表率,要求船员做到的领导首先要做到,彰显体系要求的权威性,这是形成良好的船上工作习惯和做法以及履行船员之间的“口头协议”的基本要求,对整条船舶的“船风”起着关键性影响作用。另一方面,船舶领导要善于调动船员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推进群防群治,保证体系执行的连续性,尤其是在船员换班后,要注意工作的力度不减、标准不降、不出现反复。
团队建设在当今企业管理中占据核心位置,是船舶安全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和灵魂所在。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中提出加强团队工作技能和团队精神建设的要求,这是IMO在研究人为因素对航行安全影响的新跨越,是航运安全文化建设有益的组成部分。团队精神建设要从尊重、关心人开始,船舶领导要懂得尊重船员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关心船员的前途和困难,让船员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是人的本质需求。此外,船舶领导之间的关系被船员视为风向标,如果甲板部领导和轮机部领导关系融洽,船员之间的工作配合就会很顺利,反之,各项工作会很难开展,进而威胁到船舶的安全营运。青岛远洋公司尝试将船长、政委和轮机长的培训融入一起,开展船舶团队培训,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事实上,船舶的工作特点也非常适合开展团队文化建设,如果能把团队意识灌输给每一个船员,让团队精神发扬光大,产生的安全效应一定会超过预期想象。
安全文化离不开船员这个主体,应当重视船员的心理健康与船舶安全生产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和情感应该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与集体、自我与环境的关系。船员长年累月漂泊海上,孤独隔离的工作环境更容易使他们产生并累积诸多负面情绪。不良的情绪状态对船员来说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船员列举了因心理和情绪问题而引发的各类安全事故,所以说船员心理状态是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反之,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有助于船员适应特殊环境,提高工作效率,使船员增强海上生活的安全感和工作的愉快感,对营造愉快的工作氛围、加强船舶安全文化建设有明显作用。
船舶安全工作中产生的各类问题、矛盾和冲突,本质上可以归结为文化的差异和冲突。[4]因此,建设船舶安全文化的使命尤为紧迫,它顺应了现代管理理念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影响船舶安全文化的因素很多,基于选题考虑本文只能就其主要方面作扼要论述。另外,本文是从船员自身的角度来阐述船舶安全文化建设,而实际工作中公司决策层和管理层的安全理念和态度与船舶安全文化建设一脉相承,并在其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不再赘述。总之,对航运企业内部而言,加强船舶安全文化建设能够强化船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凝心聚力协同合作;对企业外部而言,通过向PSC官员、租船人、港口当局等全方位展现船舶优秀的文化实力,可以扩大船舶和企业的行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对帮助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有深远意义。
[1]于洋.安全文化与船舶航行安全[J].中国水运,2008(4):11-12.
[2]韩佳霖,王艳华.中国航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刍议[J].世界海运,2011(3):24-27.
[3]陆祥.航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初探[J].天津航海,2008(1):62-65.
[4]滕春艳.船舶文化:船舶管理的无形之手[J].中国远洋航务,2008(5):72-73.
[5]舒联节.航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初探[J].中国水运,2009(4):70.
[6]翁继强.构筑“平安之旅”推进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建设[J].中国远洋航务,2008(9):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