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研究回顾与前瞻:心理学的视角

2012-09-11 03:13唐芳贵岑国桢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个体心理研究

唐芳贵,岑国桢

自我管理研究回顾与前瞻:心理学的视角

唐芳贵,岑国桢

采用目录法和内容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发展的、历史的两条线索对国内外自我管理的心理学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首先,从发展的视角,就自我管理的内涵变迁、心理结构、发生与发展、心理机制及研究方法四个方面综述了迄今自我管理之研究成果。然后,从历史的视角,按四个时期述评了自我管理研究的历史脉络及各时期的特征和传承创新。最后,展望了自我管理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

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现代性

能够有意识地对自身的认知、情绪、动机和行为等进行管理是人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个体而言,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无疑是其健康生活、终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自我管理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之一。本文运用目录(关键词)法和内容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两个视角对国内外自我管理研究进行了回顾梳理和展望。发展的视角涉及自我管理的内涵变迁、心理结构、发生与发展、心理机制、研究方法诸问题;历史的视角涉及萌芽起步、深入探究、广泛探讨、领域拓展诸时期;展望部分则简介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态势。

一、发展视角

1.自我管理的内涵变迁

关于自我管理,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甚至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用词。除了用得较多的self-regulation(自我调节、自我调控)、self-control(自我控制)、self-management(自我管理)外,modulation(调节、适应)、control(控制)、effortful control(努力控制)、ego-control(自我控制)、compliance(依从)、self-monitoring(自我监控)、metcognitive monitoring(元认知监控)、self-discipline(自律)等也都有一定的使用率。这些术语的内涵与外延常常依不同研究者或特定研究情境而有所不同。

self-control或effortful control是对抑制性控制、注意集中、低强度意愿和知觉敏感性等的综合性的内在应用[1]。self-discipline涉及反思过去经验、考虑即时外部要求,基于时间、目标和优先程序管理而做出个人决策,以及处理相应后果的高级认知能力[2]。self-monitoring或metacognitive moni toring指自我诚实和主动地自我检查,这种检查涉及任务目标、过程和结果的全程和全方位监控[3]。self-regulation则是“遵照要求的能力,根据情境性命令来启动和停止活动的能力,在社会和教育的情境中调节言语和动作强度、频度和持续性并控制行为的能力,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情况下形成社会赞许行为的能力”[4]。self-management则涉及更为高级的决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主动承担责任、积极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调节和改变态度和行为等[5]。

审视自我管理内涵的变迁,可以清楚地看出,自我管理的界定,已从主要集中于外在行为控制的定义(例如适应和依从)转到更集中于认知系统控制的定义(例如注意控制、受控思维、问题解决和自主学习)。

2.自我管理的心理结构

Zimmerman(1994)提出自我调节“WHWW”结构,认为自我具有动机自我监控、方法自我监控、结果自我监控和环境自我监控四维结构[6]。Eisenberg(1997)认为自我调节由四个因素构成:注意转移策略、关注、控制性和冲动性[7]。Kanfer(1991)认为自我管理的核心要素是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目标行为的分析和选择[8]。Castaneda,Kolenko 和 Aldag(1999)对个体自我管理的两个维度——自我管理的感知和自我管理的实践进行了测量[9]。

董奇等(1996)的研究认为,自我监控的结构可分为:静态—动态结构、自我指向—任务指向结构、一般—特殊结构、微观—宏观结构、隐密—外显结构、发生结构[10]。于国庆(2004)认为自我控制有六大要素:自我觉醒、自我规划、自我执行、自我评估、自我激励、自我校正,彼此之间存在双向网络联系,要素内部存在阴阳辩证关系[11]。

王益明和金瑜(2001)认为完整的自我管理心理系统应包括ego意义上的“内在自我管理心理系统”和self意义上的“外在自我管理心理系统”[12]。张天昕(2005)通过实证的方法得出道德行为自我管理共有7个心理环节:情绪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目标和计划、自我监督、环境自我控制、自我强化和情绪自我反馈[13]。

3.自我管理的发生与发展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自我控制最早发生于出生后12~18个月之间,是在生理不断成熟的条件下,伴随注意机制的成熟和其他心理能力的发展而出现。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是由他控到自控,由不自觉到自觉,由对机体动作的控制逐渐内化到对认知和情感的控制。

