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吉努斯的崇高美在《文化苦旅》中的体现

2012-04-13 17:22
关键词:苦旅余秋雨都江堰

刘 新 印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人文社科系,哈尔滨 150025)

1 引言

余秋雨出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他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作家和艺术理论家。现担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和上海写作学会会长。曾在内地和台湾出版多部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并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进行讲学。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余秋雨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等机构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他的著名散文集、回忆录还包括《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等。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部重要的文化散文集。其中有很多文章获得了优秀成果奖,它们所展示的山水风物是为了寻求文化灵魂,发现人生真谛并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道士塔》、《阳关雪》等文章,通过描绘古老的物像,让我们看到了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与苍凉。《白发苏州》、《江南小镇》把蜿蜒缠绵的小桥流水作为背景,让清新秀丽的江南文化和世间百态在我们眼前展现得淋漓尽致。《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把笔锋转向了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了中国文人墨客崎岖而又艰难的心路发展历程。还有著名的关于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以及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牌坊》、《庙宇》、《家住龙华》等等。余秋雨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为我们写下的这些优美文章,不仅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也为当代散文新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通过分析《文化苦旅》的结构、措辞的运用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来展示朗吉努斯所表达的崇高美在本文中的合理运用。

2 朗吉努斯的崇高美

朗吉努斯的崇高美包括五个源泉: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热情、构想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词、尊严和高雅的结构。他认为崇高来自于人的精神力量,崇高美五个源泉的共同基础是天赋的才能,恰到好处的真情就是对崇高美的最大帮助。

3 崇高美在《文化苦旅》中的运用

余秋雨在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中穿梭前行,就像旅途中的游览者一样,细细地领悟并品位着传统的优秀文化与人文精神。正如朗吉努斯所说的文章要有伟大而庄严的思想一样,他的散文,善于从有限的景物和事物中探索出深刻的历史沉积和文化精神。《都江堰》是文化游记,把长城作为参考物,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特殊感悟;接下来描绘了都江堰的壮丽图景;然后由都江堰联想到人,给我们展示了古代人李冰父子的精神风貌。这几个部分层层推进,条理清晰,静动结合,虚实相应,相得益彰。尤其是“遥远得看不出画影的李冰”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使得文章巧妙地由景物转到了人物,结构流转自如,让我们在大自然和文化艺术中感受到了崇高的意象,明白了崇高的本身就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张力。而文章中所运用的对比手法,作为散文常用的艺术手法,需要有一定的参照物,将“本体”和“喻体”进行对照,进而收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表现事物的内在逻辑的效果。对于《都江堰》这篇文章,作者不仅在整体上对长城和都江堰作了对比,同时也把李冰与秦始皇、李冰与现代官场的官员们作了对比,这些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和李冰的赞美之情,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召力。在游览了都江堰后,作者的情感态度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游览之初,作者并未体会到都江堰的重要价值;参观之后,作者高度赞美了都江堰的文化价值和游览价值并且为之陶醉。正如文章所说的“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但游览之后,他发现“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并“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这种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既把都江堰难以抗拒的无穷魅力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又使得文章波澜起伏,有更强的可读性。走进《莫高窟》,我们不得不变得严肃起来。壮观的石洞、庄严的石像和壁画,让我们看到了敦煌莫高窟千年的历史变迁。对于这些充满神秘感的洞窟,引起我们注意的并不只是它们华丽的外表,还有它那种人性化的、饱含深层韵味的历史文化意义。它有着宗教世界的美轮美奂,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一种象征。余秋雨以其简洁而又言辞优美的散文为我们描绘了历史古迹,抒写了一篇篇让我们炎黄子孙叹为观止的文化,而我们就像在广袤田野上纵情奔跑的孩子,在这片文化和历史的引导中翱翔。《江南小镇》中的楹联“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尽显了江南小镇的无穷魅力。小镇拥有着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山水,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古迹。纵观历朝历代,许多文人墨客隐居在江南小镇,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慰藉,进而再开始新的旅程。虽然我们不能亲眼看到这优美景象,但书中所描绘的小镇却能让我们感受到家的自由自在,感受着文化的无穷力量,感受到深厚文化底蕴下的一种撞击人心灵的崇高美。余秋雨总是能在前人的足迹中,去体会他们人文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情感。读过他写的书后,我们也能感受到这埋藏着千年文化的江南故土的亲切。犹如朗吉努斯在崇高美中所表达的,人既然参与到了大自然的环境中,并不仅仅是来参与和观赏宇宙的壮美,还要有所感悟。

