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的互动关系

2012-04-14 00:01蒋亚儒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学报研究生学术

蒋亚儒

(陕西科技大学 学报编辑部, 陕西 西安 710021)

0 引言

1998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1].”这就规定了高校学报的性质,即高校学报主要是为主办高校服务的,是展示主办高校教学科研成果并与其他高校及社会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是主办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建设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形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形成了共识:学科建设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形成办学特色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2].由高校学报的性质得出,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相互关系十分密切.本文对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的互动、互推、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行具体地分析与探讨,以期使高校学报与主办高校的学科建设又快又好地共同发展和提高.

1 高校学报对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高质量的各类学术人才,如培养提高青年教师、各类研究生等,这也是高校学报始终努力担当的任务之一.高校学报通过发表科研论文,开展学术交流,反映和宣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发现和扶持优秀学术人才,同时发挥出自身特有的培养学术人才的功能,更加充分地展示出自身在推动学科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1.1 高校学报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基石

学科建设的重点之一是学术梯队建设.在评价学科建设的成果时,就应该也必须看是否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并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是否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青年教师是高校的未来,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后备力量.由于高校扩招,教师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尤其是没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时间短,缺少从事科研的锻炼机会,因此会存在科研能力较弱、科技论文写作经验不足等问题,导致撰写的论文达不到专业学术期刊的质量要求.而专业学术期刊由于自身存在的压力,更倾向于采用知名教授和具有高学历学者的论文.这就影响以至压抑了一部分青年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不利于学校建设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和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自己主办并且以学校的名称来命名的,发稿的原则是以内稿为主、外稿为辅,因此在发现和培养学术人才方面具有其他学术期刊不可替代的作用.编辑有责任帮助和引导青年教师,因为他们比知名教授、学者更需要扶持和帮助.在论文的审稿、编辑过程中,通过审稿人和编辑人员的指导和帮助,指出诸如论文在论题选择、观点提炼、结构安排、文字表达、图表设计、格式规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并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指导他们进行修改.通过编发稿件,有效地培养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从而调动他们投身科研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为他们逐步成为本学科的骨干力量,甚至成为本领域的杰出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我校的许多青年教师就是通过在本校学报上发表科研论文而逐步成长起来的,其中不少人由于学报的扶持而成为学校的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从许多杰出人才的成长经历看,高校学报与他们的成长也是密切相关的.据统计,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的成长,80%左右的人与本校学报有关系,其中近50%的人是通过本校学报开始走上学术论文发表道路的,特别是学术理论性文章的写作与发表是从本校学报开始的[3].

1.2 高校学报是研究生成长的摇篮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研究生教育是反映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反映高校科研水平和知名度的重要指标.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研究生必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校要求研究生毕业答辩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各校要求的数量不等),是检验他们科研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研究生已经成为高校学报作者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高校学报中,论文第一作者是研究生的比例高达80%以上[4].在校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尚处于科学研究的入门阶段,思维不够活跃,整体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所撰写的论文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错误.通过论文的写作、修改,与编辑交流,拓宽了研究思路,使他们认清并纠正了不少错误和问题,提高了科技写作水平,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也激发出他们的科研热情,增强了深入科研的信心,从而确保了高校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建设后继有人.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学报是高校研究生成长的摇篮,对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质与科研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体现了高校学报在培养科研队伍的新生力量、推动学科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1.3 开展学术交流和宣传科研成果

开展学术交流是高校学报的基本属性,学术交流有多种多样的渠道,但是通过高校学报发表论文则是其中(特别是报纸、期刊、图书这三者中)最主要、最便捷和最为有效的形式.高校学报是以提高学术水平为主要任务的,没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就体现不出学术交流的价值.要提高学术交流的价值以及学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就必须创造内外学术成果切磋、交流的平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引入”高质量的外稿,组织不同规模的学术讨论,让不同观点、不同风格、不同学派的论文,在学报中交锋、交流、碰撞,这不但可以促进高校学报学术水平的提高,还可以改变学报所发表论文的学缘关系,防止学术上的近视病,从而刺激并推动本校学科建设的发展[5].

学科建设的成果大都是以科研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的,高校学报作为传播学术信息的载体,是高校宣传学科建设成果和展示学术形象的窗口,通过发表高质量论文,宣传、交流、转化科研成果,宣传学科团队研究成员的风采.高校学报在论文的选取上,应以内稿为主,积极向校外的知名学者约稿,尤其应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加强与校友的联系,约请那些学有所长的校友为母校学报撰稿,以拓宽学科的研究视野.

目前,网络已成为各行各业人们获取信息资源和知识的主要途径,它具有传播速度快、检索方便、成本低,不受地域和传播渠道限制等优点.高校学报普遍参加了一些国内影响较大的数据库,如清华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万方数据库”,有些学报还建立了独立网站,使得学报上发表的成果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高校科研人员通过查阅、总结和消化众多高校学报所存储的相关信息,可以避免大量的重复劳动,少走弯路,直接运用前人或同代人的研究成果,在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出新的探索[6].同时,依托高校学报,学科建设的成果能够为社会广泛认知与接受,尤其是被企业或相关组织了解和采用,从而使成果应用到企业生产或组织的管理之中[7].

