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颖飞
(郑州轻工业学院 思政部,河南 郑州450002)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当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体中,都存在着数量众多的产业集群。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仅占全国6.3%国土面积,却在2009年生产了占全国56.4%的GDP。理论和实践充分证明,产业集群通过其内部要素的集聚,降低成本,具有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的独特优势。以产业集群来振兴河南,实现中原经济区经济的腾飞是一个很好的战略选择。因此,分析国内产业集群发展最好的长三角经验,对发展中原经济区的产业集群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良性发展,与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正确引导是密不可分的。浙江民营企业是其产业集群发展的主导,采取的是市场主导的内生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专业化分工产业链衔接得很紧密,政府主要解决基础设施和环保等公共产品的协调问题,产业整合和产业集群等经济问题,主要在政府支持下鼓励企业自身去解决。浙江各地以中心城市、中心镇为依托,以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强园区和基地的规划与建设,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和块状经济向工业园区集聚发展,为产业集群拓展了制度氛围和发展空间。上海政府也积极做好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员”,为降低这些企业的创业成本,相继组建各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大大加速了高科技产业的抱团集聚。长三角地区政府正是依据当地优势,从允许产业集群自由发展到积极培育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创新环境,逐步发展形成以浙江为主的市场驱动型和以江苏、上海为主的政府导向型的集群模式[1]。
在长三角的产业集群中,唱主角的投资主体并不是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业,而是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成为长三角经济的发动机。“十一五”期间,江苏民营经济增加值从2005年的8241亿元增长到2010年21615.4亿元,GDP占比由45.1%提高到52.8%[2]。在浙江,民营企业是最活跃的市场主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截至2009年底,浙江全省有个体工商户187万家,私营企业68万家,户均注册资本达207万元。在最新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180家,占三分之一以上的席位。其中杭州有87家[3]。而温州的产业集群内的国有企业不到千分之一。民营企业体制机制灵活,反应灵敏,从而弥补了自然要素资源稀缺的劣势,延长了产业链条,为完善产业集群注入了新的活力。
浙江的块状经济(也即集群经济)特色非常鲜明,而且经济十分活跃。在浙江经济持久增长的过程中,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集群成长模式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的一大特点,并成为该省私营企业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和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如绍兴纺织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已形成纺织原料、纺丝、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经编、纺织机械、纺织软件以及市场销售等较为完整、配套协作、产能大、品种多、企业机制活的产业链条,并建立了亚洲最大的纺织品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以此作为主要销售渠道,把产品推向国内外。浙江特色的这些产业集群涉及28个工业部门,不仅有力推动着浙江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逐步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长三角的产业发展证明,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必须有龙头品牌企业作支撑。龙头企业主导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核心产品的生产,营造统一的销售网络,中小企业生产其上下游的配套产品。龙头企业靠自身强大的资金实力打造全国品牌乃至世界品牌。如温州的打火机产量占世界70%;嵊州的领带产量占全国80%,占世界30%;永康衡器产量占全国2/3;乐清低压电器在全国的市场占用率超过1/3。同时浙江还拥有众多的名牌领军企业。如雅戈尔集团创建了西服、西裤、衬衫、领带、夹克衫、T恤衫6个中国名牌产品;万向集团拥有万向节、汽车制动系统、汽车传动轴总成和轴承4个中国名牌产品;帅康集团拥有电热水器、燃气灶具和吸油烟机3个中国名牌产品,等等。区域形象品牌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当地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而且对区域经济发展及结构升级起着积极的带动作用。
近年来长三角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原因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外部市场和外部资源,实施外部带动的外向发展战略。江苏最近几年正在积极探索新“苏南模式”,确立了引进国际资本和技术、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通过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大量引入,江苏正在努力形成车船零部件、环保设备、农机、农药、冶金、新型建材、新型家电、新型纺织、包装材料、饮食等12个产业集群。而上海也逐步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据上海市商委发布外商投资白皮书显示,2011年上海合同吸收外资201.03亿美元,同比增长31.3%;实际吸收外资126.01亿美元,同比增长13.3% 截至2011年底,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投资性公司24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53家、研发中心334家[4]。跨国公司和投资性公司数量名列全国第一,外资研发中心数量全国第二。通过吸引外资,长三角逐渐形成了外向型加工制造业产业集群,不仅优化了该区域的产业结构,而且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长三角的产业集群大多都是在自身特有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区域的对外开放度、城市集群度及政府在其中也起了促进作用。长三角发展产业集群的有益经验对于刚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中原经济区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实践证明,无论是以浙江为主的市场驱动型还是以江苏和上海为主的政府导向型集群模式,政府在制度安排、公共品供给、市场环境建设与维护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帮助。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中原经济区,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政府必须遵循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有所作为。第一,要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和方针。中原经济区的大部分产业集群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能够放开手脚统筹规划。要从中原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出发,结合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具体条件,以及世界产业发展方向,确定各区域的主体功能,根据功能定位,培育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避免趋同产生的恶性竞争。并且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产业政策,优化产业集群。第二,要创造有利于集群发展的硬环境。应重点提升省级园区的载体功能,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内道路、管网、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为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服务设施建设。第三,要优化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应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法规,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例如各种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网络、技术、资金、信息、科技服务机构、人才培训等,实现区内公共资源的低成本共享。
