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建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450002)
大学生德福一致伦理信仰的重塑
常 建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450002)
德福一致表明人们对幸福与道德呈正相关的关系的理解与认识。道德教育帮助成长中的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德福矛盾即道德与幸福不一致现象,树立正确的德福观,提升建构幸福生活的能力,既是德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要。
大学生;德福一致;伦理信仰;重塑
德福,即道德与幸福,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德福一致表明人们对幸福与道德呈正相关的关系的理解与认识。一方面,一个人能否谋得幸福,道德健康是极其重要的条件之一;另一方面,对德福一致的认同又是人们追求道德、践行道德的重要推动力。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及其变化,德福一致得以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德福相悖的现象:做生意恪守诚信却亏了本,反之制假贩假却赚得盆溢钵满;做好事将被车撞成重伤的老人送进医院,却被老人的家属无理缠上,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一个学生投机取巧、靠虚假证明获得了贫困助学金,而另一个家境贫寒的学生却要依靠多个兼职来维持大学学业;一个学习刻苦、追求真才实学的大学生成绩只在中上,另一个仅仅凭着临时突击、猜题或套题、甚至是作弊拿到了奖学金……生活中许多缺德或无德之人有“福”,有德之人无福或少福的现象使不少人在思想上陷入了迷惑与不解,更有甚者产生了道德诚信不可取、老实人吃亏、好人没好报的观念。德福一致的伦理信仰正在受到挑战。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身心正处于成长、成熟过程中。应当看到,现代社会改革深化的高风险、社会矛盾的尖锐、价值观念的多元、求职竞争的激烈使得大学生对人生的不确定和各种变数感到无能为力,对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的选择感到迷茫彷徨,身心压力明显增大。不少人为了眼前利益放弃了理想、信仰、准则、规则。道德教育如何帮助成长中的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看待现实生活中这些德福矛盾即道德与幸福不一致现象,树立正确的德福观,提升建构幸福生活的能力,在今天显得十分必要。
德福一致意味着道德与幸福相互制约,相辅相成。道德是幸福的源泉,获得幸福,就必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之人一定是幸福之人。
1.从文化传统的视角来看,德福一致具有必然性。
“德得相通”是中国传统的道德精神,老子《道德经》中“德者,得也”可以看做中国古代对“德”的本体论解释。“德”字在殷商卜辞中作“得”讲,多多少少有得到或占有奴隶、财富之义。一个人之所以要有“德”,就是为了“得”,为了更好地享受物质生活。道德有助于物质幸福。“德”“得”相通,意味着“德”是为了“得”,这一方面表明道德不排斥物质利益和物质幸福。另一方面也说明“得”是“德”的目的,但“德”是“得”的限制,“得”的获得要通过“德”的途径。这也就是说,道德并不排斥利己,但要合理利己,以道德的方法实现物质生活的幸福。道德既关涉物质的幸福,也关涉精神的幸福。道德作为精神幸福的源泉,因为德得相通;作为物质幸福的源泉,因为德福一致。〔1〕道德虽不是幸福的唯一原因和条件,但无疑道德的完善与幸福的实现呈正相关性。正如张载所论:“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道德作为文化的因子之一,其制约人的方式是良心与社会舆论。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起码的德性,没有德行,他就很难为社会所接纳,这样的人始终是孤独和不幸的。佛教语:“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善恶有报的信念维系着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底线,也是德福一致伦理观念的直接表述。
2.从幸福的理解与体验来看,德福一致具有等同性。
幸福作为一种心理的主观体验和感受,是个体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得到满足后而产生的一种快乐和愉悦状态。但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都可以称之为幸福,有的只能是短暂的快乐。快乐可能带来幸福,但幸福决不是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快乐。缺少物质的幸福是“病态”的幸福,缺少精神的幸福是非“人”的幸福,都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需要和目的得以实现所产生的持久、深刻的内心愉悦状态。道德有助于人的精神幸福。亚里士多德把幸福等同于善,认为最大的幸福就是最高的善,是一生中“那种最好、最完善德性的实现活动”。人的幸福在于德性,是德性的实现。德福之间相互制约,相辅相成。一方面,福即德。斯宾诺沙就指出,“幸福不是德性的报酬,而是德性的自身”〔2〕。另一方面,德即福,“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说明:道德上的无愧才有正当的幸福,只有正当的幸福才可能有心安理得的享受。从这个意义上看,道德是幸福的源泉,幸福是道德的结果。
3.从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的角度来看,德福一致具有重要性。
道德是人们幸福生活的源泉,追求幸福首先要遵守道德。当今社会,物质生活的富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却越来越多地谈论起“幸福指数”。究其原因,问题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上。不少人在满足于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失去了精神灵魂,在乎的只是物质幸福,放弃了精神幸福以及精神对物质幸福的引领。近一二百年来,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性开发,加之把自然科学的达尔文主义扩至人类社会,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心与身之间的分离、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至于残酷的战争。世界面临着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严重危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如果没有德福一致原则的总体存在,就会出现严重的道德失范、社会危机,必然也会影响、破坏社会必需的稳定与进步。从个体成长角度看,没有德福一致的原则,物欲的任意扩张只会使人不成其为人。站在人本的角度,道德、生活、幸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道德是幸福的源泉,幸福是道德的结果。道德教育是否能够关涉人的幸福,取决于对“道德”和“幸福”的理解。所以,对一个健康的社会或一个正常的个体而言,德福一致原则的存在是十分重要的。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德福矛盾现象,分析德福矛盾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德福一致伦理信仰的重塑。
1.制度建设还不是很完善。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合理性程度极大地影响到个人活动,影响到个人道德活动的性质。在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制度建设还不是很完善,同时在制度和法律法规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或漏洞,致使一些人钻空子,讨了便宜。罗素曾说“种种不幸的根源,部分在于社会制度,部分在于个人心理”〔3〕。无德却有“福”现象,极大地伤害了民众的心理,在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的同时,也在冲击着当代大学生对德福一致伦理信仰的坚守。
2.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还处在建立的过程中。由于目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旧有的价值观念体系和道德规范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处在建立的过程中。社会上许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不和谐的观念依然存在。加上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以及外来腐朽文化和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影响,导致价值目标的多元化:把人的幸福等同于拥有钱财的多寡,享乐主义、物质主义、高消费观念甚嚣尘上,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只求“福”不讲“德”的错误思潮或多或少地干扰着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确立。
