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顺
(南京艺术学院 电影电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3)
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历教育发端于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中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努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经历了初创期、成型期,至今已进入成熟期,并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道路。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也逐渐升温。上世纪90年代,全国只有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5所学校设有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世纪初,全国各地从综合性大学到专科院校,从部属高学到省属高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纷纷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近400所高校设有播音与主持专业或相关专业,专业招生人数从几十人到数百名甚至上千人不等,且呈逐年上升态势。
纵观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各高校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培养模式以及师资队伍的配备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直接导致了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质量上的良莠不齐。研究剖析这种差异性旨在正视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现状,厘清专业教学和培养的思路,从而更好地提升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理论层次,服从并服务于广播电视及新媒体实践的需求。
高校课程设置具有广泛的依据,概括起来包括社会需求、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学科知识、人格取向、个性发展等,而相互渗透、纵横交错、多层次、综合性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定位也要求高校在播音与主持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就目前各高校现状而言,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科分类主要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一是新闻传播类,以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为代表;二是戏剧表演类,以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艺术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为代表;三是其他类,以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综合类院校为代表。
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该校的播音与主持专业在学科定位上偏重于新闻传播方向,与此相对应的,其课程设置也紧扣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以及新媒体的相关特性。据了解,除公共基础课外,该校播音主持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语言学概论、普通话语音、新闻理论、新闻采编、播音导论、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体育评论、解说艺术、广告播音艺术、影视配音艺术、文艺作品演播、演讲与论辩、公共关系、形体、形象设计与造型、美学、心理学、电视节目制作、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为了适应国际化传播的需要,该校播音主持专业还设有:英语听力与口语、双语节目鉴赏、英语采访与写作、汉英双语播音与主持、高级英语等课程,培养汉英双语播音主持人才。近年来,为适应广播电视体育文化与传播的需要,该专业还开设了体育播音与主持、体育评论与解说等方面的课程,以适应广播电视发展的新需求。
而以上海戏剧学院为主要代表的艺术院校,由于侧重于艺术化的表现和展示,因此在播音与主持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更多地偏向于综艺、娱乐化的主持技能培养和培训,其课程主要有主持理论基础、主持人节目精读、演播言语组织、演播空间应用技巧、主持节目创作、主持艺术研究、主持人语音基础、主持人表达与表现、主持人语体艺术、艺术嗓音技巧、形体技巧、节目公共关系实务、策划与文案写作、美学、世界文化通论、英语口语、艺术概论、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节目编辑与制作等。
不难看出,由于学科体系、学科定位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两类院校在播音主持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也各不相同。相比较而言,中国传媒大学等院校在新闻传播方向上的课程比重偏大,而上海戏剧学院等艺术院校在主持艺术等方向上的课程更占优势。不过,无论哪种侧重点,高校播音主持的课程设置仍需符合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的原则,课程系统化应与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个性相结合,寻求与广播电视及新媒体发展相匹配的理论和实践课程。
播音与主持是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在新闻播报、节目主持以及各种有声语言的创作中,能娴熟地运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目前,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基本采用的都是宏观意义上的整体式教学模式,“理论大课”与“专业小课”相结合的搭配方式,应该说,这种教学手段是延续了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接受。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广播电视及新媒体事业的不断发展,过去该专业中某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也逐渐地显现出其过于传统、缺乏创新的弊端。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学院的教学为例,该校在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中,一方面仍然沿袭传统的“大课”与“小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紧紧结合媒体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以“通道班”的形式开设了体育评论解说通道班、影视配音通道班、双语播音通道班、综艺娱乐主持通道班等,聘请有教学及实践经验的老师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并与媒体加强合作,选派优秀的播音主持专业的在校生直接去媒体实习。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与央视新闻中心新闻播音部达成合作协议,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在此期间,中央电视台由播音员成立实践导师组,播音学院组织教师成立教学导师组,双方形成“双导师”制,对学生的新闻播音业务进行辅导。2012年4月17日凌晨3点起,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陆续出现了7张新面孔,他们集中出现在《新闻直播间》凌晨3~5点时段里,担任节目的实习播音员,而在此期间中,要经历较为严格的选拔过程:第1步,经学校老师推荐、央视评定后,筛选出30人。第2步,接受培训,学习央视播音主持的方式、技巧。第3步,再次考评和筛选,最终从中选出实习播音员。第4步,进入央视实习,熟悉播音工作,学习直播流程。第5步,再通过两次严格的录像考试,合格后正式出镜。严格的培训、实习和考核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拓宽了就业渠道。
而西南大学则尝试在校内给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创造大量的实习和实践机会。该校于2006年设立了《传媒视点》学生电视栏目,并拥有节目和运营两个中心,“下设电视和广播两个节目组,以及摄像组、制片组、技术部、文学部、演艺部、项目部等8个部门,超过百名成员的庞大制作团体,媒体平台跨越电视、广播、网络等等,制作的节目内容涉及新闻、娱乐、广告生活和电视短剧”, 这种校内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实习平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他们今后踏入工作岗位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播音主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首先是造就一批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专业艺术评价体系,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播音、主持或者是影视表演方面实践活动的媒介人和有声语言创造者,从而适应播音主持行业不同领域的需要。众所周知,播音主持专业是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随着广播电视及新媒体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该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需要按照实践的类别有针对性地培养。
从目前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而言,大体上有这么几类就业趋势:一是全国各类广播电视媒体机构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二是新兴媒体,比如网络、车载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也为播音主持的学生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三是广告配音、影视配音、视频配音、司仪主持等与有声语言创作艺术相关的行业也拓宽了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就业视野和渠道。
以新闻传播类的高校为例,这类院系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将着力点放在了新闻主持、新闻主播人才的培养上,比如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直接被选送到中央、省市媒体机构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担任播音员、主持人。轰动一时的“七小福”现象再次展示了该校在新闻主播、新闻播报员人才培养上的传统优势,以及在学生从业目标培养上的明确性、统一性及一贯性。
而艺术院校——如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在培养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过程中,能充分利用自身在艺术创作表演等方面的优势,重视学生在节目主持(特别是综艺娱乐节目主持)、影视表演、配音等方面技能的培养,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卿、上海东方卫视主持人吉雪萍、陈蓉等都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近年来,许多艺术学院还不断探索并开设新的专业,如上海戏剧学院开设了“强化进阶式”婚礼主持班,在广播电视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增加新的社会办学模式和内容,为学生就业拓宽新的就业门路。
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内容和项目,符合特定国情、特定传媒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高校及媒体只有在了解和把握相关教育的共通性和差异性之后,才能科学地设计和规划播音与主持专业在学科定位、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为这一专业的健康成长寻求规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