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应对警察职业倦怠的社会支持系统

2012-04-13 19:48成晓霞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成晓霞

构建应对警察职业倦怠的社会支持系统

成晓霞

(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哈尔滨150025)

由于警察工作的特殊性,警察职业倦怠已经成为警察的严重问题,影响警务职能的发挥。社会支持作为应对职业倦怠的外部资源,警察能够获得的并不乐观。因此,建议从完善的政策性支持、长效的心理服务、警察组织内部和谐的心理氛围三个层次构建警察的社会支持系统,满足警察多元的心理需求。

职业倦怠;社会支持;心理服务

处在社会转型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社会治安状况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维护社会稳定的人民警察承担着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稳定的重任,需要发挥更高的工作效能。但是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之下,警察工作性质带来的工作负荷大、超时工作等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疾病缠身、情绪压抑日益凸显,职业倦怠已经成为阻碍警队发展的顽疾。

职业倦怠(Burnout),也称“工作倦怠”,也有翻译为“工作耗竭”、“职业枯竭”等。自美国心理学家、基础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1974年首次提出以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逐步引起业界的普遍关注。警察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警察生理上各种疾病的叠加;情绪稳定性差,性急易怒,容忍度低,缺乏热情与活力;警察人格的解体,对成就感的要求下降。因此,职业倦怠不仅导致警察个体出现生理症状,人力资源的发挥遭到损失,更影响工作的进程,包括缺勤率上升,和同事之间关系不好,对群众缺乏同情心、耐心,工作效率降低等。积聚过多的负性情绪不但影响警察组织的运转效率,更可能会触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警察道德水平的下降、危害社会行为的增加等等,严重影响警察的形象,造成公共关系危机,影响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以及违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面对职业倦怠,警察个体可以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缓解各种压力。但是职业倦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仅仅依靠警察个体独自面对,无法有效根除问题。社会支持系统作为应对警察职业倦怠的外部资源亟须开发。

一、什么是社会支持

心理学界对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探索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中,发现相同的压力情景对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具有很大的不同。得到家人或朋友更多支持的人比很少获得类似支持者心理的承受力更强,身心也更健康。自此,研究者用社会学和医学评定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个体社会性发展所依托的社会关系系统,是个体采用应对策略和应对行为时重要的外部资源[1]。

社会支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

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主要指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

三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人与人之间的支持是相互的,支持别人的同时,也为别人提供帮助打下了基础[2]。

二、警察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

警察作为承载着社会给予众多期待的普通人,能够获得的社会支持却并不乐观。

首先,警察的职业形象是“孤胆英雄”、“铮铮铁骨”,在工作中,警察被要求处理问题要客观,不应牵扯个人的感情,严格执行命令与履行职责。但是据弗吉尼亚的两项警察研究发现,警员频繁地遭遇应激事件:每月3次成人伤害、每3个月一次流血事件、每两个月一个受伤害的儿童、每45天一个受到严重袭击的被害者、每2—3个月一个死人[3]。痛苦情感引发的应激反应是执法工作的一部分,警务人员永远不能回避,而执法工作的性质导致大多数警察竭力掩藏自己的真实情感,无法公开地谈论愤怒、恐惧与憎恨,也不愿对家人、朋友诉说身边发生的负性事件,以免他人担心,而将负性情感长期压抑。

其次,警队文化崇尚的是“男人形象”,坚毅勇敢、迅速果断是警察执行力的表现。因此,“要做一个值得信赖的警员,无论面对什么环境,你必须保持坚强,不能表现得过于恐惧、焦虑或烦忧。”“你维护我的铁汉形象,我便维护你的。”[3]这是警队不成文的规定,不单男性警员接受,许多女性警员也已经认同。这种“铁汉”规范导致许多警察不愿向同伴求助,也不会给他人支持,警队难以建立相互支持的氛围。