余秋雨的散文语言优美并且极具个性特色。写作时,他尽量避免使用常用语,而是追求别出心裁的个性化语言。如“野山荒漠、颓壁残垣、濡养、卑处一隅、心魄俱夺、阴气森森、惹人注目、浚理、邈远、判然不同、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股股叠叠”等词语,充分表现了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匠心,并带给读者新鲜的感受。另外,“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被岁月的淤泥掩埋”、“以使命为学校”等语言的表述,生动形象,诙谐幽默,韵味十足。作者善于使用“四字词语”。除了上面列举的众多词语之外,如“渐觉滋润、愈显清朗、急于趋附、陡然一惊、急流浩荡、有所执持、无所专攻、金杖玉玺、铁戟钢锤”等四字词语在文章中不胜枚举。这些极富个性的文学语言,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韵味,增强了文中本身蕴含着的某种气势,更为重要的是,它使读者的心中充满了一种雄浑而不失绮丽、磅礴而不失细腻、沉重而不压抑的壮美,这种壮美在精神层面则体现为一种崇高美。那应该是一种文学的力量、文化的力量,进而我们可以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某种表达和体现。《莫高窟》中的语言活灵活现,辞藻优美而无雕琢的气息。余秋雨运用动态的线条和气势将静态的敦煌石洞舞动起来,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跨越千年时空的绚丽生命和动态美,也使得我们的内心随着壁画的转换而改变,更让我们看到了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古迹和文化,时而细腻,时而磅礴,生命的交响乐悄然无声地在我们耳边奏响了。在《五城记》中,余秋雨用准确而又极富想象力的语言描绘广州:“广州历来远离京城,面对大海,这一方位使它天然地与中国千年封建传统构成了逆反,千里驿马跑到这里已疲惫不堪,而远航南洋的海船正时时准备拔锚出发。”对于没有参访过祖国的名山大川的人来说,是很难写出如此优美而富于思想的佳句的。在《西湖梦》中,作者的一句: “由情至美,始终围绕着生命的主题”,点染了苏小小的心灵世界。作者没有描写太多的物化世界,而是让他自身散发出生命意识的火花。作者还在文章中多处使用了比喻的手法。 把“乡间母亲”比作都江堰,把“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比作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的都江堰水流,这些比喻手法的使用更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朗吉努斯崇高美中的高雅措辞和结构都在《文化苦旅》中一一体现出来,这一篇篇经过精心打造的美文,文辞优美、典雅,不会使读者感受到雕琢的痕迹;在淡淡的叙述中,却又蕴涵着浓浓的抒情意味,给文章增添了几许诗意和艺术魅力。

朗吉努斯认为那些雄厚、遒劲风格的作品会给人们带来崇高美,而具有崇高美的作品必须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文化苦旅》无疑是成功的一例。它有着感伤的历史氛围,在对历史描写和山水文化的临摹中,有着淡淡的感伤气息,给人妙不可言的美感和阅读效果,这种感伤和美感在读者那里升华为朗吉努斯的崇高美,留给人巨大的空间来回味思索。

4 结论

《文化苦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座历史悠久的古迹,我们跟随余秋雨走进中华民族的凝固在有形遗迹中的民族历史,用其独特的分析方式和洞察力来感受古老民族的文化精髓,感受其所蕴含的伟大思想,感受其形象而细腻的笔触,优美而端庄的藻饰,震撼心灵的文字,正如朗吉努斯所表达的崇高美一样,像一朵朵奇葩高高地绽放着,我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对这些美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但我们却能用心去细细体味。

参考文献:

[1]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2.

[2]李思孝.西方古典美学史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3]宋雄华.朗吉努斯《论崇高》的美学内涵及历史意义[J].三峡大学学报,2006,(3).

猜你喜欢
苦旅余秋雨都江堰
拜水都江堰
余秋雨投其所好
百年前,文化名人的回乡“苦旅”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余秋雨投其所好
李冰与都江堰
苦旅——读《文化苦旅》有感
千古奇观——都江堰
读书实践收获(3)
〈홀로 한가롭게 거닐다(獨自閑行)〉풍부한 인간성과 본성의 지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