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乾元,刘玥兰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自发表以来,《宣言》历经国际工人运动的高潮与低潮,影响日益扩大,成为全球公认的“使用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其所具有的思想的深刻性、语言的感染力以及理论的鉴别力,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或缺的思想元素。
《共产党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正义者同盟,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宣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的理论著作。160多年以来,这一光辉篇章因其史无前例的广泛传播和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典著作。
1848年1月,受共产主义者同盟委托,马克思、恩格斯拟定的《共产党宣言》以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弗莱芒文和丹麦文公布于世。2月底,《共产党宣言》在伦敦以德文正式出版。她的发表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序幕。从1850年起,《宣言》在欧美国家迅速传播。1850年,在伦敦出版由海伦·麦克法林女士翻译的第一个英译本。1848年法译本第一次在巴黎印行,以后又于1972年、1886年分别在纽约和巴黎出版的《社会主义者报》上发表。波兰文译本和丹麦文译本也在德文本初版问世后不久就出版了。第一个俄译本约于1869年在日内瓦印刷初版,而在1871年,美国则至少有三种不同版本的英译本《共产党宣言》存在。为适应各国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及革命情势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从1872年至1893年先后为《共产党宣言》写了七篇序言,而《宣言》各种文字版本的出版总数要远远大于由作者审阅并作序的版本,如德文的另外7个版本、马克思二女儿翻译的法文版以及英美出现的几种英译本。此外还有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丹麦文、罗马尼亚文、保加利亚文、瑞典文、荷兰文、挪威文等译本。其中俄译本是最多的。到恩格斯逝世,《宣言》的版本覆盖了18种文字,版次约有130个(含手抄本)[1]。毫无疑问,《宣言》是19世纪“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2]13。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共产党宣言》传入中国,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得到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拥戴。自1899年2月《万国公报》刊载由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撰写的《大同学》一文中引用“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突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即“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以来,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翻译出版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零星到系统、从片断到整篇、从秘密出版到公开发行的过程,其影响也有一个从在少数知识分子中流传到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从译为汉语到译为多种民族语文,从伪装本、手抄本到纪念版、珍藏版的过程。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得以出版,这是国内第一个公开正式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在此后的20年中,该译本曾一再翻印,广为流传。为躲避检查,该译本的书名、译者名和出版社名多次更换。据不完全统计,该译本先后有十多种不同版本,对后世影响重大”[3]。从1920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产党宣言》在我国一共有6个完整的中文译本①除陈望道译本外,另外五个译本分别是:华岗翻译并于1930年由上海华兴书局出版的译本,这是我们党成立后组织出版的第一个《共产党宣言》全译本;由成仿吾、徐冰翻译并于1938年在延安解放社出版的版本,这也是在解放区由我党公开组织翻译出版的第一个《共产党宣言》全译本;非共产党人陈瘦石在国民党统治区翻译出版的译本摘自《比较经济制度》一书(全书分两卷,卷附录中收入《共产党宣言》全文),1943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印行,长期以来鲜为人知;1943年,博古根据俄文版《共产党宣言》对成、徐本重新作了校订,8月由延安解放社首次出版,该译本出版发行量极大,自1938年到1949年估计发行几百万册,是建国前流传最广、印行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版本;1948年,《宣言》出版100周年之际,在苏联外文书籍出版局工作的中国同志根据1848年德文原版译出《宣言》全文和马、恩前后为此书写的全部7篇序言,1949年初在莫斯科出版中文“百周年纪念版”,这是当时内容最全、翻译质量最高的一个译本。。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伟大胜利。伴随这一新的历史阶段,《共产党宣言》成为全国人民必读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应势又出现多个译本。特别是1964年9月,中共中央编译局根据德国柏林狄茨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德文原文本重新校订、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作为建国后出版的第六个版本,在相当长的年代里是我国流传甚广的较为稳定的版本。后来民族出版社又先后用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出版少数民族文本,盲文出版社还出版了盲文版。1972年5月,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在第1卷中收入了该版《共产党宣言》。1978年和1992年,人民出版社又先后重新译校并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的新版本。1995年6月,中共中央编译局重新编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对《共产党宣言》重新作了校订并收入第1卷,1997年8月人民出版社依此出版了《共产党宣言》新译文单行本。2009年,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经中共中央编译局重新译校的《共产党宣言》收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共产党宣言》在我国迄今出版的最新译本。此外,为纪念《共产党宣言》这部伟大著作发表150周年,1998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共产党宣言》纪念版和珍藏版。
160多年过去了,《共产党宣言》在全球范围内已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出版了数百个版本,超过1000次以上,仅在我国已经出版发行了6000多万册。《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阶级运动的历史”[2]13。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宣言》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和传播,她已经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标杆。