最后,面对诸如开枪、腐烂尸体、被投诉等个体应激事件,警察需要额外的心理辅导和坚强的支持,以便在情感的沼泽中找到自我。但是警察部门现有的支持系统很不健全,没有专门、专业的组织机构为警察提供服务,许多警察采取的应对方式只能是漠视、压抑、逃离自己的感受。在庞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为构建和谐社会,警务部门致力于案件侦破、社会服务,而对于警员可能产生的各种压力关注不够,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社会保障系统不够健全,警察在感受到问题时求助无门。

三、警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有局限的,没有一个人能独自解决所有的麻烦。能够持续发展的成功者,多半都是一直致力于广泛铺设“双赢”的社会网络。社会支持能够降低应激体验,增强应对能力,降低发展为精神和生理不适或疾病的可能性。有研究表明,拥有大量的社会联系,使女性平均多活2.8岁,男性多活2.3岁[1]。对于陷入困境的人而言,社会支持犹如雪中送炭,带给警察以温暖、安全以及重振生活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一个完备的支持系统包括亲人、朋友、同学、同事、邻里、老师、上下级、合作伙伴等等,当然,还应当包括由陌生人组成的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每一种系统都承担着不同功能:亲人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朋友较多承担着情感支持,同事及合作伙伴则与我们进行业务交流,部门、组织为我们提供社会归属与尊重。基于此,面对警察群体日益突出的职业倦怠问题,应着手建设由高到低的三级社会支持系统,满足警察多元的心理需求。

第一级,提出完善的政策性支持。

任何一项改革改到深处,必然是制度的改革。建设有利于警察的社会支持系统,首先需要建设完善的政策支持制度体系,需要政府、公安机关、工会、共青团等组织机构的大力扶持,积极保障警察心理健康的权利。

政策性支持是警察社会支持系统中最根本、最坚强的一项支持,它从宏观上确保该系统的构建、推广与实施。在半军事化的警队里,组织给予的支持,各级领导的关心、理解与爱护,能使警察产生归属性的安全感,极大地激发职业自豪感,增强抗挫折能力,消除或减轻挫折带来的神经紧张状态。

政策性的支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规章制度的保障,如休假、福利等制度的制定,组织的表彰等。

(2)周期性的支持,如节假日期间的送温暖等。

(3)个体的专项支持,如对参与打击劫持人质罪犯的警察提供专门的心理辅导。

从支持的内容来看,形式较为多样,如货币、实物、技能培训、环境改善、心理辅导等。

这种工作模式主要关注的是支持的结果,比较适用于应急式的帮助,可较有效地解决警察当前的困难。但由于这是一种单向的家长式支持,施助与受助双方的地位不平等,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深入调研,充分了解受助方的需求意愿,给予个性化的支持,避免出现形式主义。

第二级,提供长效的心理服务。

在实践中调查发现,当警察出现心理问题时,比较倾向于向家人、朋友、同事倾诉,极少有警察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可见警察在社会层面的社会支持系统非常薄弱,尤其缺乏具有专业背景的外部支持。因此,要大力加强警队的心理服务工作,各级公安部门要与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等相关专业部门建立深入、密切的联系,获得长期的专业指导。警察系统内部更要设置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机构,拥有专门、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部门警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服务,以协助警察调适心理,强化心理素质,培养抗压自控能力。

1.引导警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警务部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警察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如心理知识的定期讲座、为警察订阅心理期刊和购买心理书籍,让警察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

2.开展多种方式的减压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警察的业余生活,促进警员间的交流互动。丰富的精神生活可培养警察的良性情绪,使其充满向上的活力,对抵御挫折有积极的心理意义。

3.制定常设性的心理训练制度

警察从入职到工作5年、10年、20年,直至将近退休,不同时期面临的工作压力、生活问题各不相同,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各有特点。因此,按照警察不同阶段的需要制定训练制度,开设自我意识,情绪控制、应急反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放松训练、思维分析训练、社会工作训练、解救人质训练等心理训练课程,尤其要保证一定的心理训练时间。

