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对立和时代关联

2012-04-13 22:22曹健华尹世尤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民主道路特色

曹健华,尹世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对立和时代关联

曹健华,尹世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除了在理论上有本质区别外,它们在历史背景、实践起点、政治体制格局和具体发展路径等四个方面也有着根本的不同。但二者在所处的时代环境、确定的中心任务和对外交往的基本理念方面存在某些关联性。借鉴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某些合理因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不二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对立;时代关联

近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国内权威报刊和学术杂志主要从理论的角度对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即它们对待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不同态度和观点进行了详尽地分析和论证。本文试图从历史和实践的角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区别及其某些关联,以进一步廓清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对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考察二者的本质区别,除了理论上的揭示外,还离不开对这两条道路衍生的历史背景、实践的现实环境和发展的具体路径的分析比较。具体而言,两者在历史背景、实践起点、政治体制格局、具体发展路径四个方面有着根本的不同。

1.两条道路形成的历史背景不同

中国人民选择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瑞典等西欧、北欧国家的许多社会民主党走向民主社会主义道路都有其各自的历史必然性,是与各自国家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关联的。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长期面对的,是一个经济社会极度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个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压榨;内部缺乏民主制度,受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成为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他们相互勾结、沆瀣一气,肆无忌惮地残酷镇压和破坏各种革命力量。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革命不通过武装斗争,就不可能推翻反动派的统治,就不可能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并推行社会主义的纲领和政策。丢掉和平幻想,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走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唯一选择。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掌握了革命政权,并在随后的7年时间里领导中国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可以说,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就是这条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的逻辑延伸。

而瑞典式社会民主党所代表的,基本上是当时一些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迫于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压力和国内工人阶级的斗争已经建立起了一种普选的民主制度。因而,在这些实行民主政治的国家里,一个党派完全有可能通过选举,掌握议会多数,和平过渡上台执政,从而推行自己的纲领和政策。对此,晚年的恩格斯曾有过敏锐的观察。他在1895年3月6日写成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提出一个新的与时俱进的灵活策略,即随着西方资产阶级议会民主的发展,将来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国家可以利用议会民主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事实上,从1919年到1949年的30年间,总共有德、英、法、瑞、丹等十几个欧洲的社会党先后通过多党平等竞选的方式上台执政。他们或者一党、或者联合其他政党比较长时期地执政,并推行种种社会改革的政策。这就为社会党在这些国家推行自己的理论主张提供了前提条件,从而把这些国家引向了民主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与中国人民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迥然不同的。

诚如唯物史观所强调的,不同国家的人民对两种不同类型道路的选择取决于自己国家当时的客观社会历史条件。前者的选择基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国情,武装斗争、暴力革命是中国人民掌握政权的主要形式;后者的选择基于20世纪前中期部分欧洲国家相对宽松的民主政治环境,议会选举、阶级调和是这一时期这些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调。

2.两条道路发展的实践起点不同

如上所述,中国走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与欧洲许多国家走上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他们国家的人民根据自己国家的历史传统做出的理性抉择。这种历史背景的巨大差异决定了这两条道路发展的实践起点的不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我国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社会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基础上开始的。1956年底,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功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神州大地确立起来。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寻找一条具有中国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最根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毛泽东等同志20年的艰辛付出最终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新中国经济社会落后的状况。这一任务历史地落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身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排除种种艰难险阻,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力挽狂澜,终于为中国人民找到了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相比较而言,民主社会主义首先是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历史发展的产物。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在西方,尤其是北欧的成功实践,是建立在西方社会生产力已经比较发达、社会物质财富已经比较丰厚的基础上的。当西方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等在这些国家掌权,以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和纲领指导其国家建设时,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发展。其间,经过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西方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就为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在西方的成功实践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瑞典等国家之所以能成为高福利国家,是与此分不开的。

可见,一个建立在刚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贫穷落后的“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基础之上,一个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已发展几百年、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的基础之上。两条道路发展的实践起点明显不同。

3.两条道路的政治体制格局不同

由于历史背景、实践起点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巨大反差,两条道路确立的基本路线方针和采取的政治体制格局也大不相同。

就基本路线方针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和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全面建设方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其中,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而民主社会主义道路主张多党并存、相互竞争、轮流执政,反对一党专政,反对某个政党具有永远的执政地位,主张在维护现有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用改良、渐进的“和平长入”方式,逐步改造资本主义,以实现经济民主、共同富裕的民主社会主义。

就基本政治体制格局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国体,坚持以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的政治制度,坚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基本的政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而西方许多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采取的是君主立宪制度,国王为世袭之虚位元首。政权组织形式多采用三权分立,国会为一院制或两院制,议员由选民依政党比例选举产生,如意大利、奥地利、瑞士、瑞典等。二战以后,北欧各国又纷纷建立起了各种新的监督机制和机构,如监察使、审计长、经济警员,等等,在新的领域和范畴对三权实行重要监督。