从心理发展的视角,可以窥见在整个人类发展的连续统一体中自我管理的社会化或发展的脉络。自我管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形式见表1。

表1 自我管理发展的阶段形式

4.自我管理的心理机制

自我管理心理机制的理解大多基于行为和认知的观点:

(1)个体行为变化存在着个体自主管理的模式 Kanfer等(1991)[8]指出个体行为得以改变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外部施加影响,即由他人管理的模式;另一种是个体自主管理的模式,即个体本人始终是其行为改变的整个过程的“主角”,行为者本人参与了行为变化过程中制定计划、规定目标、安排环境、实施操作、评定效果等环节并进行着自我管理。

(2)个体行为的发生及变化受内归因所影响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归因方面存在个别差异。当一个人把自己的行为及其效果作外归因时,即归因于环境方面的因素时,可能会使这个人失去或减弱行为发生及改变的动力。当一个人把自己的行为及效果归因于个人的种种因素时,就会使这个人产生或增强行为发生或改变的动力。

基于此,自我管理技术提倡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地进行内归因,使个体产生改变自己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意愿,促使个体对改变所产生的效果抱有信心,一旦成功更能使个体产生强烈的自我满足感,从而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

(3)个体行为的发生及变化受自控性认识加工所左右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加工有两种形式:一是不随意的自动性的认知加工;二是随意的自控性的认知加工。

行为的自动性认知加工虽然能使个体行为的发生极为敏捷,且所花费的体力和精力甚微,但是一旦环境条件或客观要求发生变化,随之需要个体以新的行为方式来应答时,这种已经牢固建立起来的认知加工就显得难以应付环境的变化和要求,这就需要个体进行自我调整,进行自控性认知加工。

自控性认知加工是一个人在警觉状态下对外界信息有意识地收集、筛选、整理、判断、取舍并为最后的行为反应抉择服务。通过自控性认知加工,个体可以把自己的行为从先前习惯性程式中解脱出来,也就有可能使原有的行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或发展出种种新的行为。

自我管理技术认为,许多问题行为正是个体自动性认知加工的结果。自我管理就是努力使个体摆脱原有的心理定势,努力使个体进行自控性认知加工,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符合要求的行为反应,然后达到新的自动性认知加工。

5.自我管理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对自我管理问题的探究在方法上已经从初期的经验思辨进入今天的科学实证。迄今,自我管理研究的主要方法有量表法或问卷法、实验观察法、追踪观察法和神经生理学实验等。

由于具有容易量化、操作相对规范等特点,量表法成为国内外现行研究儿童行为自我管理的重要方法。量表法主要有学生自陈量表法、教师评定量表法、家长评定量表法等几种形式。

实验观察法和追踪观察法是国内外学者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如,陈会昌等(2002)对延迟满足情境中2岁儿童自控能力及策略的研究就是采用实验观察法[14];Kremen,Block(1998)对幼儿自控的稳定性进行了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15]。

由于自我管理具有生理学基础,因此也经常采用仪器测试神经生理指标,如活动度、呼吸、心率、脑电生理等,这常与行为心理学测验同时进行。近年来,脑电生理和影像学研究逐渐增多,脑电生理研究以脑电图(EEG)和事件相关电位(ERPs)研究为主,影像学研究中事件相关的fMRI也是研究者们热衷的方法,也有人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目前还没有特异性的指标评价自我管理。

二、历史视角

根据自我管理研究的特定观点和进步发展,从1891年至今有关自我管理的研究可分为四个时期[16]:萌芽起步期(1891~1950年)、深入探究期(1950~1970年)、广泛探讨期(1970~1990年)、领域拓展期(1990年至今)。

1.萌芽起步

这一时期主要关注“什么样的行为可控或不可控,外在因素如何控制和内在不可控因素探源”,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是其理论基础。

