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翼
(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1]
自2006年7月,埃文·威廉姆斯创办Twitter 网站,仅以140字的信息发布方式,开始改变世界。2007年,微博进入国内。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微博已对媒体新闻的制作和传播方式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仅三年的时间内,新浪微博用户数已达3.68亿。[2]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在一次演讲中说:“人民日报现在的发行量是280多万份,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多,但是相对而言仍较少。‘微博女王’姚晨,粉丝1955万,这意味着,她每一次发言的受众,即便不算微博‘转发’后的间接传播,也比人民日报发行量多出近7倍。”[3]据统计,在 2010 年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 11 起,比重约占22%。[4]这种比重,今后仍将提高。微博的产生与运用,确实宣告我们进入一个新时代。微博如何成为这个时代的“新宠”,在微博时代媒体新闻如何应对,都是值得分析和研究的问题。
微博传递的是讯息,个人化色彩较为严重。媒体传递的是新闻,往往是机构化产物。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如微博可通过媒体成为新闻;媒体通过相关网络可发布微博。微博之所以比新闻具有“热度”,是因为在某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具有门槛低、内容杂、渠道广、传播快、影响大等特征。
1. 门槛低。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是操作简易化,甚至可以说是傻瓜化。在技术的使用方式上,微博的要求十分简单,只要会编辑发送讯息就可以。在技术的承载内容上,相较于博客,微博更简单,甚至简单到讯息内容字数规定不超过140个字。在技术的用户要求上,可以匿名。
2. 内容杂。首创微博的Twitter 网站,“Twitter”一词的英文意为鸟叽叽喳喳的叫声。Twitter 网站的商标是一只欢唱的卡通鸟。国内较早的微博网站,名称各异,但都与“鸟”结缘,如叽歪网、嘀咕网;又如腾讯微博倡导的“唠唠叨叨,其乐陶陶”。这个个性化、碎片化内容,如鸟鸣般微小而又纷杂。
3. 渠道广。微博不仅可以用网络发布,还可以用手机登陆微博网站,使用短信、彩信发布,也可以用QQ等聊天工具发布,甚至可以用Email更新讯息,基本上做到了无缝对接。正如新浪微博所倡导的“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
4. 传播快。微博讯息传播快,体现在信息首次发布、传播与接收三个方面。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也没有审查,只要有手机等发布工具,事件发生后,微博就可以做到信息首次发布时间最短。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中存在的传播与接收之间的延时性,在微博中变得几乎可以同步。
5. 影响广。微博的传播方式“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One To One),也不是网络媒体的网络传播(One To N),而是一种裂变传播(One To N To N)”。[5]不可否认,这种裂变式的传播效果,不是经常存在,更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一旦某些讯息引发社会“共振”,其影响力度难以低估。
从以上几个方面看,微博讯息与媒体新闻相比,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这并不表明,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运用,或者说新媒体中的一种代表,微博只具有优势而并不存在问题。相反,微博因自身特征所存在的劣势是十分明显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从某个角度分析得出的优势,在另一个角度看来,有可能就是劣势。微博讯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与媒体新闻比,既有明显优势,也存在明显问题。