由以上论述可见,从基本路线方针和政治体制格局来看,人大代表、一党执政、多党协商、经济为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特点,而议会民主、多党竞选、三权分立、和平过渡则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取向。

4.两条道路的具体发展路径不同

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具体方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混合经济模式也不能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经历了从单一公有制经济向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转化,而民主社会主义在理论观点上是从公有制转向混合所有制,但在实践背景上却是从资本主义私有制走向混合所有制[1],经历了从最初的国有化理想向混合经济的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所有制结构上,由单一的公有制格局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国有经济同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趋向合理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持续上升。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实现了由完全的计划调节到计划的作用范围不断缩小,市场的作用范围和力度不断加大,再到典型的计划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并存的“双轨型”体制的转换。在分配方式上,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机制,实现了由单一按劳分配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的转变。

由于经历了早期国有化改革的挫折,社会党人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基础或前提,而仅仅是一种限制资本权力、调节社会经济的手段,国有化本身不能导致社会主义自动实现;私有化和国有化只是刺激经济发展的不同方式,不同方式具有不同的作用,而且是不能相互代替的;计划和市场,完全是经济调节的手段和方法问题,它们各有各的用处,按一定比例的混合,有利于发挥两者的优势。于是,社会党人纷纷选择了混合经济模式。民主社会主义建立的混合经济模式致力于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上加入更多的公有制成分,在分配方式上更重视按劳分配和社会福利,在市场机制中强调计划调节[2]。

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混合经济模式有不少是相似的。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而且是主要的。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起点和主体始终是公有制,而民主社会主义混合经济的主体却始终是私有制。正如学者徐崇温所指出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混合经济“实际上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两种形式——国有的形式和私有的形式——的并存和混合。而且,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国有化中,尽管生产资料私有制也采取公有的形式,但终究只是一种资产阶级的公有,这和社会主义公有化是截然不同、有根本区别的。”[3](181-183)这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本质的区别之所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关联

在揭示它们根本对立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二者由于处于相同的时代环境而具有某些共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之下建立起来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它正在并将继续对中国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是欧洲一些国家的社会党人以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起来的符合他们国家国情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它也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当代西方许许多多由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国家。这就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时代关联,即某些表象的相似之处,或者说,存在一些值得双方相互借鉴的地方。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两条道路所处的时代环境相同

自冷战结束以来,“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了时代的主题。两条道路之所以能对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都产生深刻的影响,是与这一历史条件密切相关的。

20世纪后期,世界形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逐渐形成了有利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总趋势。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面对国际形势的这种新变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果断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正确制定改革开放的内外政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与此同时,欧洲社会党获得了稳步、快速的发展。它们继二战前后上台以来,长期连续执政。期间,曾饱受两次战乱之苦的社会(民主)党人也敏锐觉察到了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早在1951年通过的《法兰克福宣言》之“国际民主”中就宣称:“社会党人为建立一个和平与自由的世界而努力”,“民主社会主义应鼓励这些地区(即那些遭受极度贫困、文盲与疾病之苦的地区——作者注)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不然它们就会沦为新压迫方式的受害者”。[4](9)随后,他们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20世纪的后期,社会建设虽经历挫折,仍成效显著。这对推动资本主义改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包括促进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因素的增长等诸多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可以说,两条道路的开辟及其取得的成功都得益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这一深厚的国际大环境。离开了这一背景,任何政党、任何道路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即使成功了,也不可能巩固。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中国即是明证。

2.两条道路确定的中心任务相近

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领导者把经济建设作为各自的中心任务创造了必要条件。

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国家和民族能不能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关键取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不论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共产党,还是把欧洲许多国家引向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民主)党,都意识到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经济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这是时代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必然。当前对每个国家来说,悠悠万事,唯经济发展为大。发展不但关乎各国国计民生,国家长治久安,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据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始终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从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国情出发,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改革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注重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共同富裕。30年来,党率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群策群力,励精图治,国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平稳快速增长,人均国民总收入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之后,越来越意识到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等平衡发展的重要性,又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反映了我们党更加重视社会的全面文明进步,但经济建设作为党的中心任务的地位没有变。

奉行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同样把经济建设、实现经济民主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心工作。他们用有效的政府干预手段保持经济的健康增长,在增长模式上大多选择经济、社会自然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方略,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更加重视反映和实现下层人民的利益,更加重视平等、公正和互助的基本价值。比如,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的典范——瑞典在社会民主党的长期执政下,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化程度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民福利国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先生在两度考察瑞典后曾写到:“如果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除了其在政治上的是非暂时还难以做出一般都能够接受的结论以外,在经济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无论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实现分配公平、社会公正、保障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应有利益等方面,其成就都是很大的。”这应该说是对瑞典社会民主党长期以来重视经济发展所取得成就的客观评价。

