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工业结构调整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2-04-13 18:18秦传滨
山东社会科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山东省工业企业

秦传滨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 00192)

山东省工业结构调整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秦传滨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 00192)

我国工业经历长期高速发展后,面临新的周期性调整压力,进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山东省工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结构偏重,消耗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产业产品结构层次仍偏低,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区域结构不均衡,产业同构,资源配置效率低;大型企业大而不强,中小型企业数量规模少,分工协作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不强。加快山东省工业结构调整和尽快形成现代工业体系,需要建设提高五大能力:前瞻谋划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宏观调控能力、基础保障能力。

山东省;工业结构;产业调整

2009年2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制定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以及物流业等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随后出台并落实的165项实施细则与配套政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措施,稳定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推动了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山东省工业结构调整也随之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基础

我国工业化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从纺织、粮食加工等轻工业起步;第二阶段,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化工、冶金、金属制品、电力等重化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但发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业;第三阶段,工业高加工度化的发展阶段。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后期,工业发展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机电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原材料的加工链条越来越长,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工业生产出现“迂回化”特点。加工度的提高,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并不成比例增长,工业发展对技术装备的依赖大大提高,深加工业、加工组装业成为工业内部最重要的产业。

我国工业经历长期高速发展后,面临新的周期性调整压力,进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同时,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为我国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第一,抓住当前战略性机遇,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一是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根据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要求,调整轻重工业结构,推动协调发展;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结合,推动劳动力密集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二是改善产业组织结构。按照市场竞争、规模经济、专业分工、产业配套的原则,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三是提升技术和产品结构。开发生产各具优势和特色的产品,引导消费、扩大消费。四是优化工业区域布局。坚持工业区域功能化、差异化发展,形成与地区资源、能源及环境容量相适应、主导产业特色优势突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立产业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引导沿海地区与内地产业有序转移。

第二,抓住主要环节,切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推动工业内涵式发展。尽快建立起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使持续的技术改造贯穿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全过程。二是推进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把住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准入门槛,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三是大力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四是以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式发展。

第三,以促进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为途径,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从企业、行业和区域三个层面,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融合。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制定实施鼓励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催生新型产业。推进国产软硬件的研发应用,推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发展。

第四,以加强自主创新为动力,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契机,整合科技资源,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引导创新要素和资源向企业聚集。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振兴和自主品牌战略,推进产品和市场创新,有效拉动消费,提升消费结构。实施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引导企业实施财务资金、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第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协调解决结构调整和工业转型升级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业园区等财税、金融、环保、土地、进出口措施,完善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社保、人才、就业等相关政策,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

二、山东省工业结构调整策略分析

改革开放尤其是“十五”以来,山东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及时抓住不同阶段工业经济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实施“工业兴省”发展战略。2003年,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列全国第二位,2005年超过广东省,至2009年已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5%,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省。但是,山东省工业总体上仍大而不强,其中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表现:结构偏重,消耗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产业产品结构层次仍偏低,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区域结构不均衡,产业同构,资源配置效率低;大型企业大而不强,中小型企业数量规模少,分工协作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不强。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一,观念制约。主要是工业发展观与工业结构调整优化趋势不相适应。一是地方政府对工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重近期轻远期、重局部轻全局、重发展轻民生、重引进外资数量轻引进质量、重设备更新轻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现象仍较为突出,尚未形成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关注民生、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氛围,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重复建设、污染严重等问题。二是“官本位”观念较重。由于种种原因,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不愿到企业和生产一线,造成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大量闲置而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影响企业发展。

第二,体制制约。管理体制条块分割,衔接不力,难以形成整体效应。一是政府与行业和企业缺乏有机联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主体的政府与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之间,缺乏衔接有效的桥梁和纽带,而社会中介发育不足,容易造成政令不通和信息不对称,造成政府直接干预行业和企业发展,行业和企业也不得已要倚重政府,改变了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二是财政“分灶”体制限制。受此影响,各级地方政府,不得不在增加地方财税与保护环境和关注民生之间权衡利弊,做出选择,往往是社会利益让位于经济利益,造成许多项目选择和外资引进等不顾及环境承载能力,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且难以纠正。三是资源同质化区域缺乏有机联系。现有的行政区划阻隔了具有相同资源的不同行政区域的经济联系,影响产业集聚与集约发展,不利于竞争、分工协作和产业高度化。

