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职工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定位及构建思路

2012-04-13 15:35:04秦美玲
时代农机 2012年7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原则职工

秦美玲

(山西省金属材料总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0)

国有企业历来重视职工的社会福利问题,这不仅是企业在特定产权构建中所应遵循的职责,也是现代企业对自我社会责任的一种履行。与计划经济时期不同,国有企业在构建职工保障体系方面,已逐渐以社会统筹为主导,企业根据自身经济效益再给予适当补充。这就意味着,建立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已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与企业脱离。在此背景下,笔者之所以仍强调该体系的目标定位及构建思路,则是着眼于国企改革过程的诸多因组织变革所导致的不合理性现实。不难发现,上述问题的出现根源于社会转型中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所致。应从顶层设计领域给予合理化处理。本文则是基于企业视角,考察企业方面在辅助性措施上的建构,而对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存而不论。

1 企业职工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定位

马克思在批判拉萨尔所谓的“不折不扣的分配”时指出,国家生产剩余须经过6次扣除之后,余下部分才能被作为工资分配的基础。其中,在这6次扣除中就有保障劳动者福利的阐述。由此,作为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理应切实履行这一职责。然而,在经济转型特定的情景中,企业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在目标定位上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1)定位于社会制度的内在规定性。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在本质上就规定了全民享有国家经济剩余的权利。这一定位可以理解为是在国家层面所进行的目标设计,并受到宪法保护。从我国近年来针对国有企业职工的社保体系改革中可以知晓,包括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住房商品化改革,以及近年来所推动的企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并轨试点,都表明了国家为适应经济转型需要,而对国有企业职工在社会保障领域的一种制度安排。它无论在适应商品经济要求还是社保公平性上,都对企业职工福利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2)定位于企业制度的内在规定性。以民营企业不同,国有企业无论在产权设置还是宪法规定上,都体现为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对于企业职工而言,则在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上构成了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现实生产力。从而,作为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就应在满足经济效益增长目标的同时,按增长比例适时提高职工社保基金的缴纳数量。这实际就体现为,使职工享受企业在发展中所获得的成果。目前企业配套加纳的职工社保基金主要有: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大额医保,以及工伤保险等。不可否认,当前国有企业在这方面的职责履行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状。

(3)定位于组织变革的内在规定性。在增强国企集群发展优势的战略安排下,且在行政主导下,近年来在国企之间出现了并购浪潮。与商业并购不同,这里的并购存在着显著的国家意志和权威特征。因此,在急速转变的企业内环境下,必然导致因组织变革所带来的组织成员间的冲突。究其冲突发生的根源,仍在于企业职工对自身合法权益的关切,和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忧。这样一来,企业合理制定社会保障辅助措施,将有效抑制企业改革中所面临的不稳定因素。

以上三个目标,依次在国家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阐述了企业职工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定位。从与职工切身利益关联强度来看,本文将着重以企业层面的目标定位为出发点。

2 目标定位下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原则导向

上文已经指出,企业职工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工作,主要归属于国家保障部门执行。而国有企业则在企业层面目标定位下,适时增进职工的非工资性福利水平。具体而言,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原则导向,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与经济效益同步原则。与经济效益同步原则,归因于企业自付盈亏的内在要求。国企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在获得国家政策扶持的同时,仍须严格开展“成本—收益”比较。并且,以扩大再生产为主要特征的企业,其还需要将部分经济剩余作为发展基金而储备。因此,企业所建立的配套保障体系应与自身经济效益同步。当然,国家有关部门须监管配套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

(2)与职工岗位适应原则。国有企业大都承担着国家基础领域的建设任务,从而以生产制造类企业为主体。在中央所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大国目标指向下,企业在社保体系建设上也应与职工岗位相适应。在国企传统社保体系构建中,往往突出资力、意识形态等要件。而若根据这种标准,企业年轻的科技人员将很难获得满意的福利待遇。因国企仍是以大型工程制造为生产特征,从而对于广大产业工人的福利待遇也应跟上。不难看出,企业配套建设的社会保障体系仍以经济利益为主线,关于社会统筹部分则只能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3)与职工贡献匹配原则。之所以提出与职工贡献相匹配原则,实则针对企业普遍开展的绩效管理工作。绩效管理以量化指标为特点,能相对准确的量度职工的工作效果。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企业配套社保体系在建设上也应反映出职工的劳动贡献。这里也应注意:受到国企传统平均分配思想的影响,在建立差别化福利水平时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以上原则的遵循,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在新时期维护国企职工群体的稳定。

3 原则导向下的体系构建

具体而言,原则导向下的体系构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调研阶段。调研阶段的目的在于,判断企业配套保障体系构建的项目组成和程度。前面已经指出,应以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相联系。这里还强调,应尊重企业历史发展中所遗留的问题,为此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思想下,应集中精力围绕45岁以下职工的需求来展开建设工作。在维持基本保障项目的同时,还应结合企业生产特点,针对特定人群引入包括医疗保障在内的增值项目。具体人群可以涵盖科技骨干职工、工人技术能手等群体。为此,增殖项目的受益者也将在调研阶段选出。

(2)建设阶段。建设阶段只要侧重于制度设计。在减轻国有企业社会负担指导下,目前职工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都归于社会劳动保障部实施。为此,企业的建设阶段就是围绕调研阶段所获得的数据,建立享受增值保障项目的人员数据库,并根据企业实际设计出人员选择办法,并公布实施。与此同时,企业管理层根据上年度企业盈利状况,适度调整各配套经费的支出额度。在具体的实施中笔者发现,国有企业在确定职工配套经费额度时,习惯于根据个人资力、职称、身份等要素来进行额度计算。这里笔者指出,应在上述原则导向下调整额度制定计算标准。

(3)调整阶段。企业在建设增值保障项目和配套保障项目时,应引入效果反馈机制。引入这种机制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在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适时调整。不难理解,这种机制将有助于维系企业职工群体的稳定。具体的机制构建,需在企业人事部门、工会、厂办的共同参与下来完成。这里需要强调,在调整时应充分满足广大职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4 结语

国有企业职工社保问题的出现,根源于社会转型中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所致。从而,应从顶层设计领域给予合理化处理。文章考察了企业方面在配套性措施上的建构,而对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存而不论。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原则职工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工会博览(2022年34期)2023-01-13 12:14:16
职工书画
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12 08:53:44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职工“获得感”这样来
上海工运(2017年12期)2018-01-22 05:40:37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中国工人(2017年2期)2017-03-10 05:43:30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学习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40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