列宁指出,《共产党宣言》“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4]57。她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迅速成为联结整个无产阶级运动的国际纽带。
《共产党宣言》是世界性的作品,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物。《共产党宣言》甫一发表,就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旗帜。《共产党宣言》诞生时,工人阶级中确信单纯依靠政治变革还不够而公开表明必须根本改造全部社会的共产主义者并不多。当时的共产主义同盟也只在欧洲7个国家建立了正式支部,约400名党员,其中德国人就有300多名,其余的党员分布在法国、比利时、英国、瑞士、荷兰和瑞典等国家。共产主义在当时至多只是一个区域性组织和部分欧洲国家的社会运动,因此也只能“受到当时人数尚少的科学社会主义先锋队的热烈欢迎”[2]20。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同盟起草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阐明在德国进行民主革命、实现国家统一并将民主革命引向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和政策。《宣言》在1848年的欧洲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欧洲工人阶级重新聚集了足以对统治阶级发动另一次进攻力量的时候,产生了国际工人协会。这个旨在“把欧美整个战斗的工人阶级联合成一支大军”、为工人阶级更透彻地了解“工人解放的真正的条件”的国际工人组织,使“《宣言》的原则在世界各国工人中间都已传播得很广了”[2]12。在《宣言》原则的感召下,1872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民主政权巴黎公社诞生,向全世界展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新气象;19世纪70-80年代,欧美各国社会主义政党普遍建立(法国工人党,英国社会民主联盟,美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等),“这些政党学习利用资产阶级议会制,创办自己的日报,建立自己的教育机构、自己的工会和自己的合作社。马克思学说得到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4]63;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国家政权,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在随后短暂的30多年里,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特别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并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宣言》“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2]13。历史证明,《宣言》一直为工人运动提供着强大的理论武器和前进动力。
1998年5月,为纪念《宣言》发表150周年,在巴黎召开了“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大会”。这次会议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大会组委会主任、法共政治局委员、前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弗·拉扎尔夫人在致开幕词时说:“《共产党宣言》不是一般的书。它不是冰,而是炭,放在锅里能使水沸腾起来。我们为什么不使历史重新沸腾起来呢?”“取代资本主义的选择是什么?人类解放的前景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值得在世界范围展开最广泛、最深入和最富创造性的讨论”[5]。时至今日,马克思提出的“解放全人类”的口号依然具有伟大的意义,《宣言》依然是整个无产阶级运动的最牢固的国际纽带。
《共产党宣言》不仅是无产阶级运动的最牢固的国际纽带,也是启迪无产阶级领袖的思想宝典。《宣言》是无产阶级的圣经,它教育和启发了近代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袖,使他们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共产主义理想,鼓励他们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使命而英勇奋斗。正是在《宣言》思想的教育下,包括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在内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地走上宣传、实践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路。
列宁早年亲自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并在萨马拉和塞兹兰等地的革命组织中广泛流传,为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起到极大作用。他曾说:“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于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已对这个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是最好的阐释。”[6]斯大林早在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神学院求学时就是学校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的领导骨干。他和同学们根据手抄本研究《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书,组织手稿杂志的出版。后来,他在布尔什维克报纸上以《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为总标题发表系列文章,直接引用《共产党宣言》,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
在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最早研究和介绍《共产党宣言》。他在1918年的演讲中就提到《共产党宣言》,并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观点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指出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巴黎和会失败后,他创办《每周评论》,传播《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和原则。五四运动期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摘译《共产党宣言》重要思想,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也是在读到《共产党宣言》后,逐步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他曾说:“记得我在1920年,第一次看了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等,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是阶级斗争史,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7]1936年他在延安与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见面时介绍自己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经历,也曾谈到:“有三本书对我的影响尤其深刻,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一旦接受了它,把它视为对历史的正确阐释,我就再也没有动摇。”[8]这三本书中,毛泽东提到的第一本就是《共产党宣言》。周恩来1919年在日本留学时就了解到《共产党宣言》。1920年10月赴法国留学时,他和蔡和森等人一起学习该书,最终成为共产主义者。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读到《宣言》,晚年他曾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样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9]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等人1920年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了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后又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系统学习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此外,董必武、邓子恢、彭德怀、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也都是通过学习《宣言》而走上革命道路的。
