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玉 香
(黑龙江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党校,黑龙江 图强 165301)
政治理论教育在党校人才培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中国人文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以人为本,以社会伦理和道德修养为主要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它所体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仁爱”思想是维系我们民族的精神纽带。借鉴、吸收中国思想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教育学员如何为官、怎样做事,培养高素质的领导者,是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思考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来自文化。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的思想指导、价值遵循和动力源泉。各种文化的价值观具有鲜明特性,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便长期传承保持,发挥社会作用,使国家民族保有自身特色,促使民众对自身所归属的民族、国家的体认与认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在这方面,文化价值观的挑战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形势严峻。我们正面临着西方文化的严重侵蚀,面临着丧失民族本性的危机和挑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国家对我们进行西化分化的趋势和图谋越来越严重。西方文化冲击着人们的灵魂,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越来越西化。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掌握思想文化阵地,通过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利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积极有益的因素引导学员、教育学员,激发民族认同感和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国际竞争也体现在文化竞争。经济全球化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壁垒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文化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随之而来的思想文化竞争日趋激烈,形形色色的思想观念、文化思潮,冲击着人们已经习惯的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行为方式。
传统文化传承上,同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西方国家依靠“支持”“帮助”手段、打着“经济援助”旗号推行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尤其是高技术发展带来的文化、信息产业的巨大渗透力,将其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强加给不同制度、不同宗教、不同处境的国家和人民。西方国家的经济科技优势具有文化上的示范性效应,容易造成误导。西方文化基础、文明程度较高,容易使人们对其文化整体造成误解。西方国家总是以全人类利益代表的面孔出现,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西方国家商品的品牌优势,有利于其文化价值观的传播。西方国家还利用其在国际组织中的主导地位,充分传播其文化价值观。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文化大发展决定》),提出“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以维护国家文化地位与安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积淀,长盛不衰,可见其凝聚力之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大发展决定》重点指出:“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
当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面临着如何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问题。加强传统思想文化教育是解决这一课题的有效方法。通过传承人文精神,实现传统思想道德文化与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合,推动党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是增强其感染力和凝聚力,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注重德育教育与实践,人格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对德育教育有过深刻而又丰富的论述,历久而弥新,其中的一些内容,在新时期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中国传统道德强调“克己奉公”,有着集体主义传统,始终把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主张个人应该为国家民族利益尽职尽责,应以天下、国家的富强发展为己任,胸怀大局,公而忘私。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包含着人格抱负与人生理想,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的进取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成为人们所推崇的道德品质。
中国古代讲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的人伦原则。“仁”是儒家文化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仁爱”是最早的人道主义思想。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提出“舍生而取义者也”。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给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基本准则,对我们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正确处理人际矛盾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一方面是等级社会上下尊卑的体现与规定;另一方面也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必要条件。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主要表现为“让”。所谓“让,礼之主也”。对人谦逊礼让,是其重要道德内涵。中国古代提倡的谦恭礼让、严己宽人的处世哲学,为人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古代十分注重诚实守信,将其视为立身之本。诚信无欺是人际交往和商业交易的基本规范。中华传统文化在义与利关系上更加注重轻利重义,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对于抑制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倾向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引导人们正确处理诚信与利益的关系,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传统文化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看做是相互联系的完整体系。古代文化倡导言行一致,强调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作用,认为在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时,最重要的是实践。
传统文化将“德行”列于首位。加强个人自身的修养实践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主要特点。提倡“身体力行”、“躬行实践”:写文章讲道德强调“文以载道”;做官要“为政以德”。古代思想家倡导克己自省、改过迁善、知行相资等修身原则和方法,认为这是知善、行善并达成圣贤的关键,这对我们加强道德修养与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中华民族素以艰苦奋斗而著称,提倡以苦为乐的品德与境界。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励志格言成为人们激励斗志、克服困难的精神动力,既反映了坚定的意志力、坚实的行动力,又体现主动的奋发进取精神。所谓“胜不骄、败不馁”,表达了作为人所应有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在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传统思想道德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对于提高学员的政治觉悟、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学员健全、高尚的人格,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得失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创立“以德育为核心,以问题为主线、以话题为牵引”的改革思路,创设模块化专题教学。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材知识体系、学员的实际需要,打破教材的章节界限,重新组织教材内容。开设专题讲座,围绕专题进行教学设计。在专题授课中有针对性地引入传统思想文化,加强教育效果。
古代传统道德倡导的知行合一等修身原则和方法,要求我们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党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着重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员思想道德素养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3.2.1 校内课堂上强化学员德育主体的参与地位
教学中强化学员的主体地位,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学员生活的结合,教学体现“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员”的原则。坚持以学员为本,以学员的实际、以学员的生活为本,调动学员的参与热情。
3.2.2 课外加强实践教学,积极开展德育活动
坚持知情意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学员学习生活之中。
(1)组织学员开展预习性自主实践活动。安排学员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报告。教师给学员列出有关社会民生问题的系列选题,要求学员任选一个主题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报告。通过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报告提高学员实践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增强学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建立教育实践活动基地,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建立教育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学员参观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按照党校政治理论教学要求,制定实践教学方案。为确保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与省内外有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联系,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教学的开展,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使学员在实践中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的认识,进一步澄清了头脑中的错误和模糊认识,加强了运用知识引导自己行为的能力。
(3)开展经典思想文化著作导读活动。教学中,教师选择介绍经典思想文化著作书目要求学员阅读,使学员们在读书中开阔视野,在读书中感悟人生,在读书中弘扬传统美德,不断提升阅读的品味, 为精神世界打底, 为人生发展奠基。
通过阅读文化经典,培养了学员优秀人格品质,使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接受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古代先哲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它的传承与发扬是我们的历史义务和责任,将其与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是一种历史必然。因此,作为从事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担负起历史责任,积极吸收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并把它运用于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拓展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同时,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参考文献:
[1]姜键,曾春龙.中外文化价值观的碰撞: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J].培正商学院学报,2004,(2).
[2]刘巧艳,冯清爱,倪迎华,吕淑巧.中国传统修身思想与高等教育密不可分[J].考试周刊,2009,(7).
[3]覃晓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拓展——儒家学说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论议[J].咸宁学院学报,2009,(1).
[4]沈爱武.试析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J].传承,2011,(31).
[5]孙德魁,江滨.传承人文精神和幽默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
[6]林妹珍.中国传统道德与人文素质教育[J].龙岩师专学报,2003,21(5).
[7]孙丽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9).
[8]车勇.用传统道德文化构建当代职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J].职业,2009,(30).
[9]羊守森.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学生的道德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