Hall(1891)最早提出,应从“无意识”与“自主”反应两个方面来探讨早期儿童的行为,并认为意志行为等同于不服从[17]。Miller和 Dollard(1941)的社会学习理论将 Freud 和Pavlov关于行为的原则进行了整合[18]。他们认为,个人行为既受欲望的内在调节,又受环境提供的偶联性奖赏的外在调节,还受指导行为的概念化策略或目标引导的自我调节的影响。1946年,Throne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自我调节的论文,文中提出自我调节是基于训练和心理治疗的智力适应而非自由意志[19]。

整合的社会学习理论,催生了深入探究期。而有关什么样行为可控和不可控的讨论,导致了在领域拓展期关于自我调节策略类型的讨论;有关自我调节是优化控制训练和心理治疗工具的观点,为领域拓展期研究家庭和照料者培养儿童自我调节技能提供了支持。

2.深入探究

随着认知科学开始改造心理学研究,自我调节(理论)的发展进程受到了认知心理学家的重要影响。这一时期的一致观点是个体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

Piaget(1952)提出,心理的自我调节过程的存在使个体能够适应外部环境,而且心理结构或者图式对信息的同化会随个体认知发展的特殊阶段而变得精确[20]。Heider(1958)认为,个体对识别造成事件的原因感兴趣,其目的是预测未来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某种程度的控制[21]。Vygotsky(1934)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在自我调节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认为,个体有自己行动的欲望以及根据个人与文化的互动来发展心理功能的能力,尽管获得这些能力的目标和策略受到文化上的约束[22]。

3.广泛探讨

这一时期认为,天性(nature)和教养(nurture)的结合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并强调个体自身在自我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

从1970年至1990年,自我调节是心理学研究的前沿、热点,有关自我调节的探讨又可分为三个时段:概念及发展阶段的界定(1970~1984);自我调节前因后果的探讨(1985~1989);自我调节的整合观、应用意义和复杂模型(1987~1990)。

在广泛探讨期的后期,信息加工理论针对自我调节提出了一个认知。理论框架和实验模型,突出个体拥有从事有组织的、高效率的和复杂的认知加工的能力。

4.领域拓展

这一时期自我调节的研究领域迅速拓展,涉及临床治疗的、语言学的、社会的、情绪的、行为的、认知的、实验的和跨文化的等方面,认知主义的自我调节观仍然强调目标导向的行动,同时也认为理性和目的认知是意志选择的结果,并承认个体兴趣对行为和目标设定的调节作用。社会认知的自我调节观发展迅速,整合观对行为主义观和认知观的自我调节模式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解释。Kanfer(1991)[8]在对临床病人行为自我矫正治疗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管理的理念、模式和技术,随后迅速应用到了教育领域和组织领域[23-24]。

三、研究展望

上述自我管理研究文献的梳理,在一定程度上对有关自我管理的研究进行了条理化和整合化的尝试,尽管这种尝试离完整、深刻尚有距离。

基于这种尝试,我们认为,从社会发展来看,“自我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现代性概念,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等概念是有自我管理之实、无自我管理之名。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即自我管理与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现代化使自我管理的凸现和发展既成为必要,也成为可能。因此,现代性视角应是自我管理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从心理学发展看,心理学界对“热认知”的研究和情绪的重视,从一个侧面给予我们以启示或支持,自我调节或控制的概念应与时俱进,纳入动机和情感内容的自我管理更切合外在时代的内涵和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动机和情感问题应是自我管理研究特别关切的内容。

从心理学实践看,自我管理的提出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一是心理和行为的改变有时要求当事人重塑自己原来的行为习惯或生活风格,仅仅依靠外部的干预和控制,往往会给当事人带来心理上的不快甚至对抗。二是不少心理的行为问题具有内隐的特征,即与当事人的自我反应、思考、想象、幻想、计划等密不可分,干预者难以直接观察,无法准确把握,而只能通过当事人自己如实的报告、描述来间接地了解与判断。这些都需要个体的自我参与和管理并充分发挥自我的主体作用。因此,行为改善、自我(特别是内隐自我)参与也应是自我管理研究的关切对象。

从德性发展看,个体道德的生成与演进离不开人的理性精神的自我管理(自律)。一定的道德规范能否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并被人们的实践所遵从,在很大程度上既取决于道德活动主体对道德原则的理性认同,也取决于道德活动主体精神上严格的自我管理。而为了满足自我与他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自我管理也具有道德属性。正由于道德与自我管理之间有这样的互属性和互融性,因此,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立意和实践价值。