1. 门槛低,真实性无法保障。不论是“金庸被去世”还是“柴静被失踪”,微博讯息的真实性,自其诞生起,就一直成为“致命伤”。探究微博讯息的真实性问题,有可能出自传播者各自不同目的的捕风捉影;也有可能来自传播内容一时无法核实;而真正的根源在于微博自身低门槛。在微博中发布讯息,允许匿名制,这就成为微博假讯息的温床。虽然,在媒体新闻中,也存在信息源的匿名性问题,但与微博不同的是,媒体作为一类机构,有着“把关”等较为完整的专业流程,也有着视“真实如生命”的职业操守。不得不说,以“独立新闻通讯社”存在的“自媒体”微博,低门槛的讯息发布,个人化倾向明显。这种个人化的讯息发布,既受到个人情绪的左右,更受到某种专业的制约。更为可怕的一点是,一旦讯息真实性存在问题,而失真讯息借助微博“裂变传播模式”,极有可能导致“三人成虎”式的悲剧。
2. 内容杂,碎片化趋势明显。“碎片化”是指完整的事物被破碎为零散的小块。当前,新闻碎片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与这种趋势相比,微博显得更为明显。有研究表明,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而这个过渡期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体性瓦解,代之以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6]国内新浪、腾讯、搜狐三大门户网站中,微博汉字字数规定在140-163个区间之内。试想,在如此短的字数内,对于某一事件的阐述,做到全面的难度有多大。除形式上的碎片化外,内容上的碎片化也不容忽视。微博讯息中包含的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内容,都只是三言两语,从传者角度分析,事情是否说清楚了,是个问题;从受者角度看,理解是否存在偏差,又是一个问题。纷杂的内容,碎片化的趋势,最终形成的是一种“盲人摸象”的局面。碎片化的危险在于社会失去了中心,失去了凝聚力,甚至迷失前进的方向。
3. 传播快,深度性难以体现。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微博深谙此道。不论是第一时间,还是独家发布,“快”是微博的看家本领。相较于微博讯息的快速,微博讯息的深度则成为“短板”。快节奏的生活,读图成为时尚,注意力是一种资源。第一时间抢占第一落点,成为微博的特性。如果从讯息传播的5个W加1个H分析,微博讯息在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结果)上,相较于媒体新闻,具有优势。但是,在why(为什么)和how(如何发生)上,其劣势则十分明显。当“简、短、快”的讯息成为一种消费,甚至是一种消遣的时候,人倾向于满足“我知道了”,这种浅层次的信息需求。微博迎合了人们的这种消费、消遣需求,不会也不可能对讯息做深度解读。而一旦人满足于简单的讯息需求,就会失去对讯息本身所包含的价值与意义进行思考。一个缺乏思考的人,一个失去思考的社会,只能是被讯息“牵着鼻子走”。
当微博成为一种新讯息的传播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已经不能去改变只能去适应的时候,媒体新闻就应该在一种比较中,发现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因势利导,积极应对。
1. 媒体新闻应以怀疑的态度当好微博讯息把关人
当前,微博讯息传播的一个特点,就是讯息一旦与某种社会情绪相关联时,其爆炸性、轰动性就较强,其传播速度与效果也就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媒体新闻往往按捺不住,将真实性置于脑后,进一步扩大了事件的传播速度与效果。问题在于,一旦真实性得不到保障,传播的负面效果已经产生,无法挽回。2011年,一男子在驾驶奔驰车与人发生冲突后,现场围观者说驾车男子曾说“我爸是市长”,当即有人将相关照片与此话发布在微博上。随后,不少媒体,以此作为新闻“卖点”刊发相关报道,引发事件进一步发酵。而央视在事件三天后的采访表明,无法证明“我爸是市长”这句话出自驾车男子之口。
微博作为一种“自媒体”,其讯息发布往往是个人行为,而个人作为讯息发布者,又会受到自身的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奔驰”与“我爸是市长”相联系,“财富”与“官员”相联系,“仇富”与“仇官”相交错。这是在这起微博讯息传递中,个人的一种情绪反映。这种反映,不是以事实为基础,而是以情绪为中心,对事实进行拼接,组合产生符合自我意识的讯息。应该说,这样的事件,在微博上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媒体新闻对此应该保持必要的距离,以一种怀疑的态度对所有微博讯息元素进行核实,当好把关人,不要推波助澜,更不要火上加油,而要实事求是,大胆怀疑,小心求真。
2. 媒体新闻应以深度回应时效当好微博讯息解读者