3.公民素质有待继续提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日新月异,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日益快捷,公民整体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他们关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有强烈的参与欲望。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公民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缺乏对不良社会现象的监督和斗争精神。由此而引发的德福冲突问题也比比皆是,这些现象毫无疑问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4.媒体舆论的负面影响。借助于日趋发达的传播媒介,今天的大学生能轻易获得大量信息,掌握许多知识,拥有开阔的视野和敏捷的思维。时代为他们的成才、成功提供了宽松的环境;社会为他们准备了各种各样新的商品和消费方式;媒体在为他们树立了各种生活领域的成功典范的同时,也带给他们一夜暴富的新闻,无德有福的事例。德福矛盾的现象,虽然并不具备普遍性,但也时不时刺伤着年轻的大学生敏感的心理。
教育的目标,包括道德教育的目标,不能只为了发展人而发展人。一个人为什么需要掌握知识、拥有能力和具备高尚的品德,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拥有幸福的人生。否则,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涵养品格就成为了一个空洞的摆设。所以“幸福应当成为教育的目的,而好的教育增进个人与公共幸福”。重塑德福一致伦理信仰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建构幸福生活。
1.引导大学生建构理性的消费生活。人作为自然的个体,必然有物质的需要。饿着肚子谈幸福,只能是画饼充饥式的自我欺骗。幸福与物质需要的满足紧紧相连。但幸福不能只建立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尤其是当为了物质利益不择手段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坑蒙拐骗、人情冷漠,人们感受到的就不再是幸福,而是痛苦与危机。唯物主义承认幸福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成长中的大学生需要物质生活,更需要精神生活。道德是人精神需要的核心,它引领着人的物质需要,引导人实现幸福的最大化。德福一致强调道德与幸福的相互制约,道德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满足消费,而在于合理引导大学生物质需求和消费需求,激发大学生对精神生活的渴望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培养大学生建构幸福生活的能力,有助于他们成“人”。
2.引导大学生建构有尊严的公民生活。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有尊严的公民生活不仅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还要增强公民的权利主体意识,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和不良的社会现象作斗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因为公民意识和社会公正两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本身就表现了增强公民意识对于德福一致的意义。
3.引导大学生建构“大爱”的合作生活。徐景安先生起草的《21世纪伦理宣言》提出获得幸福的三种爱:即爱自己、爱他人和爱大家。爱自己,就是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身心要健康”,“活得要有意义”,“自我要升华”;爱他人,就是要“珍惜他人的生命”,“感恩一切有恩于自己的人”,就要“根据自己的角色承担责任”,“要有怜悯心与同情心”;爱大家,就是要“珍惜人类的生命,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遵守公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爱集体、爱国家、爱地球”。爱是道德的源泉,道德是人性爱的表达。爱与被爱都是幸福的直接的、具体的表现。人的生活需要爱、需要理解、需要合作,有道德的合作与无道德的纷争,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道德教育要引导人的幸福生活,就必须引导人走向合作,学会互爱。对年轻的大学生更是如此。
4.引导大学生建构道德文化生活。人与动物的区别,重要的条件就是人的生活是一种文化。文化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和发展状态。“德福一致”的原理说明,道德生活是一种自足的幸福生活。过一种幸福的生活,必然要求社会有一种道德文化。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建构道德文化生活,就是要正面宣传和引导积极的高尚的道德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传统,批判庸俗和低级的道德文化,遏制大众传媒对低俗文化的传播,助推积极向上的道德风气的形成。
5.引导大学生建构善于感知幸福、创造幸福的生活。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不是只回归现实生活,复制现实生活的要求,更要面向未来的可能生活,在创造未来生活中体现幸福。叔本华说,“人生的幸福与艰辛,并不取决于我们的际遇,而在于我们如何对付它,在于感受它的性质和程度”〔4〕。随着文化多样化的不断发展,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等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面对多种文化思潮的冲击,许多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大学生建构善于感知幸福、创造幸福的生活显得十分必要。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格内质。学识、能力、智慧、德性、性格等等既是人格的重要内容,也是幸福得以实现的重要元素。道德教育要使人善于感知幸福、具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健康的人格。
〔1〕冯建军.道德教育:引导幸福生活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1,(5).
〔2〕斯宾诺沙.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6.
〔3〕罗素.走向幸福——罗素精品集〔M〕.王雨,陈基发编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67.
〔4〕叔本华.处事智慧〔M〕.林康城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2.39.
Abstract:Union of happiness and morality reflects peoples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of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happiness and morality.How to help the growing college students in moral education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treat the contradictions in the real-life and establish a correct view,to enhance the ability to construct a happy life,which is both moral education requirements,but also the needs of the time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union of happiness and morality;ethical beliefs;reconstruction
(责任编辑 殷 尧)
Re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thical Beliefs Union of Happiness and Morality
CHANG Jian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Zhengzhou,Henan 450002)
G41
A
1672-2663(2012)03-0122-03
2012-05-15
本文为2012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大学生德福一致伦理信仰的重塑》(课题编号:SKI-2012-64)的阶段性成果。
常建(1984-),男,河南商丘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教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