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背后的“关系学”

2012-04-13 17:47黄晓蕾
华东科技 2012年4期
关键词:王坚雷锋产学研

本刊记者/黄晓蕾

“雷锋”背后的“关系学”

本刊记者/黄晓蕾

汉语中的“关系”一词,其主要解释之一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即有“相互”才能发生“关系”;“纯粹关系学”的创立人、德国社会学家冯维塞也认为,社会关系既包括“联合关系”,也包括“分裂关系”。

从古至今,人们多通过寻求“联合关系”而带来各种积极效应:小到家庭利益共同体、各种商贸的合作,大到政治的联盟。回到当前我们的科技工作这个话题,亦是同理——不论是产学研合作、创业导师、还是各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无一脱得了“联合关系”。

建立“联合关系”无疑是当前部分科技工作开展的正解;但多少带有些“强买强卖”性质的“拉郎配”却一时成为建立这种关系的流行方法。很多调查也显示,为了完成指标,各地积极促成产业联盟的形成;事实上,很多联盟关系在形成后不久自行解体;产学研合作的持久性成为当前科技工作深入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很多预期长久的产学研合作却随着一个项目的结束而告终?创业导师,又有多少是真正融入了企业,和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师生关系”?

——为什么“拉郎配”收不到好效果?

在《中国式管理:人际关系学》一书中,阐述了在“联合关系”中的六大原则,其中有三:“合则共利,互相依存”、“各自成长,彼此影响”、“分工合作,同心协力”——由此可见,普遍而言,“联合关系”的发生、发展,必定建立在“各得其所”的基础之上。

“拉郎配”在并没有充分认清双方或者多方的属性和需求的前提下,强行把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他们虽然建立了表面关系,但事实上无法通过交换来各取所需,因此这样的联系难以为继;但“拉郎配”又不能被全盘否定,因为产业、科技和企业的发展在需要政府之手引导的时候,“拉郎配”是十分必要的,没有政府平台的搭建,没有政府的牵线搭桥,这些“联合关系”不太可能自动形成。问题其实在于,科技工作的开展应该更贴近多方的属性和需求。

而另一个需要被讨论的问题是,这种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不是仅仅只需要依托物质利益上的“各得其所”呢?其实三大原则已经说明了问题:“互相依存、各自成长、同心协力”。

寻找这种“互相依存、各自成长、同心协力”的非物质联系,也正是我们策划“寻找科技雷锋”的初衷。

在对创业导师的采访中,我们有一个很深刻的感悟,无论是观念引导型,还是技能辅导型的导师,凡是能在百忙之中依然乐此不疲地从事“导师”这一工作的,除了有社会责任这一神圣的使命感支撑之外,都是因为这项工作给其带来了额外的收获。他们口中的“收获”,不是实打实的经济利益——在王坚教授与长园维安这样长达五年的“师生关系”中,王坚教授通过对长园维安的技术指导和支持,完成学院对学科建设、服务社会的要求;也从看着企业的成长中,获得自身的成就感;长园维安则通过与王坚教授的合作,在技术和运营层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企业整体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也许这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非物质”联系吧。如果把政府的牵线搭桥比作“拉郎配”,那么这种“非物质”联系,我们暂且不恰当地比喻它为“感情”。

这种“物质+感情”的“联合关系”,其实简单地看来,就像创业导师、上海棋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老总马宏所说的,“你可以提供我想要的,我也可以给你我所拥有的,我们可以在一起共同实现各自的梦想。”这样,一段关系就开始了。

猜你喜欢
王坚雷锋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阿里出了个院士叫王坚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忽悠马云10亿元的人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王坚:艺术家的商业逆袭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写给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