第三,机制制约。激发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企业及管理者推陈出新的机制缺失或不完善。一是上下级政府、部门,以及主管部门与所属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监督手段。受传统体制影响,现有行政绩效、经营业绩的管理与考核方式,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发展和工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二是缺乏市场信息共享机制。由于市场机制尚不成熟,各类市场多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市场服务功能不完善,有限的市场资源难以整合,尚未形成系统、开放、统一的市场信息交流平台,行业和企业获取各类资源信息尤其是人才、劳动力、投资资源与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影响工业结构定位和调整进程。三是创新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多数行业和企业尚缺乏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对创新人才的激励主要以发放安家费和补助为主,对以期权、股权等形式体现人才创新价值的激励办法探索不够。

第四,环境制约。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山东省现行的推动结构调整政策和鼓励创新创业的环境还不够优越,聚集和吸引大项目和领军人才落户的环境优势不够明显。一是各类引导政策的竞争力不强。山东省最近几年引导工业结构调整和引进人才力度不小,但是与国内发达省市的政策力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江苏省每年设立2亿元的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项目基金,是山东省的近3倍。山东省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财政专项支持资金只有1亿多元,分别只有江苏和上海的1/10和1/20。二是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水平不高。以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的“五个平台”建设推进缓慢;一些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的人才与结构调整需求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缺口更大;对外引智工作力度不大,外资研发中心少,目前江苏外资研发中心已有188家,是山东省的12.5倍。三是创新创业条件有待改善。“十五”以来山东省研发费用占GDP的比例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级财政用于产业化的资金严重不足,政府创新基金的杠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多元化的社会投资体系没有形成。大量中小型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创新创业缺少资金支持。政府部门虽然出台了很多创新创业优惠政策,但落实不够有力,服务还不到位。此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专利保护成本较高。

三、加快山东省工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为加快山东省工业结构调整和尽快形成现代工业体系,需要建设提高五大能力。

(一)前瞻谋划能力

前瞻谋划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工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前景。一是掌握工业结构的一般规律,并融会贯通。把握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三大产业的转换规律和发展重点,尤其是要前瞻性地把握好工业和服务业的相互发展关系,及时调整产业推进政策,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工业结构的上档升级。二是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机构。建议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行会组织,建立专家库、核心智囊和相对独立的咨询机构,规范工作制度,完善决策程序,科学决策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避免重大决策失误。

(二)市场开拓能力

1.提高捕捉市场商机的综合能力。积极帮助企业了解市场、驾驭市场。商务、工商、行会、海关、驻外办事机构等职能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企业熟悉了解不同的市场及规则,以及市场需求特点,掌握需求信息来源渠道,学会正确分析整理各类信息的方法,提高企业驾驭市场的能力;积极为企业培训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帮助企业搞好发展规划,调整丰富产品结构,创建和维护品牌形象,引导消费。

2.按照工业结构调整要求开发市场。一是有保有压,按照产业发展要求开发市场。二是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统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选择地利用好外资,与国外大公司合资合作,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三是支持和鼓励有实力、有技术和知名品牌企业到国外建厂、承揽工程,输出技术和产品,扩大对外贸易。四是举办好各类展会。协调政府、行会和企业,共同开展省内外展销活动,并予以配套资金支持,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3.完善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围绕中央出台的各类促进消费的政策,结合自身实际,及时制定实施细则,使之更加符合省情、贴近企业、有利消费;鼓励和帮助企业构建市场营销网络,开展创新,多渠道开发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三)创新创业能力

