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战略视角解读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远洋海军发展

2012-04-13 19:38:51
关键词:列日涅夫远洋苏联

张 威

从大战略视角解读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远洋海军发展

张 威

(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海军完成了由近海防御向远洋扩张的转变,成为苏联大战略诉求的重要实现工具。苏联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与美国争夺世界海域,实现大国追求。但远洋扩张超出了苏联的能力限制,它的背后则是苏联国力的衰落,社会发展的停滞和危机因素的暗中积聚,为今后苏联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大战略;苏联;勃列日涅夫;远洋海军;全球扩张

勃列日涅夫执政长达18年(1964-1982年),这个时间长度仅次于斯大林(30年)。对于冷战时期的苏联来说,勃列日涅夫显然更有资格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一个时代——一个基础并不牢靠,但外表无比辉煌的时代。在这位派头十足的苏共中央总书记领导下,苏联综合国力达到顶峰,并以空前之规模卷入国际事务,军事力量甚有超越美国之势。以俄国人的传统,强大的国力最优先支持的永远是军事力量。苏联海军在这一时期的迅猛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来看,该事件都绝非仅仅是个军事问题,其重大的战略影响和历史借鉴意义都已超越了“红色帝国”走向巅峰的表征。为此,本文拟从国家大战略视角对苏联由近海防御海军向远洋核海军转型的内在动因、特点进行探究,并对苏联海上扩张对其本身由盛及衰历史走向的潜在影响进行分析。以此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 冷战时期苏联大战略的内在禀质

大战略(Grand Strategy)是国际关系、国家安全和战略研究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①有关国际学界对大战略概念、特征的研究述评,可参见周启丕:《大战略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3-5页;李枏:《现当代西方大战略理论探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23-28页。亦是推动上述研究不断发展的一个新学术增长点。围绕这个课题,学界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美国著名学者巴里·伯森指出:“大战略是‘政治-军事’与‘手段-目的’的链条,是关于一国如何最大程度保持国家安全的理论:一国的大战略必须确认国家的外部威胁,并对此威胁采取相应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其他手段。”[1]保罗·肯尼迪的观点与伯森较为相近,在他看来,“最高形态的战略——优势被称为大战略——是这样的东西:它将国家的各种政策和各种军备如此地整合为一体,以致诉诸战争,要么成为不必要的,要么以最大程度的胜利可能来这么做。”[2]大战略是国家生存之道,强盛之策,在其军事战略体系建构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国学者李枏在考察当代西方大战略理论的思想源流和演进脉络之后指出,大战略具有五大特征,即整体性和综合性;长远性;“目的-手段”性;凝聚性;调节性。[3]

依据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对冷战时期苏联大战略的内在禀质进行探究。作为20世纪世界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苏联的大战略看似建立在“坚实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基础上”,[4]并“从一开始就受一种包罗万象和放之四海的意识形态的影响,那是一个不仅通过阶级斗争眼镜来观察政治、社会、经济和战争本身,而且预见到(并力求做到)超越现存权势关系的信念体系”。[5]146基于这种观念认知,曾任小布什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康多莉扎·赖斯言简意赅地指出:“现代苏联思想在将构成‘大战略’的各层次政策分门别类方面精确无误,在此是指政治目的和政治-军事目标的制定,连同贯彻它们的军事手段的形成。”[5]147-148

