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蕾 (河南省郑州市畜牧局 450052)
预防生猪运输应激的综合措施
雷蕾 (河南省郑州市畜牧局 450052)
随着国内外生猪贸易的繁荣,生猪运输日益增多。生猪在长途贩运过程中,由于晕车、疲劳、高温、挤压、踩踏、饥饿、缺水等应激因素的影响,引起机体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免疫力下降,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病、死亡或致残。此外,运输应激还可使生猪的肉质下降,如呈现PSE猪肉(苍白、柔软、渗水的猪肉)或DFD猪肉(深色、质硬、干燥的猪肉);运输过的生猪体重亦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1.1 生活环境的改变 生猪从已习惯的生活场所突然被强制混群装入车船,使机体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诱发神经、内分泌系统活动增强,发生应激反应。
1.2 饥饿和缺乏饮水 在长途运输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当或条件所限,有时会使生猪长期得不到饲料与饮水,造成体内酸碱平衡与水盐代谢紊乱,消化液分泌与营养成分吸收减少,代谢产物的排泄发生障碍,酸类代谢产物蓄积,而产生高渗性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
1.3 热应激的影响 在夏季运输生猪时,由于受外界气温和运输车厢内水分、粪尿蒸发的影响,往往在车厢内形成高热、高湿的小气候,引起生猪体内积热,且散热困难,而呈现脱水、心力衰竭、肺瘀血、肺水肿、全身血液循环衰竭、消化机能减退等病症,常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
1.4 其它诱因 运输途中猪只间拥挤、踩踏、争斗,车船内小气候空气污染,路面不平颠簸震摇,猪只受折腾和惊扰异常剧烈,机体内耳前庭感受器受到强度刺激而产生晕眩等均可成为运输应激的应激原。
上述诸多应激因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集中地持续地刺激生猪,使之发生运输应激综合征。
在运输早期,猪群剧烈骚动呈惶恐姿态,精神兴奋谨慎,眼结膜潮红,目光锐利,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肌肉硬拘,后肢强直,频排粪尿,继而蜷缩伏卧,1~2h后,个别出现呼吸浅表,肌肉紧张,腹围阵发性收缩,口吐白沫、流涎、呕吐、闭目、呻吟。行车4~5h停车后,可自行站立、张望,随运输刺激加深,大部分猪表现疲乏、静卧,对外界反应迟钝。当内外环境温度升高时猪体表湿淋、灼热,呼吸急促,呈犬卧式张口喘息。由于挤压和踩踏,有的出现脱肛,有的睾丸红肿、跛行、尾骨折等。严重反应者表现疲乏无力,站立不稳,全身震颤,口腔干涩少液,可视黏膜发绀,体温升高至41℃,并稽留数天,最后四肢僵硬、虚脱、昏迷死亡。有的则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突毙)。运输途中,由于猪消化道内容物和体内水分和组织的消耗,所有猪表现不同程度的体重减轻。
3.1 选择适宜的季节和起运时间 春、秋季节气候温和,是运输种猪的最佳季节。炎热季节运输时,应切实加强防暑降温措施,妥善安排起运时间,避开高温时分,下午装车晚上行走。冬季在车外包上棉被,防止猪在运输中冻伤、冻死。
3.2 运输前的注意事项 在运输生猪的前1周内,在饲料中添加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类、电解质或抗应激药物,来防止将来运输应激引起的机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蛋白质分解。运输前猪不能喂的过饱,生猪处于饱食状态时,不宜立即装车起运,必须在休息l~2h后,方可起运。否则,由于运输颠簸、挤压等,容易压迫、损伤内脏,加剧呕吐和意外事故的发生。装猪时尽量把同一组群的猪放在一起,不能猛打猪容易造成外伤。
3.3 加强运输途中的护理 长途运输刚开始起运时,应控制车速慢行,待猪适应后,再以正常速度行驶,运猪车应尽量行驶高速公路,避免堵车,行驶过程应尽量避免急刹车。携带适量易消化饲料,最好能够保证2次/d饮水,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电解多维、葡萄糖或补液盐。运输途中要经常检查猪群情况,及时赶散堆压的猪只,尤其是在喂料时更要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最好不要连续长时间行车,让猪有一定的休息时间。对一些烦躁不安的猪可以注射少量的镇静剂,以防猪互相打架造成损伤。
3.4 对症治疗运输应激综合征的病猪 由于猪在运输中受应激的影响很容易患病,所以最好有兽医人员跟车同行,带上常用药物,当猪发生疾病时及时治疗。(1)出现全身震颤、高热的猪只,用盐酸氯丙嗪23mg/kg体重,肌肉注射。(2)对重症的猪只同时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7~l0mg/kg体重,肌肉注射。(3)出现脱水、酸中毒的猪只,及时使用3.5%碳酸氢钠溶液150~200ml,静脉注射;在酸中毒现象得到缓解后,用葡萄糖生理盐水500~ 1000ml,加维生素C2~0.5g,静脉注射,疗程不得少于2~3d。(4)有并发感染时,配合使用抗菌和解热药物。
(2011–09–05)
S858.28
B
1007-1733(2012)01-0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