4.为警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工作者应为警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并提供处理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心理咨询工作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咨询服务、个体心理疏导,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等。特别要做好因生活和工作等受到挫折而缺乏生活信心的失意警察群体的心理干预工作,帮助和教育他们重振生活信心。

第三级,在警察组织内部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

作为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警队开展的文化建设,同事之间和谐的心理氛围是对个体行为支持的动力系统。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具有强烈的社会归属感,周围其他人的关注、肯定具有明显的精神鼓励作用。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使警察对工作自豪,对组织信任,对环境愉悦,对生活充满希望,这是警队有效完成各项工作的基本保障,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的终极要求,更是应对职业倦怠的有力武器。

1.营造其乐融融的干群关系

干群关系在组织机构里是占主导地位的一对人际关系,领导与群众的关系是建设良好的工作环境的重要保障,这对关系处理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整个组织里占主导地位的心理氛围。干群关系的建设除了领导对下属的信任和尊重,更在于良好沟通体系的建设,正式沟通渠道的通畅与非正式沟通渠道的开辟可以实现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积极预防冲突的发生,也是形成团队凝聚力的基本保障。

2.创建团结协作的同事关系

同事就是共谋事业发展的伙伴,其亲密程度仅次于家人。警察间的交流合作是工作完成的基本保障,任何一个案子的侦破,一项工作的完成,都是不同部门、不同警种的同事共同努力的结果,“单枪匹马”的“孤单英雄”在警队里微乎其微。

以此理论来看,同事也要相互支持,相互理解。令人遗憾的是,同事之间关系紧张,或隐蔽化或公开化的却并不在少数。有时忍气吞声、无可奈何;有时针锋相对,剑拔弩张。这样生活怎能谈到身心健康,更别提同舟共济了。因此,要营造团结协作的组织氛围,开展各种群体活动,促进警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构建协同作战的警民关系

警民关系是当今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警民关系直接体现着国家政权与人民大众的关系,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受“警察只与违法犯罪分子打交道,与普通群众没有关系”这种传统观念及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公安民警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与群众之间产生了一种无形的、由诸多因素造成的距离,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安机关打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等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

警察应该正确处理好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应该说,警察与群众是一条战壕里的朋友,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正确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既能提高工作实效,促进社会安定,同时也能使自身心情舒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就要求警察在与群众交往中摆正心态,排除自我中心意识,多从群众角度考虑问题,与群众保持一种心理上的双向互换,建立一种平等、友好、互助的警民关系。

4.警察主动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事业完成的基本条件,社会支持的寻求同样如此。很多人拥有同样的社会关系网,但是所得到的支持却有很大差异,究其原因在于尽管社会支持系统是在现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产生的,但是有社会关系网并不一定就有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需要个体努力的经营与维护。否则,即使在“亲人”这种天生最为密切的血缘关系中,也有可能得不到支持,更有甚者,还有可能受到致命伤害。

警察主体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建设与维护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性,认识到人们之间的彼此支持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我们的困难需要社会支持分担,我们的快乐也需要社会支持的分享。同时,也必须意识到,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助人会使助人者也感到快乐,不能一味地索取而不回报,感情互慰、人格互尊、目标互促、困境互助、过失互谅是巩固社会支持系统的工作形式。

[1]李凌,蒋柯.健康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18-220.

[2]肖水源.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4).

[3][美]Wayne Anderson,David Swenson& Daniel Clay.警察的压力管理[M].付有志,庄东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61-264.

Constructing Social Support System of Police Vocational Burnout

CHENG Xiao-xia
(Heilongjiang Public Security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Harbin 150025,China)

Due to the uniqueness of public security work,vocational burnout has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of police,affecting the fulfillment of police's functions.As external resources of dealing with vocational burnout,social support can not be readily gained by police.Therefore,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social support system should be constructed by improving policy support,long-term psychological service and the harmonious psychological atmosphere among the police to satisfy their multiple needs.

vocational burnout;social support;psychological service

G631.1

A

1001-7836(2012)05-0085-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5.035

2011-10-11

成晓霞(1979-),女,黑龙江尚志人,公安理论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