在整个苏联大战略体系中,确保国土安全和对外扩展权势是苏联追求的双重目标,这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体现得尤为突出。“赫鲁晓夫下台的直接受益者勃列日涅夫完全不愿有他那种危险的战略,即对外政策高度冒险,军事力量却羸弱单薄。”“勃列日涅夫认为,恰当的备战——避免战争的一个先决条件——当使苏联具备一系列军事力量,既有核的,也有常规的。转过来,这些武力能被用来使苏联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充分利用正在衰弱的资本主义,并且赋予苏联一种广泛的世界作用。”[5]157-158为此,勃列日涅夫在上台之初,乘美国深陷越战泥潭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军备,特别是战略核力量。其后又掀起缓和攻势,缓解与美国和西方世界的关系。接下来,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向第三世界发起迅猛的扩张攻势,频频得手。可以说,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的战略诉求是整个冷战时期苏联大战略体系发展的顶峰,确保国土安全和对外扩展权势的双重目标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具体而言,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大战略是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手段综合运用的复杂战略体系,其战略目的是同美国争夺世界的主导者地位。以欧洲为重点,从中东、非洲展开侧翼迂回,抢占全球战略要地和大洋通道,企图逐步陷美国于欲战不能的困境,逐步夺取对美国的战略优势和主动权。为实现这一终极战略目的,扩展红色帝国的海上力量,推进积极进取的海洋军事战略是不二选择。[6]46

二 苏联远洋海军扩张的战略目标分析

大战略目标作为大战略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一段时间内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为维护国家安全而要达到的全局性结果。”[7]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国力日趋强盛。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世界强国,必须成为“世界革命浪潮”的中流砥柱,拥有强大的战略核威慑力量和远洋核海军,履行自己的“国际责任”。在苏共二十五大政治报告中,勃列日涅夫强调指出:“目前在制定我们的对外政策的时候,也许地球上没有哪一个角落的情况是不以某种方式加以考虑的。”[8]随着苏联利益的急剧膨胀,提升国家的海上力量,保护苏联利益边界的重要性日显突出。就苏联远洋海军扩张所追求的战略目标上看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在远洋遏止“帝国主义入侵”。

从政治统帅军事的角度,勃列日涅夫时代大战略的设定是为服务于对帝国主义进行坚决政治-军事斗争的现实需要。1962年由前苏军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元帅主编的《军事战略》一书是苏联军事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该书在以“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为基本立论的基础上,认为“在现时代,要争取和平,首先就必须在发展生产力和不断加强物质技术基础的条件下,始终不渝地增强苏联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军事力量。解决这一极为重要的历史性任务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只要存在着帝国主义,就存在着战争的经济基础,而且代表垄断资本利益的反动势力今后还会进行军事冒险和侵略。因此,我们的战略必须估计到,虽然维护和平的力量已经形成并在不断扩大,但是帝国主义者挑起新的掠夺战争的危险性,侵犯社会主义国家首先是侵犯苏联的危险性仍然存在。”[9]

在这一点上,前苏联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元帅也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作为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远洋海军缔造者的戈氏认为,“海军作为国家的政治工具能在短时期内把自己的力量集中到所选定的海洋地区。以自身的存在威胁帝国主义敌人”。[10]而自身力量的存在则应当以“建立和发展装备有核武器的远洋舰队作为我国海军新目标”。“把这支舰队变成能够在世界所有海洋里有效对抗敌人的强大海军,保障苏联的国家利益,击退来自海洋方向的敌人袭击的实际力量,才能确保苏联政治目标实现和对海洋区域世界性事件进程施加影响”。[10]297

其次,解决彼得大帝的“遗留问题”。

1971年,在苏共二十四大政治报告中,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六点和平纲领,并将“缓和”摆在“巩固和加强苏联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首位”。但这种“缓和”并不意味着两种社会制度间斗争的终结,而是服务于“保证世界的历史性转变”。这种社会政治、经济的革命性变革将导致“最终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使“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完全和彻底地胜利”。[11]在“世界革命”旗帜的掩盖下,苏联凭借经济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的急剧膨胀,采取全球进攻战略,到处插手国际事务。此时的苏联远洋海军开始肩负“在海外协助传播共产主义学说及扩大苏联国家权势的双重使命”。[10]310