这些无产阶级领袖在学习《宣言》后,又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广大的工人群众中间,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使工人阶级政党队伍得以扩大,人民的革命热情得到激发,从而才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终极目标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并指导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作为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的国际性著作,《共产党宣言》之所以具有吸引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无穷魅力,就在于她具有的思想的科学性、理论的鉴别力以及语言的感染力。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0]。《共产党宣言》阐述了人类社会结构及社会运动规律、“两个必然”、共产主义基本特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一系列基本原理,这些基本理论共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成为无产阶级争取人类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正像14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2]5。
《宣言》的一般原理之所以是“完全正确”的,全在于这些原理的科学性和彻底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理论,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性和时代性,因而具有彻底的科学性。“资产阶级必然灭亡”这一理论的科学性,首先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宣言》指出,自原始社会瓦解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31。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历史上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着的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等不同的阶级,始终处在阶级对立之中,“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他们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的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2]31-32。因此,用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就能够在扑朔迷离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一理论的科学性还在于“《宣言》十分公正地评价了资本主义在先前所起过的革命作用”[2]26。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这不仅因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36,而且还因为资产阶级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因为“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还因为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是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阶级。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2]34-36。资产阶级是一个改革的阶级,它在历史上所起到的革命作用是这一阶级特性的反映。也正是这一阶级特性,使得资产阶级在现今时代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历史作用的分析,不仅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的过去,而且充分估量到资产阶级历史作用的前景。然而,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的历史”[2]37,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加深和经济联系的密切化,生产力越来越具有社会的性质,而生产资料却归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这种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由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变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必然会发生“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对于这一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危机,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办法呢?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2]37。从根本上说,资产阶级自己不能解决资本主义自身的根本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只能是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由生产力的社会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资产阶级必然灭亡”这一理论的科学性,也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说明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能通过资本主义自身的调节机制来解决,只能靠“消灭私有制”来解决。
