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秀 丽
(建昌县职业中专 政治组,辽宁 建昌 125300)
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大众化文化形式之一。这个中国电影最有生命力的中坚力量,是与新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在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培养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政治素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广义上说,凡是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爱国进步人士为建立新中国所进行的浴血奋战,和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的影视作品,都可视为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一般被称为“红色影视”。狭义上说,凡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先进事迹的作品都可视为“红色影视”[1]。
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红岩》、《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到现在我们熟知的《辛亥革命》、《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电影、电视剧佳作都是革命历史题材影片。
电影、电视作为大众传播的电子媒介,发展迅速,影响巨大。电影、电视集视、听、画面为一体,声画并茂、形声兼备,使它们在大众媒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并成为当今社会中最强有力的媒体。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的迅猛崛起,虽然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要超过电影、电视的影响,却还需要时日。
从图像角度分析,电影、电视给我们打开了一个“读图时代”的大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画面,鲜活动感的人物形象,触目惊心的故事现场,变幻多端的蒙太奇剪辑,将现实逼真再现,给我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我们对故事情节及故事内涵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声音角度分析,电影、电视的声音包括同期声、解说词和背景音乐。解说词以主观意识形态极力制造煽情的情势以影响受众,同期声和背景音乐也在极力渲染情绪氛围,制造影响观众情绪的话语和声音效果。尤其是背景音乐的作用最为重要,音乐意在烘托故事情节的气氛,同时也牵引着观众的情绪,或悲伤或欢快。
电影、电视的媒介特性决定了其对青少年学生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主要是“90后”,他们是伴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而诞生成长起来的一代,与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对电影、电视有着独特的依赖性,更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喜欢从网络、电视等获得对世界的认知。因此,将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纳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更符合青少年的实际需求和时代要求。“也许中国好几代人对近现代史的认知,都是由电影建构起来的”,影评家张思涛如是说。由此可以看出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是独具优势的。
“如果历史只是埋在故纸堆里,那它就缺失了一种生命活力。”如果青少年们一味按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从枯燥乏味的纸质媒介来学习革命历史,而没有任何创新,没有接触过革命历史的现实基础会削弱青少年们的学习热情,使青少年产生排斥感和叛逆心理。而以电影、电视为传播媒介的革命历史影片,却可以抓住青少年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在强烈的感情震撼中正确认识历史,明白爱国主义的真正内涵,提高自我的政治素养。
优秀的“红色影视”负载着国家意志和社会规范,体现着民族品格和时代精神[1]。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爱国主义者为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艰苦活跃在第一战线上的抗争史与奋斗史的再现,真实地反映和再现了历史。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逐步打破了旧的拘囿,进行了新的艺术再创作与升华,不再为了急于传达主流意识形态的东西而忽略对人性的刻画,开始将宏伟的历史叙事与生动的人性刻画巧妙地结合起来,既叙事又写人,人物与环境紧密交织。例如在为庆祝新中国60年华诞的重磅贺礼影片《建国大业》中,精彩的人物刻画,是让这部影片的票房一直居高不下的关键原因。哪怕看完这部影片很久,我们仍可记得毛泽东、朱德、任弼时、周恩来这四位改变国家命运人物讨论国家大事时表情的严肃,挑灯夜谈时讨论该不该省下那一点煤油,以及在国家即将解放时和普通老百姓一起欢呼雀跃、喝酒唱跳的欢乐。这样更有利于挖掘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增强影片的真实性,也更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共鸣。
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作为一种倡导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艺术表现形式,承载了叙述历史,再现历史,引导思想,继承社会优秀文化遗产,协调社会的功能。它不仅具有文学史上的意义,还承载着整整几代人真实的生命经验和生存体验,代表了人们对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怀念和感叹。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所蕴含的精神对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主要宣扬的是一种爱国主义思想,而爱国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它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情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2]。
今天,爱国主义仍然是这个时代最强有力的精神号角。江泽民同志曾说,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在今天,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当代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有利于引导青少年热爱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精神文明的整体素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战略性意义。
现今的青少年作为在“视听”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由于自身有意识地拒绝与外界交流,他们中有些人大多内心孤独,拒绝跟别人心与心地交流,有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对人性的刻画可帮助当代青少年找回受蒙蔽的人性,懂得人心向善的真正含义,从而有助于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
例如电影《十月围城》就给我们提供了人性表达的很好的启示。电影中的每一个人,从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到商人、乞丐、车夫、学生甚至赌徒等,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双重高压下,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为了中国的明天,浴血奋战、拼命保护孙中山。尤其是梁家辉饰演的“革命党”人陈少白,为了革命,为了保护孙中山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是家人、朋友的生命,体现了崇高的道德情怀。青少年们在这种高尚情操的影视欣赏与熏陶中,定会自觉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觉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中表达出来的中国人民在面对民族危亡之时或者个人生存遭到威胁之时的不畏艰难、沉着冷静、敢于面对等优良心理品质,有利于促进当代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当代青少年的抗压能力极弱,他们往往因为一点的学习、生活、就业或者恋爱的压力或挫折就选择逃避,甚至自杀。而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潮流大势中,若不能及时随时代调整自己的观念,积极地适应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而是一味地选择逃避、退缩,那么终将会被历史所淘汰。
优秀革命历史题材中的艺术人物往往性格鲜明、感召力极强。对于青少年而言,这不仅意味着愉悦身心、鉴赏艺术,而且能使他们更容易与电影中的人物形成互动,使电影成为他们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增强心理素质、完善自身性格的重要渠道。
据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是愿意接受影视教育的[3]。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承载并传达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思想品德信息,青少年在观看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政治素养及思想道德素质会得到提高。有利于培养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于时下青少年崇拜明星的状况,为了更好地发挥历史革命题材影片的教育作用,可以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即将娱乐与教育的功能结合起来,让当下走红明星参与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演出,增加影片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在青少年受到导向作用的同时,也满足心理的“娱乐”需求。
同时,可以充分发挥青少年由受众转化为传播者的潜能,鼓励青少年由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受众,自觉转化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青少年是有着高素质、高文化的知识群体。在传播先进文化思想的过程中,可以融入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使革命历史题材的教育意义更为深刻。
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向青少年们展现了血泪的战争史与发展史,展现了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展现了那一代人的苦难、激愤、热情与豪迈。对青少年真实地了解历史,学习革命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和提高个人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将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纳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有利于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礼泉,张红明.“红色影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J].思想教育研究,2007,(2).
[2]钱振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林小芸.“红色影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赖久虹.打造学校特色爱国教育谱新篇[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2).
[5]付强.灵魂的感染胜于硬性的灌输——有感于美国的渗透式爱国主义教育[J].才智,,2008,(8).
[6]韩宇.论红色体验式教学[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