微博讯息的时效性强是毋庸置疑的。在新讯息的传递中,目前在很多情况下,微博讯息抢到了“第一落点”,成为“一传手”,而媒体新闻往往只能着眼于“第二落点”,成为“二传手”。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媒体选择让新闻成为微博讯息的“复制品”,放弃了以我为主的新闻宣传阵地,成为一种网络微博讯息简单的“传声筒”;当然,也有媒体选择视而不见,对网络微博热点事件,不予回应,以一种“鸵鸟”姿态面对热点、焦点微博讯息。
其实,对于媒体新闻而言,应该看到,如果以深度回应时效,“第二落点”完全能够做到“一击中的”,“二传手”的时效劣势完全可以转化成优势。深度可以改变关注的角度。如在“邹恒甫事件”中,央视新闻1+1栏目积极回应,在事件之后,完全改变了之前舆论关注的角度。“最牛经济学家”邹恒甫在微博中“曝光”了北大师生在梦桃源餐厅的“丑事”。在没有得到证实的情况下,网络调查表明,98%的人选择相信邹恒甫。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也在于邹恒甫和北大之间将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和方式彼此回击,不少受众对此的态度如同观看拳击比赛。央视新闻1+1,通过采访相关记者,分析邹恒甫微博语句,追踪网络舆论反映,请教法律专家,在深度分析中,将舆论的焦点从邹恒甫、北大,转移到真正应该受到关注和维护的对象梦桃源餐厅的女服务员。央视新闻客观、公正、深度、有力的报道,完全一改之前网络舆论的流向。之后,不少媒体以“央视谈邹恒甫爆料:服务员清白比北大形象更重要”为题,进行转载报道。
3. 媒体新闻应该开通网络微博树立新权威
微博讯息可以通过媒体新闻扩大传播效果,增强传播影响。媒体新闻当然也可以通过开通网络微博,发布讯息,提供新闻。自微博诞生后,网络信息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媒体新闻在这种竞争中似乎也进入了一个死胡同,固守自已的“一亩三分地”,对于新领域,新阵地,不抢占,也不回应,导致不少受众选择网络微博成为自已讯息、新闻的首选,媒体新闻既无传播力,也就无影响力,更谈不上权威性。
微博讯息与媒体新闻相比,一个较为明显的劣势就是缺乏底蕴的积累,没有权威性。当前,媒体新闻的权威性受到某种质疑。这种质疑,其实不是质疑媒体新闻本身的权威性,更多的质疑来自于对媒体新闻表达权威时的僵化、老化现象。在网络上,也许清新的表达方式比清晰的表达更为重要。一旦媒体新闻本身的权威性适应了网络微博的传播方式,其所产生的传播效果是一般微博讯息不能相比的。如人民日报的首条微博讯息发布在北京暴雨事件之后,“北京暴雨,整夜无眠。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与大家共同守望。为每一位尚未平安到家的人祈福,向每一位仍然奋战在救援一线的人致敬!北京,加油!”这种表达方式,与传统相比,更为亲切。当媒体新闻通过开通微博,以一种权威、亲切的声音关注热点,回应焦点的时候,无疑在一种权威的转移与权威的延续中,在一个新的渠道上,获得了新的权威。如新华社相关微博帐户针对“越秀常委殴打空姐”事件发布的“真相三问”,该微博的粉丝数已逼近150万,数天之内飙升到100多万。[7]
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曾经提出,目前客观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传统媒体新闻构建的“主流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可以说,“民间舆论场”在目前情况下,对“主流媒体舆论场”形成了压力,并通过某种渠道,让党报、电视台、通讯社回应相关事件,使得相关讯息从“民间舆论场”向“主流媒体舆论场”流动;而“主流媒体舆论场”主动、积极应对“民间舆论场”还存在不足。在目前,媒体新闻通过开通微博,是一种将“主流媒体舆论场”讯息引导至“民间舆论场”的有效行为,这种行为,有利于媒体新闻树立新的权威。
[参考文献]
[1] 保罗·莱文森. 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 李思. 微博的“成长烦恼”[N]. 上海金融报,2012-09-07.
[3] 张玥,张研农. 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舆论生态[N]. 南方人物周刊,2012-05-11.
[4] 许正林,蒋方谦. 当前微博传播认识上的十大误区[J]. 2012(2).
[5] 孟波. 微博是如何颠覆传统传播方式的[J]. 社会观察,2010(10).
[6] 喻国明. 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5): 12-15.
[7] 陈良飞. 央媒微博抢滩“民间舆论场”[N]. 东方早报,2012-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