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司洋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当代青年党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司洋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解读当今中国共产党发展现状的钥匙,而由于应试教育、过度的政治宣传、史料开放程度有限、境外某些媒介的误导等原因,当代青年学习党史时出现了冷漠化、逆反化、片面化和质疑化等现实问题,为突破这些困境,学校、社会还需做好探究更科学的教育方式、进一步公开史料、为青年人思想进步创造良好环境等方面的工作,青年人自身也需要认识学习党史对于当代青年的重要性,提高主动学习能力和鉴别能力。
党史学习;当代青年;问题;对策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普遍联系中不断发展前进的,换言之,凡事都有它的来龙去脉,为什么发生?发展到何种阶段?怎样发展下去?这便是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相应的,要认识这种规律性,就需要探寻它的来源,了解它的现状,从而把握它的发展趋势。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莫不如此。
中国共产党成立立于1921年,经过28年的革命历程,成功夺取政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团结并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新的征程,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90年,对于浩瀚历史长河来讲可能微不足道,但对于活在当下的每一代人来说,却表现为活生生的现实。生于50年代的共和国的同龄人,哪个没有挨过饿的切身体会?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的知识青年,谁不曾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和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80、90后们正在学习的共和国历史,正是由他们的祖辈、父辈的现实所构成的,这历史并不遥远,反而宛如昨天一般,应是历历在目的。
然而,现今对于青年的历史教育,尤其是中共党史的教育现状,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刻板的人物形象、简单的历史断面、单一的宣传口径,并不能带给广大青年一个原本丰富、有趣,带有极大复杂性的立体的历史。青年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也停留在为考试而学习的阶段,造成了他们对现实的判断模糊不清,信仰不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不够充分,对各种错误思潮的鉴别能力不足等问题。当然,这是由多方面原因所造成的,但不可否认,采用适当的形式加强当代青年的党史学习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当下青年人学习党史知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大致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改革开放不仅是生产力的大解放,更是思想文化的大解放,各种思想在我们打开国门时如潮水般地涌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头脑。这其中不乏有益于青年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但同时也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有害思想,原本占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受到各种思潮的挑战,开始形成了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主流党史的发展滞后于时代,仍然带有较浓重的意识形态宣传特点,突出政治教化功能,不可避免地失去了思想最为活跃的青年人这块重要阵地。加之主流党史的政治宣传还在沿用传统的话语体系,许多在时代进步中已经过时的词汇仍在大量使用,使得学习主流党史,被一部分青年人视为思想僵化、落伍,跟不上潮流的表现,从而青年人开始本能地排斥政治宣传色彩过于浓重的中共党史。党史学科逐渐变为“冷门”甚至“冰门”,出现了青年人党史学习冷漠化的现象。
承上所言,青年人对于党史的态度是冷漠的,但却不得不面对长达4-7年的学习,包括三年初中历史学习、一至三年(文、理科有所不同)高中历史学习、一年大学政治理论课程学习,这样的教育教学安排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青年对党史学习的逆反化。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就不乐意学,却出于升学、就业压力不得不学;本就没有兴趣看,却在应试教育制度下要一遍一遍地看,直到将考试内容背诵得烂熟于心,整个过程对于青年人来讲是一个非常“痛苦”和“煎熬”的过程。随着抵触情绪的加剧,走向逆反就成了必然的结果。加之初中历史、高中历史以及大学政治理论课所教授的党史,并没有明显的区别,这一过程变成了对已有知识的不断重复,更加导致了青年人提到党史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厌恶、逆反情绪。