苏联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大国,濒临世界四大洋中除印度洋外的三大洋,拥有巨大的战略优势和战略资源。但苏联要发展海军,提升海上实力却有着诸多地理条件的天然局限。由于处于高纬度地区,大多数的海军基地长期处于复杂的冰冻状态,因此,舰艇机动和保持高度战斗准备都遇到极大困难。苏联重要的海军基地所临海域相对封闭,出海口不畅,舰队活动受到极大限制。此外,苏联四大舰队所处海域被陆地隔绝,互不相连,彼此孤立。在欧洲部分的三大舰队所在的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海域,分别被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欧洲所隔离,而远东的太平洋舰队与这三支舰队又被整个欧亚大陆所隔离。

以上诸种地理条件的局限是自彼得大帝以来依赖俄罗斯/苏联“帝国”争夺世界海洋霸权的“天生缺陷”。要想实现自身的战略诉求,自由出入全球海域发挥作用。红色海军必须在装备上有所突破,即改变过去大量建造近海轻型舰艇的传统,大力发展数量相对较少,但具备更强独立综合作战能力,在远洋对基地依赖较小的大型舰艇,在具体的舰队构成方面,突出重型核潜艇与大型巡洋舰的舰队核心角色。

三 苏联远洋海军扩张的战略手段分析

吹响“向海洋进军的号角”是体现苏联大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旨在强调苏联在与美国海上竞争中夺取优势。戈尔什科夫元帅所创立的“远洋核海军”不仅是作为与西方资本主义决战的重要力量,而且也是莫斯科向全世界推进自己意识形态和强力政策的有力工具;不仅是在苏联周边海域积极防御与发动进攻的主力,也是时刻准备游弋于世界各大洋和各热点海域的最直接军事存在。就勃列日涅夫时代远洋海军扩张的战略手段来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析。

第一,向全球海洋进军。

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海军实力大幅提升。到1979年,苏联海军战斗序列中的现役舰艇包括:弹道导弹核潜艇63艘,巡航导弹核潜艇40艘,攻击核潜艇44艘,常规潜艇200艘;反潜航空巡洋舰4艘,导弹巡洋舰35艘;导弹驱逐舰71艘,护卫舰162艘,小型战斗舰艇940艘。此外,海军航空兵拥有各型作战飞机1,310架。[12]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戈尔什科夫元帅曾自豪地宣称:“在这相对短暂的历史时期里,苏联的海军已经变成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因素,变成了一支能够抵抗来自海上各个方向的侵略和在世界海洋上完成重大战役和战略任务的力量。”[13]毫不夸张地讲,在推进世界革命和保卫苏联双重使命熏陶下崛起的海上力量是苏联进行全球扩张的重要工具。

与此同时,在“向海洋进军”的号角声感召下,苏联海军扭转近海防御状态,向世界水域挺进,逐步向地中海、加勒比海、印度洋和太平洋扩张渗透。①有关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海军向地中海、加勒比海、印度洋和太平洋扩张渗透的相关内容可参见Bruce W.Watson and Susan M.Watson edited.The Soviet Navy:Strengths and Liabilities,Boulder:Westview Press,1986年版,194-246页。在苏联看来,正是由于舰艇在使用时具有很大灵活性,很好的侦察能力,不受领空权、领土权的限制。因此,远洋舰队对于实现苏联的战略目标,保障不断扩展的苏联利益,以及在远离本土的海域充分展现国力和威望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用潜艇威慑美国。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是美苏实现有限缓和的时期,在这期间,美苏在1968年7月1日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且美苏就举行限制战略武器展开初次接触。但美苏间的核军备竞赛并未减缓,反而愈演愈烈。“美国在这一时期装备了‘北极星’、‘海神’潜射弹道导弹的六个核潜艇分舰队,并在继续大规模建造多用途核潜艇,增添新的航空母舰。”[14]140

相对于陆基和空中导弹系统,水下核导弹力量由于其高生存概率而拥有比陆基弹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更大的威慑效能。因此在苏联远洋海军的建设中,潜艇舰队的作用同样十分重要。