借鉴长三角的发展经验,中原经济区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中原特色且不可复制的产业集群,逐步使特色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从源头上遏制产业结构雷同现象。目前中原经济区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应着力发展以下具有中原特色的产业集群:第一,中原经济区的西部和北部板块包括安阳、鹤壁、濮阳、菏泽、邯郸、洛阳、三门峡、运城等,是装备制造、化工、能源、有色金属基地,应依托能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有色金属加工业为代表的产业集群、采掘业和后续加工产业集群。第二,西南和东南板块包括南阳、驻马店、信阳、淮北地区等,是中原经济区的粮仓,应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和农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集群。第三,中部板块包括郑州、开封、新乡、许昌、漯河等地区是中原经济区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应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源,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新型医药等具有特色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群。第四,依托中原地区丰厚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产业集群,在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上,建设一批有影响的旅游精品项目,培育寻根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都城文化、商业文化等,打造独具中原历史文化特色的品牌。
从“浙江模式”、“温州模式”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基本上是靠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不仅具有很大的经济活力,而且相对于大企业不易发生区位移植,更具有地方“根植”性。中原经济区发展产业集群必须加快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一批中小企业产业园区,妥善解决园区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通过多种方式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保障性住房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并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重组;要适当降低民营中小企业增值税税负,进一步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切实增强民营企业的竞争力;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组织银企联谊活动,开办中小企业小额贷款业务,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要建立企业的社会信用体系,维护良好信用、金融环境。
长三角的经验表明,龙头企业大集团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发动机,具有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的作用,能够吸引带动一批相关配套企业的形成发展。对于刚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中原经济区,做好产业集群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培植大企业建立大项目。一方面,在相关的同类企业中,依靠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通过上市、改制重组、收购兼并,组建一个拥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强大品牌。另一方面,结合本地的产业规划,引进一批龙头型大项目,重点发展与世界500强和国内大型央企、民营巨头的联系,促使其产业链的整体迁移。要借助外力推动产业集群的成长壮大和产业的升级换代。
长三角经济的腾飞部分是靠政策优势、区域优势吸引外资的带动,如今即使减少了优惠政策,还有吸引外资的累积效应。因此,中原经济区在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应该通过吸引外资来提升河南产业带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但是吸引外资必须从实际出发,新项目的培育应该符合产业集聚区整体规划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要求,重点发展金融、研发、设计、创业、品牌等现代服务业及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形成新的高端服务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传统产业集群要在自己原有优势的基础上,主动承接国内外具有优势和较强关联效应的产业,促使自身的转型升级,或延伸产业链,向管理、营销、决策等方面发展,或吸取技术管理经验,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技术含量,获得持久的竞争能力。在开放引资的过程中应注意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培养地方品牌。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部分是以制造业为主,靠成本,政策优势吸引外资,现今已经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等问题,而且这种低效的粗放式集群正面临产业升级的困境。目前,中原经济区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传统资源依托型产业,对资源尤其是对土地、水资源、能源、原料、劳动力的依赖程度更为突出。但整体资源优势都在逐渐丧失。因此在引进外资,发展产业集群之时,必须考虑到本区资源的有限承载能力,重点发展无污染、环保型、生态型的工业项目,严格控制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污染项目,本着“节约、集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把中原经济区打造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示范区域。
总之,中原经济区要立足于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正确定位政府的职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金融环境,在产业转移中引进大项目,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优化经济结构,进而提升中原经济区的综合经济力,促使中原经济的腾飞。
[1]徐泰玲.长三角产业集群模式比较及发展策略[J].东吴学术,2010,3:90-95.
[2]“十一五”江苏民营经济综合实力再跨上新台阶[EB/OL][2011-09-09].http://www.jste.gov.cn/myjj/180181659.htm
[3]浙江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报告[EB/OL][2010-01-19].http://unn.people.com.cn/GB/22220/75293/10793077.html
[4]2011年上海吸收外资再创历史新高[EB/OL][2011-12-31].http://sh.people.com.cn/n/2011/1231/c 176738-16647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