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玉耿
(赣榆县城头初级中学 江苏 赣榆 222131)
在目前课堂改革的背景下,高效课堂是大家所追求的。从几年前“洋思教育”,到“三案六环节课堂教学”,再到目前的“建构式生态课堂”,纵观各种“高效”课堂,关键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要体现出学生学习、思维的过程,教师则要做好课堂的主持人,也就是在课堂中教师要学会“放”。但是教师也不能彻底的把课堂放给学生,否则课堂就乱了,在课堂中教师还要做好“扶”的工作。那么如何合理实施课堂教学中的“扶”与“放”,下面结合我的教学体会,浅议一下化学课堂中的“扶”与“放”的实施。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决定“扶”与“放”的程度。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知识结构也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程度也不同。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内容的教学例如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我们可以充分“放”给学生去探究,让学生自己根据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选择制二氧化碳需要的仪器,并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接触实验仪器的组成结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去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并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这样让学生切实在实验中明白学习化学的途径方法,在实验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懂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方法和气体制取装置的组装依据。
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充分的“放”。元素及其化合物主要是介绍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及制取。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给学生制定好导学案,让学生放手去探索,通过阅读、查找资料、分组讨论、实验验证等方法去探究。然后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做好归纳总结,让会的学生再去教不会的学生,切实体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过程。再现了学生团结、互助提优补差的学习风格。
而对于化学理论部分,比如原子结构和微观内容的教学,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这时如果我们要是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一塌糊涂的。那么在这种学生感觉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教师就要伸出你的双手,多“扶”他们一把。教师就要做好导学案,让学生根据教材先自主学习,然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利用好多种教学媒体,先给学生多媒体展示原子的结构,然后让学生扮演原子内部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分布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给学生一个形象的思维展示平台,最后教师要及时带领大家做好归纳总结。这样在教师的“扶”助下,学生就能把原子结构学的轻松、透彻。而对于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观内容的教学,教师就要先举实例,如我们能闻到花香、湿衣服在阳光干得快等实例来证明微粒的存在,然后让学生观看视频中微粒的图片,再通过实验如氨分子运动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证明微粒的存在。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切实做好“扶”助工作,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进入微观内容的学习。
在教学中习题课教学是普遍存在的。在习题课教学中教师更要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的风格,一定要把课堂“放”给学生去思考、学习。但是,对于较难的题目我们还是要“扶”。在教学中我尝试过如下的模式,感觉效果不错。一种是我把学生普遍感觉困难的、易错的题目整理出来,分层讲解,例如在初三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有这样一题:
把26g锌加到150g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对于该题,乍看之下,一般的学生都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此时可以设计下面3个问题引导学生依次解决,难点也就迎刃而解。问题如下:
①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②反应后生成硫酸锌的质量是多少?
③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是多少?
另一种我们可以先把答案交给学生,让学生针对自己的错误认真思考,思考过后,对于仍然不明白的地方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再来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让同学间对于这些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也尝试过在课堂上直接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会的学生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让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在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或者阐述不清楚的地方,教师适时做好“扶”助工作。
教师在教学中的“扶”与“放”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在教学中教师也不必拘泥于教学内容等一些因素的限制,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根据课堂上学生交流展示的结果,根据学生的反应,学生学习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时机给予学生适度的“放”与“扶”。
其实,在教学中单纯的“扶”与“放”都是不正确的,我们不能感觉到传统的教学出现了弊端,马上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走向相反的道路,在教学中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而教师乐的清闲,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更是一种对教学、对学生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我们只有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要求、学生的表现,把“扶”与“放”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既有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同时在学生需要教师的帮助时,我们能适时的伸出援助之手“扶”他们一把,使学生学的轻松,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