依据承担的作战任务不同,苏联主要装备了三种类型的潜艇:弹道导弹核潜艇,装备巡航导弹的攻击核潜艇和装备导弹-鱼雷武器的核动力、柴油动力潜艇。其中,大型弹道导弹核潜艇是重中之重。从第一艘携带16枚液体燃料导弹的667A型核潜艇建成服役(K-137“列宁主义者”号1967年12月30日下水),到1991年的24年间,苏联共建造了 77 艘战略核潜艇。[14]145由此,苏美之间海上战略力量取得了大致平衡。

第三,提出海军发展的新概念:“载机巡洋舰”和“饱和攻击”。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远洋海军的巨大成就除了庞大的水下舰队外,水面战舰发展也取得长足进步,相继研制出莫斯科级反潜载机巡洋舰(1123型)、基辅级航空巡洋舰(1143型)、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1132型)、尼古拉耶夫级导弹巡洋舰(1134型)等大型水面战舰。它们的建成表明,随着美国战略核潜艇的出现,苏联近海水域被封锁和美国一家独霸辽阔海洋的危险在大大增加,苏联必须建造载有卡-25型反潜直升机群的远程反潜防御舰来应对。而基辅级航空巡洋舰则是苏联在莫斯科级的基础上追求更大制海权的一次尝试,其主要用途由单一反潜向综合对空防御、对舰攻击和反潜的多功能作战平台转变,成为用来掩护水下核舰队,同敌对集团作战舰群作战和显示核威慑的水面舰队的核心。

在苏联海军向大型化、导弹化和核动力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配备P-700“花岗岩”超音速重型反舰导弹和S-300F区域防空导弹的基洛夫级(首舰“基洛夫”号于1980年12月交付海军)和尼古拉耶夫级导弹巡洋舰等型舰艇扮演着水面“突击手”的角色,是形成对美海军航母编队远程密集打击的主体。由于苏联航母发展刚刚起步,无法与浩浩荡荡的美国航母战斗群抗衡。所以苏联确定了大力发展远洋战舰,并大规模发展与大型海基平台相配套的重型反舰导弹,实施“饱和攻击”,对抗美国海军航空兵优势的思路。总而言之,以水下核舰队和大型水面战舰快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远洋海军建设是苏联针对出海口易被封锁,海上机动能力不强和远洋持续作战能力较弱等“先天不足”做出的回应,是使苏联得以“畅快的呼吸自由海洋的气息”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6]216

四 扩张的战略悖论

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的对外战略逐渐从积极防御转向全面进攻,公开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这是苏联国势日趋强盛,领导人心理日渐自信的表现。此时的苏联领导层坚持“帝国”政治思维方式,在“世界革命”旗帜的掩盖下,以图实现“红色帝国”的野心。占据我们这个星球表面三分之二的海洋“自然”成为苏联实现战略诉求,进行扩张的重点区域。

苏联之所以把全面夺取对美军事优势作为大战略规划的第一要务,有其深刻的理论根源。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和斯大林的“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大战略构建,尤其是军事战略的立论基础,而勃列日涅夫僵化地套用“帝国主义”、“总危机”教条,超越社会发展现实,盲目提出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则标志苏联海上扩张的政治准备完成。

在1977年苏共二十四大上,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完整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并将它写进了1977年修订的苏联宪法。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1977年已经建成了发达的、成熟的社会主义,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不可撼动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军事力量强大无比,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苏联必须成为“世界革命浪潮”的中流砥柱,履行自己的“国际责任”。