1.构建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山东省工业结构定位,加快推进“五个平台”建设,形成功能定位明确、相互衔接、完整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2.实现重点突破。加强关键、共性、配套技术研发,明确优先支持和发展的产业技术政策。一是在前期研究与应用开发上实现突破。力争在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汽车、船舶、石化、纺织、食品加工等行业开发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二是在建设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上实现突破。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的优势领域,选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进行工业化集成和示范,加快产业化进程。三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实现突破。重点围绕数控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洁净煤技术、纺织装备、造纸设备、工程机械、建材机械、橡塑机械等8个方面进行系统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掌握核心技术,缩短技术赶超周期。

3.壮大创新人才队伍。一是健全促进人才合理配置的机制。改革和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消除阻碍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人才双向流动;以项目为载体,引进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引导推动人才向高效和急需领域流动,形成创新优势。二是建立鼓励人才创新的激励机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全面建立与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更好地利用期权激励机制,依法确保技术拥有者的相应权益;以效益为导向,对不同等级的创新人才进行合理评价,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激励机制,形成创新氛围。三是注重人才培养。积极为高校学生创造和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条件;支持企业高水平研发人员和高技能生产人员的再培训工作,政府应给予适当补助;调整相关高校专业设置,满足企业对工业设计、营销等专业学生的需要。

4.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投资基金。一是合理增加财政专项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等,并随着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和不同阶段创新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障资金投入的连续性。二是按照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工作目标,建立必要的资金整合动用机制,在关键时期形成创新合力。三是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投入。健全以政府投资为引导,金融机构、企业、社会等各方面投资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满足各阶层尤其是创业需要;建立健全中小型科技企业贷款担保机制,各类金融机构对重点项目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应优先给予信贷支持;政府应规范运作高技术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探索保值增值和退出的有效途径,引导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5.积极推进和加强产权交易与保护。加快全省现有产权交易机构整合,搭建高效交易平台;尽快启动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大力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化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能力。为提高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环境。

(四)宏观调控能力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坚决维护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应增强信贷、利税等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逐步还原战略、规划的调控和指导作用。

2.建立和完善各种沟通、协调和应急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沟通协调的体制机制建设,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商讨解决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所遇到的土地、财税等重大问题,推进产业高度化发展;建立应对贸易摩擦的体制机制,整合与集合多方力量,建立预警机制,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支持结构调整的顺利开展。

3.规范发展中介组织。政府管理应抓大放小,管全局、抓关键,逐步将日常管理、沟通、协调的相关事务交给中介组织,发挥他们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规范发展工业各行业中介组织,还原其市场独立地位,有效行使监督管理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4.深化大型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快国有重点企业、垄断行业的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创新,增强发展动力;推动国有资本尽快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向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集中;鼓励大型企业加强战略管理,搞好中长期规划和实施,强化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山东省大型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战略合作,承接高端制造和服务外包转移,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来山东省投资设厂和开办研发中心,促进山东省工业结构调整。

5.强化政策执行力。一是完善问责制。应加快构建与行政职权相对应的问责制,防止因职能交叉、权限模糊所造成的问责无效和不公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责任,解决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和政出多门的问题;完善政府行政诉讼责任和侵权赔偿责任,科学规范问责主体的责任;健全问责监督和落实机制。要明确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公民问责的具体制度、程序,增强问责手段和力度。二是加强考核和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考核监督体系,把对政策的执行力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引导各级领导从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中逐步脱身转向对市场的监督管理。

(五)基础保障能力

一是做好各类能源资源的供需预测分析。根据产业政策,有保有压合理配置能源资源,形成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先进产能加快发展的推进机制。二是积极推进政府、行业和企业间的网络建设。尽快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化交互网络,实现各类监督形式的无缝对接,同时发挥网络和媒体在公众舆论方面强大的影响力、约束力。三是积极推进电网改造。积极争取国家电网公司支持,加紧部署和积极推进特高压智能电网建设,满足节能减排、产业集聚集约发展需要。

F222.3

A

1003-4145[2012]04-0141-04

2012-12-17

秦传滨,男,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亦木)

猜你喜欢
山东省工业企业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企业
企业
企业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工业人
山东省即墨市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