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南海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目前针对如何为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已成为全世界许多国家和高校共同研究的课程体制改革。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应该仔细分析研究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并将有益的部分和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有效的融入到我国高校课程体制改革中。
(1)科学知识及其结构。我们究竟要从知识的总和中作出什么样的选择是课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具有客观标准的科学知识成为了影响课程的第一要素。随着人们慢慢了解科学知识内部的各种关系,逐步发现科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发展也有较大影响,在分类上由外部机械排列到知识内部间的关联和发展。恩格斯建立的按物质固有秩序来区分科学分类的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一些国家用以确定课程体系的依据。如今,现代科学已经成为一个错综复杂、相互关联、多角度的综合体系,现在有人已经开始探索新的知识门类和内容,这种新的划分必将对建立现代课程体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2)个体结构及发展。每个个体都有共性的需求和个性的需求,共性需求一般是通过必修课来实现,而个性方面的需求由于个体间的各种各样的千差万别的区别则由选修课来实现。为了满足各种类型学生在爱好、兴趣等各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应把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作为次重点来加强发展,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间的关系能给课程的制定提供相应的指导。不同的课程实践就是在不同的课程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影响课程的各种外在因素都要通过课程理论的研究、消化来实现,另外,课程理论思想对课程历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于如何选择课程的类别、课程的内容这些具体的教学形式,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都能起到十分明显的指导。
(4)课程发展的内在规律。课程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它有自身相对独立的规律,在科学、社会等诸多外部因素的作用下,课程发展在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对已有的原始课程进行分析和改造。比如某门课程是对旧有课程的否定,而现代的实践理论和课程理论又是对该课程的否定,所以对旧有课程就成了否定之否定。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高校的理工科专业(如电子工程、计算机、电力电子)中,都或多或少的会用到微机,微机因其处理功能强、可靠性高、集成度高、易于使用等优点而得到非常广泛的运用,可以说与电子相关的产业无一不用到计算机。因此,在高校中开设微机原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其地位也是十分殊胜的。但是,就目前本校的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情况和效果而言,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改善。
(1)教学顺序不合理。在微机原理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固有的知识结构为主线,按目录编排的顺序,先讲微机的硬件系统、指令系统等基础知识,再讲与外围设备的接口和实际应用。这个教学顺序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差。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选用实用性好,应用广泛,易于掌握的教材,让实践性和实用性充分渗透到理论教学中。在选择内容时,一定要多参考其它的教材,扩充知识量,时时补充新鲜知识。
对于微机原理这门课程而言,应将重点放在实际应用中经常用到的原理和通用性较强的编程应用及接口上来,与今后应用不大的可以考虑不讲。同时还应将微机原理课程和接口课程进行相关的整合,以计算机的基本内部结构、输入与输出、指令系统、基本系统扩展、模/数和数/模等为主。
(2)实验条件差。实验是微机原理课程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所学的大部分理论知识都是在实践中进行消化的,所以学校必须在实验条件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但学校往往由于经费问题而不愿意为这门课程投入较多的资金来改善实验条件,从而导致实验室虚有其名,完全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对于这一现象,一个实际而有效的改革办法是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来代替原有的验证性实验教学。这样,学生在掌握微机原理课程理论的同时还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验项目,自行选择实验仪器,自己制定实验步骤,在一种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来进行各种实验以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
(3)教学方法运用不当。微机原理这门课程就其性质而言是实用性大过理论性的。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进行的实验往往都是验证性的,很少有设计性的实验去解决实际问题。其它的一些应用性的课程也存在此弊病。所以要改变教学形式,让学生多尝试,多动脑多动手,活学活用,才能使学生真正将知识掌握,以达到改革此课程教学和实践的目的。
(1)微机原理课程在理论方面的探索与改革。在教学活动的初始阶段,应先结合微机实物给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各种应用,使他们深刻感受到这是一门技术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从而让他们自发调动起自身的求知欲并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然后,我们可以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根据课程的内在关联将各个知识点划分到不同的实际应用实例中,确立以实践为重点的理念,进行启发式教学。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再自行解决问题这种模式逐步推广开来,以达到事半功倍高效率的效果。并且以后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完全参考末考成绩,而应将平时的实验动手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列入考核的范围,达到全面考核的目的。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课件来进行教学,课件的很多优点如利用文本、图像、声音等将抽象的概念和知识难点表现得通俗易懂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提高授课效率。比如,在讲解微机原理中访问定时器的时序时,可利用动画来进行硬件各部分的实际连接,在放动画的同时再配合讲解,就可以将控制信号何时有效表现得清清楚楚,学生在这种条件下学习就可以轻松的掌握各重点和难点。这样可以节省出大量的课堂时间,这些多余的时间可以留给学生在课堂上消化所学知识,或给他们讲点生产实践中十分实用的知识,如单总线技术、双总线技术、I2C总线等。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很有帮助,对日后的微机原理课程设计也进行了良好的铺垫。
(2)微机原理课程在实验方面的探索与改革。由于微机原理课程是门应用性强的课程,所以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重视实验教学的开展。学生只有不断通过硬件电路设计、软件程序编制、电路各模块调试等训练才能更好的掌握微机原理的理论知识,从而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讲解,然后学生在统一的设备前严格按照实验指导书上规定的内容进行实验,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和呆板,且实验技术和手段相对落后,效率低下。实验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设计也有此功效,所以可以考虑将课程设计和实验课程联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验课题或让学生自己找一些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设计、调试、开发等全过程。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在设计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不做正面的回答,而是积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自行找到答案。学生以这种过程得到的知识的力度远胜于教师所给予,努力得到的才会更加珍惜。通过课程设计的加强训练,学生理解了各种实验装置的原理,学会了如何利用所学进行微机原理应用系统开发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意识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实验教学中将以教师主讲为主的模式逐步演变成以学生为主,团队合作,教师指导的开放式研究模式,鼓励学生做个有心人,多多结合实际自己立项,独立完成易于申请的大学生项目。
从实用出发、从实践出发的目的,微机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此课程为高校工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涉及范围之广,在整个教育活动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了人们在确定课程范围、选择课程内容、累积知识经验以及顺应时代需求等方面时必须慎之又慎,充分考虑影响课程的诸多因素。在课程改革进程中,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1]汪克强.高职院校职业化教育问题研究[J].大众理论,2008,(6).
[2]张红.改革高师院校面向21世纪理科人才培养模式[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9,(4).
[3]刘成.微机原理与应用(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元红妍,张鑫.电子综合设计实验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5]黎琳,吴治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概念与新走向[J].江苏高教,2004,(1).
[6]马进华.高校课程改革的若干理论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