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军,雷浩兵
(四川省泸县畜牧局,四川 泸县 646100)
泸县生猪规模养殖场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环境意识差,疫病防控意识差,缺乏精细化管理。
1.1 环境意识差 一些规模猪场业主在猪场选址上自作主张,不经申报,直接把猪场建在河边、主要公路边、居民集中点上风向等,没有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学规划、环境评估,未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条件的要求进行科学选址。如此造成的直接危害是猪上栏后废水外流污染环境,与猪场周围的住户产生纠纷,甚至造成经济赔偿,生猪生产企业最终不能继续生产而搬迁,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1.1.1 区域分布不合理。生活区与生产区没有严格分开,生产区内圈舍之间的间距不够,有的甚至只有2米左右的间距,增大了猪场内动物疫病传播和交叉感染的机率。
1.1.2 栏舍设计不合理,现代规模养殖的一些必要设备设施不配套。一些猪场使用劣质石棉瓦,屋顶没有增加降温设施,夏季到来的时候圈舍内温度过高,给生猪生产和疫病控制带来极大的隐患,“高温高湿”是每年夏季“高热病”的重要诱因。一些猪场没有保温箱,一到冬天仅用塑料布遮住窗子挡寒,经常发生初生仔猪冻死现象。
1.1.3 卫生状况差。有的猪场管理者意识不到清洁卫生的重要性,没有严格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加上饲养员素质不高,虽然每天打扫猪舍,但是对一些卫生死角却总是视而不见。
1.2 疫病防控意识差
1.2.1 没有实行封闭式管理。一些猪场的大门随时为众人打开,可以随意进出猪场,没有严格执行封闭式管理措施,甚至有个别猪场随意到市场购买猪肉来供应场内食用,有的业主还一边养猪一边走村窜户从事猪只贩运。
1.2.2 不重视消毒。猪场大门口的进场消毒池,圈舍门口的消毒坑,多数情况是干的,即使有消毒药水,也是很久不更换,还有的场根本就没有建设消毒池,只注重圈舍内部的消毒,没有入场消毒设施。
1.2.3 不考虑免疫时抗体效价。一些猪场对免疫后的效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总认为免疫了就不会发病,忽视了对免疫后的猪只进行测抗,一些猪场舍不得采血,怕猪受到影响,实际上通过采血检测抗体才能更好地掌握防疫的实际效果,如检测到抗体水平低,及时采取补免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好猪群。
1.2.4 没有无害化专业处理设施设备。目前,对病死猪的处理有高温、化制、深埋等处理措施,对疾病控制而言,高温焚烧是最理想的处理措施,而泸县规模场的病死猪处理大多是进行深埋或丢入焚尸坑,未投入更多的资金购置焚烧炉等设备。
1.3 精细化管理意识差
1.3.1 对猪场的生产情况心中无数,家底不清。场内的生产情况没有记录或记录不全,母猪的产仔数、活产仔、成活率、每头仔猪的生产成本,每头育肥猪的生产成本不清楚,对饲料报酬、生产数据、资金效益等也不明了。
1.3.2 盲目节省,尤其是生猪行情不好时更为突出。一些养猪场为了节约成本,特别是在生猪市场行情低的情况下就减少饲料喂量,降低饲料配方单价成本,减少疫苗和消毒药物使用量,减少预防用药等来降低生产成本,如在饲料中添加酒糟和米饭等。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饲料营养满足不了猪的生长需要,猪群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引发很多疾病,其结果是“省了芝麻,丢了西瓜”。
1.3.3 没有切实落实“防重于治”的措施。一些养猪场业主没有严格执行“防重于治”的措施,总是在猪场发生疾病后才大量使用药物,结果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效果还不一定理想,这样的猪场业主在养猪业上往往是半途而废。成功规模猪场在动保产品上的投入分配应该是:疫苗占50%,消毒药和保健用药占35%~40%,治疗用药仅占10%~15%,只有做好了平时的预防保健,提高猪只的健康水平,才能有效减少猪病的发生。
1.3.4 饲料浪费大。主要表现在饲养人员责任心不强,添加饲料时粗心大意随意多加饲料,没有及时清扫回收剩余饲料,特别是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采取自由采食的较多,饲料槽设计不合理等因素造成饲料浪费较大,饲喂粉料的比饲喂颗粒料的浪费更大。
1.3.5 夏季饮水温度过高。目前的规模养殖场几乎都安装有自动饮水器系统,大多水管都安装在室外,当夏季到来时水管里的水温可以达到40℃左右,猪只不适宜喝如此高温度的水,因此可能造成猪只抵抗力下降,消化不良,便秘等,特别对哺乳母猪的危害更大。
2.1 加强学习培训,转变传统养猪观念 养猪业主和猪场管理者以及职工都要不断加强规模养猪技术知识的学习,转变传统养猪观念,根据自身的实际,纠正一些错误的做法,不断提高养猪技术水平。
2.2 合理规划布局,做好设备升级更新 已经建好的猪场要进行升级改造,增加必备的设备设施,新建场要注意加强生物安全措施,选址和布局要合理,选址要充分考虑到水、电力、自然灾害和社会联系等因素,场内各分区要合理,搞好环境绿化,走养殖和种植相结合的发展路子。
2.3 加强防疫措施,树立“防重于治”的防治理念 根据当地的疫病状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严格免疫到位,做好防疫档案资料的记录记载,定期开展血清抗体水平检测,更好地指导和调整免疫方案。同时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加强平时的消毒工作,消毒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控制和消灭疫病的综合措施,它与免疫工作相辅相承。消毒的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的继续蔓延。
2.4 加强饲养管理,争取养殖效益最大化
2.4.1 饲料是养猪的基础,给各阶段的猪只提供营养均衡的充足的日粮,是保证猪只健康生长的基础,一旦病原菌入侵机体,机体就要消耗营养与疾病抗衡,所以,在保证日粮的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平衡的条件下,还要保证能满足需要的消化能和蛋白质含量,才能增强猪只的抗病能力,同时要把好原料关,成品料要新鲜,防止霉变和潮解,加强节约意识,做到不浪费饲料。
2.4.2 严格执行封闭式管理措施,控制人员的进出。传染病传入猪场比较危险的途径是来访者,因此要严格控制来访者,原则上是越少越好,杜绝无关人员入场,更不允许经常接触猪只的来访者在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的情况下进入生产区。
2.4.3 病死猪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作为规模养猪场,养殖业主一定从思想上认识到随意丢弃病死猪是一种危险性很高的行为,可能给猪场带来严重隐患,导致传染病的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正确的做法是将病死猪进行如深埋等方式的无害化处理,有条件的猪场尽可能购买焚烧炉,对病死猪进行焚烧处理,自繁自养的规模猪场,对母猪产下的死胎和胎衣也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2.4.4 规范填写各种档案资料。生产记录、饲料和兽药购进使用记录、免疫记录、消毒记录、诊疗记录、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记录和疫病监测记录等能有效反映猪场的真实情况,对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疫病追溯等提供可靠依据,也是体现规模猪场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规模养猪场应重视和加强档案资料的填写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