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治,难在让官员敬畏法律

2012-04-13 09:08
环球时报 2012-04-13
关键词:差旅经济舱公务员

作者:刘志勤 瑞士苏黎世州银行代表处首席代表

不久前,美国驻华大使到博鳌开会,由于他坐的是经济舱,住的不是五星级饭店,又引起国内媒体热评不断。其实,这个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对公务员的公务消费均有严格的标准,差别主要在于官员执行的自觉程度和相关监管的严格程度不同而已。

据笔者了解,西方多数国家对驻华使馆工作人员差旅和会客消费的规定都十分明确:飞行时间短于4个小时,无论是大使或参赞,只能乘坐经济舱。所以,中方工作人员常遇到这样的“尴尬”事:在贵宾室候机的外籍贵宾,常常要送到经济舱登机口登机。外国客人自己不在意这种反差,反倒是旁观者感到不适。这多少反映出我们的社会对“理所当然”的等级消费习以为常,人们习惯于用等级不同而不是用制度来判断消费标准。

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曾参加接待一个来自欧洲国家的高级代表团,我方特意安排他们入驻颐和园内的某四合院,但是对方的团长、团员都对此并不领情。原来他们担心住房费用超标,回国受法律惩罚,故而提出搬家要求。我方随即提出解决方案,既尊重了对方相关规定,又不失中国好客之美意。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法律和规则在这些国家享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其实,许多欧美国家对公务员的社会交际活动也有明确的规定:不允许公务员接受企业及活动举办方提供的任何形式的差旅食宿便利,并把这类行为归为受贿犯罪。近年来,德国和法国均有高官因为接受企业差旅资助而丢掉乌纱帽。相比之下,中国在这一点缺少严格规定,公务员接受活动举办方的资助出席会议、论坛,似乎已成为合理、合法、公开的准则,而这一点很可能会为一些腐败行为搭建平台。

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着手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单独为公务员的行为准则立法,明确规定接受任何外人外部门的任何资助均为受贿的性质,依法惩治;第二,在财务管理上加以改进。国际上的支付行为基本采用银行走账方式,这样做既安全便利,又便于查账、审单,使想做不正当交易的人顾虑重重。与之相比,我国的很多企业的支付活动常用现金交易,以便规避监管或逃税,还能掩盖行贿痕迹。所以,这个漏洞一定要尽快补上,逐步减少、取消现金交易,从根本上切断贿赂的流通渠道。

此外,不少人一提到部分官员和民众的违纪犯法就归咎到“素质差”,但“素质差”不是问题症结所在。相反,据笔者观察,中国的不少官员和公众的素质并不差,只是行动时的德性差、习性差。藐视法律是这些人的通病,心怀侥幸是这些人的行动准则。这种心态的社会效应极坏,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尽快清理“法不责众”的误解,恢复法律的尊严。

还有人哀叹当今中国人缺少“信仰”,缺少凝聚民心的道德力量。其实,问题的实质是我们不少人缺乏对法律的“信仰”,中国社会要下大力气教育公民对法律的“敬仰”和信仰,这个社会才能团结。我们期待中的政治改革,不妨就从树立法律的绝对权威开始。我们和其他国家的差距,就在于对法律权威的不尊重。正是由于社会对法律的敬畏,在一定程度上铸成了发达国家的成功。当全民都敬重法律的尊严时,官商、官民、商民和民民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简单明了,而不再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沉重负担,从而减少许多社会矛盾,确保中国未来的改革发展健康顺利。

未来十年对中国至关重要,中国要面临极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要保证经济改革继续过去30多年的发展奇迹,就必须要有法律护航。当中国民众、官员都能自觉、自律、依法办事,像坐经济舱之类的事情不再被热炒,就可从侧面说明我国的法律权威已经建立。有了软硬实力的结合,中国一定能够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强国。▲(作者是瑞士苏黎世州银行代表处首席代表)

猜你喜欢
差旅经济舱公务员
COLA CAN-MINI 蒸汽挂烫机
不同维度看差旅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细分经济舱”在全球流行
太想念
群雄逐鹿“第四舱”
多省公布干部差旅食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