历史本是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但历史的再现需要依托于史料,史料的多少与观察史料的角度会造成对历史迥然不同的理解。由于党史是具有较强政治性、现实性、敏感性的历史,许多重要的档案资料未能及时对外公布。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对于某一个历史事件,人们很可能只能看到一种说法、一个角度、一个横断面,从而丧失了对原本复杂的历史过程的了解。举例来说,王明、博古、张国焘、高岗等虽然在历史上犯过错误,但没有人可以否认他们都是曾在中国共产党内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构成了历史的一个侧面,不展示这个侧面,怎么能让青年熟悉历史的全貌呢?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是一个宏伟壮丽的篇章,但很少有青少年能说出陈云、李先念、胡乔木、邓力群、王震、胡耀邦、赵紫阳、万里等一系列中共党内重要人物的故事。少了这些人,改革开放的历史又会淡去多少激昂的色彩呢?这些都是由于相关史料欠缺导致的。研究不到位,自然无法更好地普及。必要的史料有所欠缺,则只能从中看到历史的片面和局部。
青年思想的阵地,正确思想不去占领,错误思想就会向之进军。青年人的思想具有猎奇的特点,喜欢剑走偏锋,爱看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搜罗一些“人所不知”的野史。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和势力,利用了青年人这一特点,在海外出版的图书、建立的网站上专门发布一些所谓历史的“真相”,造成了青年人思想一定程度的混乱,形成了对主流党史的质疑化倾向。比如,前些年海外出版的一本《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其作者口口声声称自己是毛泽东的私人医生,在书中极力讲述毛泽东的生活是如何腐化堕落、生活作风不端、专横跋扈,吸引了很多青年的眼球。但稍稍了解历史、了解毛泽东的人,都会一眼看穿这本书完全是信口胡言的实质。青年由于缺乏对基本史料的掌握,缺乏基本的鉴别能力,在错误与正确思想的交锋之中,很容易陷入迷茫,最终走向通通质疑的极端化趋向之中,这显然是极其有害的。
当然,这并非易事。因为在应试教育下初、高中的历史课程设置有赖于整个教育状况的改善,但在大学开设的中国近代史等课程,除了作为政治理论课外,至少更应体现党史作为一门学科所应具有的学术性。比如,教师在讲述这门课程时可以适当地提供一些延伸阅读范围,补充一些涉及党史基本知识的材料,让青年学生从政治宣传之外的视角来观察党史,以引发他们求知的热情等等。
党史教育研究者们应该有意识地建立一套更加客观的、独立的叙述党史的话语体系,考虑所使用的词汇是不是这一时代的人们普遍接受的,是不是符合青年人的语言习惯。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学习党史从枯燥、被迫的应试学习变为主动的、有兴趣的求索。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迎合青年人的思想,将原本严肃的党史变成不负责任的“戏说”,这样就走了另外一个极端。
当下的困境是青年人没有大把的时间去坐在浩瀚的史料堆中翻阅历史材料,专门做党史研究的学者又觉得开放材料的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走向深入。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从史料及时公开入手。只有以充足的史料为基础,才能让研究者拓展研究的领域,加深研究的深度,再现更加全面的历史。做到这一点后,才会有学术与大众化的结合,那些下过功夫、掌握了史料知识的专业研究者才能够更多地写作和出版一些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可读性、趣味性更强的党史读物。没有学术上的创新,很难想象在党史的普及方面会有更多更新的进展。即便有,也无非是通过语言表述的变化叙述同样的历史故事罢了。
青年人思想自由是正常的,不是什么可怕的现象,要做的不是限制,而应该是让自由的思想有一个良好的驰骋环境。对于那些别有用心、企图毒害青年人思想的人,应该坚决予以反击,揭露他们歪曲历史、篡改历史的丑陋行径,用正确的历史、详实的史料击碎谣言和虚构。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青年提高对是与非的鉴别能力,而不是限制青年思想,只许接受对的,不许看错的。如果是这样,就不会产生对比,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这就回到了冷漠化与逆反化的逻辑上去了。所以纠偏工作要把握好“度”,既要适当公开,允许青年有不同的想法,又要净化环境,让有害思想失去生存空间。
如同开篇所说,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过去,就不能理解现在所面临的国情,就不能把握未来中国政治的发展方向,这是一个一脉相承的过程,而非毫无根据的、漫无目标的、无序的发展状态。任何一个有志于国家未来发展的优秀青年,都应该主动加强党史方面的学习,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深刻认识现实问题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才能在谈及党和国家发展问题时,让自己所做的判断更加有依据,让自己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更加负责任的接班人。
[1]王志平.党史宣传教育[Z].黄山年鉴,2009.
[2]陈蕊.开展系列党史宣传教育活动[Z].淮南年鉴,2011.
[3]莫志斌.青年毛泽东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萧三著.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
[5]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6]赵群英.党史宣传教育与资政[Z].平顶山年鉴,2000.
[7]梁廷春.做好党史宣传教育工作[Z].濉溪年鉴,2001-2002.
[8]梁晓声.中国青年各阶层扫描[J].同舟共济,2010,(5).
G41
A
1672-6405(2012)02-0079-03
张司洋(1989-),男,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
2012-05-15
张 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