1.4 培育新的学科方向

高等院校的综合性使学科间便于交叉融合,最可能产生新的学科方向,高校学报的综合性是培育新学科方向的最佳园地.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相对于传统学科,科研力量不足,研究水平有限,这方面的学术论文要在稿源充足、学科定位明确、栏目划分清晰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上发表有很大难度,而在高校学报这块园地中却因可以破格发表而逐步发展起来.陕西科技大学既有造纸、陶瓷材料、皮革等传统学科,又有电子、通信、自动化控制技术、计算机科学等新兴学科,在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王孟效教授的带领下,将电子、通信、自动化控制技术、计算机科学与造纸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制浆造纸过程控制及新型装备这一学科方向.20多年来,本研究方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日益发展壮大,在制浆造纸测控领域里完成了多项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先后研制开发了10余项产品和专利技术.王孟效教授主持并完成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桉木化机浆配抄优质印刷纸洗选漂过程优化控制系统的研制”和“桉木化机浆配抄优质印刷纸抄纸过程优化控制系统的研制”的研究,并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该研究方向在造纸过程与装备自动化方面在国内具有显著特色和明显优势.王孟效教授与他的学生在《陕西科技大学学报》发表论文27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5篇,较为系统地报道了他的重要科研成果.在这一方面《东北大学学报》做得很不错,积极地扶持了该学校的振动利用工程学、智能岩石力学等新学科,不但培养了学术大师和拔尖人才,还逐步培育了学校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相结合往往能产生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学科,学报编辑应把握这一规律,敏锐察觉,积极扶持新学科的生长,对学报质量的提升,主办学校学科的发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8].

2 学科建设对高校学报发展的作用

高校学报是主办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展示、宣传、交流的重要阵地和平台,对学校的学科建设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学校的学科建设通过自身的发展,为学报贡献质量较高的稿源和作者队伍,提供特色化发展的依托,从而提高学报的学术水平和知名度.

2.1 学术梯队为学报提供了一支稳定的水平较高的作者队伍

拥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是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评估学科建设成就的一个重要指标.许多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既不惜花重金聘请国内外有名的学术精英,又加紧培养一批本校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组建与培养学术梯队.这样,不但为学科建设的深入发展的提供了保障,而且为高校学报提供了一支稳定的水平较高的作者队伍.许多高校每年都有国家级的、省部级的、学校级的各类科研项目,范围广、内容多,学术梯队成员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经历长期的科研活动,不但提高了学术水平,而且获得了不少科研成果,这些成果最终会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作为反映本校科研成果平台的学报也会因此获得丰富的稿源,同时也拥有了稳定的水平较高的作者队伍.

2.2 学科建设为学报的特色化发展奠定基础

多年来,围绕高校学报应该如何发展这一课题,高校学报界许多同仁都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很多人认为高校学报应该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高校学报的特色化发展,是指学报为了适应和超越自身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科学的办刊理念,准确定位,对自身办刊经验不断进行积累、丰富和提升,自觉追求学报发展中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期刊的独特品质的过程与结果[9].学报的特色化发展必需依托本校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建设.任何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都会制定发展规划,在经费和人才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不会齐头并进地发展每个学科,而是优先支持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发展.高校学报要紧紧围绕本校的学科建设规划,在栏目设置、稿件采用等方面以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为依托,积极与这些学科的课题组联系,取得他们的稿件支持,以打造学报的优势栏目品牌.比如《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的“人类学研究”栏目,就是依托本校的学科优势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此栏目成了该学报的特色品牌栏目,也由此入选教育部名刊名栏建设之列.

2.3 学科建设为学报的学术质量提供保障

学科建设对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具有推动作用.学科建设是高校为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按特定的学科方向所进行的基础性工作,主要涉及专业设置、专业方向设置、学位设置、课程体系设置、科研方向设置、实验室建设、学术队伍建设等[10],它集中体现了高校的办学方向和水平.学科建设是以科研为依托的,离开了科研学科建设将是一句空话.有了重大的科研项目才能产生出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从而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和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学科建设非常注重科研项目的数量和学术含量,为学报的学术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重视学科建设将直接推动高校学报学术质量的提高.

3 结束语

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是以学术为依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学科建设成果的支持,学科建设的深入发展也离不开高校学报这一具有特殊功能的阵地.因此,必须同时关注、抓好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它们在高校教学、科研中的作用,从而提高主办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知名度.

[1] 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Z],1998.

[2] 吴邦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J].新华文摘,2006,28(24):7.

[3] 赵大良,杜秀杰.简论高校学报的育人功能[J].编辑学报,2009,21(5):380-381.

[4] 陈 禾,王 强.研究型高校综合性学报的优势和办刊趋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703-705.

[5] 吕淑珍.充分发挥高校学报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7(1):119-120.

[6] 李 宁.新时期高校学报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5,23(3):135-140.

[7] 刘明寿.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J].编辑学报,2012,24(3):210-213.

[8] 徐用吉,林清华,黄 炜.高校学报促进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实证[J].编辑学报,2007,19(1):70-72.

[9] 张秀萍,胡晓丽.高校学报的特色化发展与学科建设基本向度[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125-128.

[10] 李 勤.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J].出版科学,2005,13(6):18-19.

猜你喜欢
学报研究生学术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深空探测学报》
学术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