从教育实践看,新课改要求“完善学习方式”、“培养积极的情感”。自我管理应是有价值的重要选项,研究其心理环节、基本条件、支持环境等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改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自我管理具有现代性、主体性、系统性和道德性等特征,是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等的更为高级的形式,是内隐自我和外显自我对内部认知与外显行为所进行的综合调节,比自我调节有着更为积极和建设性的意义。

自我管理是人类理性之花,是文明发展之源,深入探讨个体、群体、社会的自我管理机制,特别是伦理道德方面的自我管理,既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永恒的历史问题。

[1]Rothbart,M K,Derryberry,D,&Posner,MI.A psychob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mperament[A].In J.E.Bates&T.D.Wachs(Eds.),Temperament:Individualdifferencesin biology and behavior[C].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4.

[2]Lewis,R.Classroom discipline and student responsibility:The students’view[J].Teacher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1,17:307-319.

[3]Nelson,S T O.Consciousness and metacogni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6,51:102–116.

[4]Kopp,C.Antecedents of self-regulation:A developmentalperspective [J].DevelopmentalPsychology,1982,18:199-214.

[5]Zimmerman,B J.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An overview[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0,21:3-18.

[6]Zimmerman,B J.Dimensions of Academic Self-regulation: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ducation[A].In D.H.Schunk&B.J.Zimmerman (Eds.)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Issues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C].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1994.

[7]Eisenberg,N,Fabes,R A,Shepard,S A.,Murphy,B C,Guthrie,I K,Jones,S,et al.Contemporaneous and longitudinal prediction of children’s social functioning from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ity [J].Child Development,1997,68:642–664.

[8]Kanfer F H,Goldstein.A P.Help people change:a textbook of methods[M].(4th Ed)Pergamon Press Inc,1991.

[9]Castaneda M,Kolenko T A,Aldag R J.Self-management perceptions and practices:A structural equations analysis [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9,20(1):101-120.

[10]董 奇,周 勇,陈红兵.自我监控与智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11]于国庆.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

[12]王益民.自我管理心理品质的结构及测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1.

[13]张天昕.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5.

[14]陈会昌,李 苗,王 莉.延迟满足情境中2岁儿童对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延迟策略的使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1-5.

[15]Kremen A M,Block J.The roots of ego-control in young adulthood:links with parenting in early childhood[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4):1062-1075.

[16]Yesman Post,Wanda Boyer,Laura Brett.A Historical Examination of Self-Regulation:Helping Children Now and in theFuture [J].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2006,34(1):5-14.

[17]Hall,S G.Notes on the study of infants[J].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891,(1):127-138.

[18]Miller,J,&Dollard,N.Social learning and imitation[M].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41.

[19]Thorne,F C.Directive psychotherapy:IX.Personality integration and self-regulation [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46,(2):371-383.

[20]Piaget,J.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M].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1952.

[21]Heider,F.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M].New York:Wiley,1958.

[22]VygotskyL.S.Thoughtand language[M].In:E.Hanfmann&G.Vakar(Eds.&Trans.)Cambridge,MA:The MIT Press;John Wiley ,1962.

[23]Bishop M,Frain M P,Tschopp M K.Self-Management,Perceived Control,and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in Multiple Sclerosis:An Exploratory Study[J].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2008,52(1):45-56.

[24]Self management:A little help from yourself[J].The Health Service Journal,2010,120(6):199-205.

A Review of Study on Self-management

TANG Fang-gui, CEN Guo-zhen

Using content and archival analysis as a mixed method research design,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broad issue of self-management from two aspects.The first one is a developmental analysis which addresses connotation,psychological structure,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psychological mechanism,and research methods of self-management.The second is a historical analysis which organizes the particular perspectives and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self-management into four time periods.The end of the article is a vista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lf-management.

self-management;self-regulation;modernity

唐芳贵,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后(江苏 南京 210097)岑国桢,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234)

(责任编校:文 泉)

上海市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建设项目(S30401)

猜你喜欢
个体心理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心理感受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