同样地,《宣言》也科学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历史性结论。《宣言》指出,无产阶级是机器大工业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有组织性和纪律性的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2]41,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依据阶级分析方法所提出“两个必然”的论断,是在科学总结历史、严谨分析现实后得出的。它之所以使人信服,不断鼓舞着广大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自身的理想而艰苦奋斗,正是由于这一真理的科学性。经过160多年的历史发展,《宣言》所阐述的这一真理的科学性依然经得起检验。有人以资产阶级并没有灭亡而且比马克思、恩格斯所在的时代有了更大的发展,质疑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科学性,完全是徒劳的。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学说直接为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的先进阶级服务,指出这一阶级的任务,并且证明现代制度由于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被新的制度所代替,因此这一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4]148。批判无产阶级队伍中间流传的错误学说,划清无产阶级理论与各种错误思潮的界限,帮助无产阶级明确是非,巩固无产阶级理论在无产阶级中的地位,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结合的历史任务。《宣言》作为无产阶级政党“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其所具有的理论鉴别力,对教育和组织无产阶级发挥着其他著作无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欧洲各国存在着多种社会思潮。一些有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如无政府主义、蒲鲁东主义、布朗基主义、民粹主义等,得到了相当数量的群众或群体的支持。划清无产阶级理论与这些社会思潮的界限,是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要且迫切的任务。《共产党宣言》彻底划清了与各种社会思潮的界限,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
《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在阐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的同时,对资产阶级责难无产阶级的各个问题给予明确回答,划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资产阶级理论的原则界限。资产阶级为雇佣劳动辩解,污蔑共产党人要“消灭个人劳动得来的财产”,“消灭个性和自由”,指责共产党人消灭私有制会助长懒惰之风,攻击共产党人要消灭家庭实行公妻制,要消灭教育,取消祖国和民族,废除宗教、道德、正义等永恒真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私有制”[2]45,“消灭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2]47;至于教育、宗教、道德、正义等思想意识形态,由于“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2]51,人们的观念、观点会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总之,“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2]52。《宣言》通过对资产阶级的攻击给予的批判,将自己的主张和革命的彻底性展现在全世界面前。在《共产党宣言》的“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中,马克思、恩格斯用大量篇幅批判“反动的社会主义”(包括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或指出他们落后的阶级属性,或辨明他们学说的局限和不彻底性,或指明他们的思想缺乏现实依据和可实现性而成为不同社会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思想工具。
《共产党宣言》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以鲜明的理论鉴别力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非科学的社会主义之间的界限,为广大人民在纷繁的社会思潮中明辨是非,认清各种学说的本质,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共产党宣言》不仅具有思想的深刻性、理论的鉴别力,而且“它的词句像图画那样绚丽多彩,像诗歌那样饱含情感”[11],朴实而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深入人们的心里,具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风范。
《宣言》的语言通俗形象,力戒思辨,满足无产阶级的认知能力。比如《宣言》在揭露资产阶级的本质时,指出“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的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资产阶级“把人的个人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的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冷酷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蔽着的剥削”[2]34。这些闪耀着深刻睿智熠熠光辉的精彩语句和朴实语言,既直抵资产阶级的咽喉,又使文化水平不高的工人阶级能够洞察资产阶级的灵魂。又如在揭露“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反动性时,《宣言》指出,“这种社会主义是这些政府用来镇压德国工人起义的毒辣的皮鞭和枪弹的甜蜜的补充”,“德国的社会主义者给自己的那几条干瘪的‘永恒真理’披上一件用思辨的蛛丝织成的、绣满华丽辞藻的花朵和浸透甜情蜜意的甘露的外衣,这件光彩夺目的外衣只是使他们的货物在这些顾客中间增加销路罢了”[2]59,60。形象生动的比喻,辛辣犀利的嘲讽,不仅使文章文采耀眼夺目,而且令读者在了解真相的同时忍俊不禁。
《宣言》的语言情感饱满,充满感召力。《共产党宣言》对反动阶级彻底的鞭笞,对无产阶级深切的关怀和鼓励,处处洋溢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和高昂的斗争精神。“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颤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2]66。如此激情洋溢的号召,只有真正热爱人民的人才能从心底迸发,无疑能深深打动敢于追求真理,追求新世界的人们。
《共产党宣言》在世界的传播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荣任务。在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舆论宣传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也应当能够从《共产党宣言》的学习和研究中汲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水平,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1]张光明,李锁贵.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共产党宣言》传播情况[J].历史教学,1998(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杨金海.《共产党宣言》的12个译本[J].学习时报,2008(7).
[4]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靳辉明.《共产党宣言》真理的光辉依然照耀着社会主义的征程[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5).
[6]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7]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8.
[8]毛泽东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11]杨柏榕.学习《共产党宣言》的文风[J].红旗文稿,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