可见,重视经济建设、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两条不同道路的主要的共同政策取向。但是应该看到,战后西方一些国家社会民主党采取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于一己之私和生存的无奈,其经济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仍然是以私有制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痼疾,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这一点连他们自身也不得不承认,这种社会保障制度说到底只是起到一种社会矛盾“缓冲器”的作用。

3.两条道路对外交往的基本理念相似

在对外交往、国际政策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所奉行的基本理念有不少相似之处。二者都重视维护世界和平,倾向于以协商、谈判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都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维护地区集体安全。

就世界观念而言,两条道路都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新中国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以后,中国更是以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绳。民主社会主义自二战以来,一直十分重视和平问题,把和平当作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价值。1951年,民主社会主义就宣称“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当前时代的最高任务”。[4](9)“和平是我们一切希望的前提条件,它是一切政治制度共同利益之所在和人类社会必须的基本价值观念。”[4](174)基于这一理念,社会民主党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积极提倡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方针。因而,维护欧洲和世界和平成为了其“国际民主”的主要内容之一。

就国际秩序而言,两条道路都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全面对外开放,积极倡导建立一个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张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一切分歧或争端,通过对话协商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通过双边、多边协调合作,逐步解决彼此间的矛盾和问题。民主社会主义同样倡导南北对话,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并为此做出了许多积极努力。在他们看来,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合理分配世界的资源和财富,消除日益扩大的南北贫富差距和国际社会经济中的不公正现象,是实现世界持久和平的根本保证。为此,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们积极推动双边和多边对话,支持联合国要求发达国家援助不发达国家的决议,强调联合国是解决当前国际问题的核心。

就国家安全观而言,两条道路都高度重视地区安全。中国基于自身近代受苦难的历史、陆地线海岸线漫长和周边邻国多且复杂的特点,在对外交往中尤其重视睦邻友好关系,把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作为对外工作的重点,致力于维护周边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如中国倡议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参与“10+3”、“10+1”合作机制和中日韩三边合作机制等,强调在机制内通过对话、协商的途径表达自己对周边安全的关切和重视。同样,社会党执政的多数国家共同的历史经历、生存环境及其多边主义传统决定了其在对外交往和国际安全观问题上突出强调地区集体安全,主张采用协商、谈判等和平手段解决安全问题。如欧洲国家的联合从欧洲共同体发展到今天的欧盟更加强调欧洲的集体防卫与安全,反映的就是这么一种思维。

可见,和平、合作、协商、对话、国际新秩序、地区安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在对外交往中共同拥有的关键词。但也应该看到,民主社会主义采取的这些政策和手段,其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这就使其国际政策“带有很强的两面性,既有谋求世界和平与稳定、主张通过合作实现共同安全的一面,又有以反共产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态度来对待东欧和第三世界国家,打着‘维护民主、捍卫人权’的旗帜干涉别国内政,强行推行西方价值观念的一面”[5]。

三、两条不同发展道路的启示

针对当前有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相等同的错误观点,我们需要进一步把握二者的差异和关联。考察二者的区别,是为了帮助我们从根本上认识中国走自身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为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探讨二者的关联,是为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真理性,同时为我们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添养料。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民主社会主义道路都不适合中国国情。那种叫嚣“中国的前途就是民主社会主义”的论调,无视我国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企图在我国原原本本地复制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上是根本行不通的。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振兴中国,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在得出上述结论的同时,通过对两条道路的比较分析,我们也获得了如下一些重要的启示:

第一,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顺应时代进步的新趋势,适时调整自己的策略,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赢得胜利的关键。两条道路本质不同,但都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因而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二,准确把握国家的基本国情,是科学制定国家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处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发展的阶段和水平也有高有低,但都成效卓著,原因就在于其领导力量善于摸清本国国情,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策略。

第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是一个民族或国家走向文明富强必备的时代精神。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求“大同”存“小异”,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对方的优点,不失为发展自己的有效途径之一。

[1]崔建华.中西混合经济模式比较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2,(03):75-80.

[2]曾瑞明.混合经济: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超越[J].理论探讨,2004,(4):9-11

[3]徐崇温.民主社会主义评析[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

[4]社会党国际文件集编辑组.社会党国际文件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5]杨玲玲.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对立和思想关联[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0,(6):21-25.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Democratic Socialist Road

CAO Jian-hua,YIN Shi-you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democratic socialist road are two absolutely different roads.Besides the material difference in the theory,there ar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starting point of practice,political system structure and the specific development path.But there are some relevance in the environment of times,the central task and the basic philosophy about foreign affairs.Borrowing some reasonable ideas from democratic socialist road and unswervingly taking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one and only choice of all the Chinese people.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democratic socialist road;the opposition on the practice;the association on the times

曹健华,邵阳学院教授(湖南 邵阳 422000)尹世尤,湖南大学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082)

(责任编校:陈桂香)

教育部理论研究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2008JYJ032)

猜你喜欢
民主道路特色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