苏联海军向远洋化、大型化、导弹化、核动力化方向的发展正是由这种扩张倾向决定的,反映了苏联大战略的战略目的。但从大战略的固有原则来看,“战略能否获得成功,主要取决于对‘目的’和‘手段’(工具)是否能作精确的计算,能否把它们正确地结合起来加以使用。目的必须与现有的一切手段相适应”[15]漠视或者忽略战略目的与能力、手段之间的关联将导致大战略的失败和国家发展的崩塌。作为传统陆权强国的苏联,其远洋扩张的背后是争霸斗争所带来的国家实力的严重削弱,社会发展的全面停滞和危机因素的暗中积聚。从这个意义上讲,缺乏正确大战略指导的国家,不仅必将逐渐衰败,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发展并强大。[7]10-11远洋海军的发展使苏联具备了提升国家海上威力的物质基础,但强烈的扩张欲望与社会发展内在要求的结构性紧张则决定了它自身无法调和战略目标与国家经济发展的矛盾,注定要走向衰落。

[1]Barry R.Posen.The Sources of Military Doctrine:France,Britain,and Germany Between the World wars[M].Cornell: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4:13.

[2]保罗·肯尼迪.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M].时殷弘,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2.

[3]李枏.现当代西方大战略理论探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29-31.

[4]〔美〕厄尔· F.齐姆科.阶级战争的战略:苏联(1917年至1941年)[M]//〔美〕威廉森·默里,〔英〕麦格雷戈·诺克斯.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时殷弘,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528.

[5]〔美〕康多莉扎·赖斯.苏联大战略的演变[M]//〔美〕保罗·肯尼迪.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时殷弘,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6]Edward N.Luttwak .The Grand Strategy of the Soviet Union[M].London:Buter&Tanner Ltd,1983.

[7]周启丕.大战略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5.

[8]〔苏〕列·伊·勃列日涅夫.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结报告和当前党的对内对外政策任务[G]//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上海:三联书店,1977:14.

[9]〔苏〕瓦·达·索科洛夫斯基.军事战略[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401.

[10]〔苏〕谢·戈尔什科夫.国家的海上威力[M].上海:三联书店,1977:403.

[11]刘金质.冷战史(中)[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691.

[12]Norman Polmar .Soviet Naval Development[M].Wash .D.C.:Nautical and Ariatln Publisher of America,1984:107.

[13]Bruce W.Watson,Susan M.Watson.The Soviet Navy:Strengths and Liabilities[M].Boulder:Westview Press,1986:32.

[14]〔俄〕伊·马·卡皮塔涅茨.“冷战”和未来战争中的世界海洋争夺战[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15]〔英〕利德尔·哈特.战略论[M].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战士出版社,1991:440.

The Dream of Soviet Imperial Navy:An Interpreta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Soviet Navy in Leonid Brezhnev’s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nd Strategy

ZHANG Wei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Huanggang 438000,China)

In Leonid Brezhnev’s era,the Soviet naval power had completed its shift from the coastal defence to offshore expansion,thus becoming an important tool for the Soviet Union to achieve the demand of its grand strategy.Moreover,the Soviet Union had also positively and actively vied with the United States for maritime space worldwide so as to realize its pursuit of a world power.However,the ocean expansion has gone beyond the capacity limit of the Soviet Union,thereby having led to the decline of its national power,the stagnation of it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secret accumulation of crisis factors,and laid the basis for the later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grand strategy;the Soviet Union;Leonid Brezhnev;ocean navy;global expansion

K512.56

A

1674-5310(2012)-01-0082-05

2011-10-28

张威(1979-),男,湖北黄冈人,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亚太国际关系。

(责任编辑:胡素萍)

猜你喜欢
列日涅夫远洋苏联
沈阳远洋公馆
现代装饰(2021年3期)2021-07-22 07:10:02
远洋“军需官”901
国内新型远洋金枪鱼围网渔船首航
商周刊(2018年19期)2018-12-06 09:49:41
“两横一纵”远洋综合补给
兵器知识(2018年5期)2018-05-30 10:23:50
五卢布的幽默
苏共总书记爱“热吻”
百家讲坛(2014年8期)2015-04-08 20:26:11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9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华和解政策探析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勃列日涅夫时期政治体制倒退及其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