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利萍 (新疆喀什地区畜牧技术推广中心站 844000) 陈龙 (新疆泽普县兽医站)
喀什地区肉牛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孙利萍 (新疆喀什地区畜牧技术推广中心站 844000) 陈龙 (新疆泽普县兽医站)
肉牛产业是促进喀什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产业之一,同时,也是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区域经济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本文通过对肉牛产业的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了产业生产形势,引伸肉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喀什实际提出建议和意见,以此推动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区畜牧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实现了持续增长,尤其是以西门塔尔牛为主的肉牛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并形成以下生产特点:
1.1 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 本区是典型的农区畜牧业大区,长期以来全区的肉牛养殖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分散饲养的生产方式,在“大户战略”影响下的畜牧业大户,也难脱离传统的自然经济属性。目前以家庭为主,分散饲养仍然是本区肉牛养殖的主要方式。
1.2 养殖规模和数量逐年增长 肉牛存栏量、出栏量保持逐年增长势头。截止2010年末,肉牛存栏达到71.93万头,适龄母牛达到33.49万头,出栏牛41.42万头。肉牛的存栏量、适龄母牛数量及出栏量分别较2005年增长了12%、20.8%和34.9%。与此同时,不仅农户分散饲养规模和数量增加,而且还出现了社会闲散资金投资肉牛养殖的现象。
1.3 产品生产和加工能力逐步提高 截止2010年末全区肉产量达到35.4万t,其中牛肉产量达到8.28万t,占总产量的23.4%。2010年调入牛8.02万头,调出牛2.2万头。全区现有牛羊肉加工企业有4家,主要产品为分割冻牛羊肉及冷鲜牛羊肉,主要销往疆外,本地销量占少数。
1.4 销售组织形式单一 全区的肉牛销售组织形式主要通过农村经纪人,以活畜贩卖的形式出售,不但价格低廉,而且仅有的一部分利润在流通过程中也被商贩赚取,留在养殖户手中的利润已所剩无几。肉牛在流通销售过程中,主要流通成本运输费、检疫费及屠宰费用。
2.1 缺乏肉牛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产业提质增效难度大 近来,由于肉价持续上涨,各级领导对肉牛产业的发展有所重视,将肉牛产业发展列入扶持行列,但由于全疆畜牧业养殖项目资金有限,对肉牛养殖投入资金很少,而本区的肉牛养殖业又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因此近年来,就没有获得肉牛养殖项目资金的支持,加之地方财政困难,难以安排专项产业发展资金,只有依靠项目资金的支持,而每年又没有肉牛专项发展项目,造成对养殖户的扶持、养殖规模的扩大、技术培训等难以实施,给肉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提质增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2 肉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 肉牛养殖是全区农牧民传统优势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有了一定的存栏基础,但生产方式转变的步伐不快,传统分散的一家一户养殖仍居主导地位,户均饲养4~6头户居多,整个肉牛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没有稳定的生产量和供求关系。而且标准化程度低,综合效益不高。养殖户对饲草饲料种植利用、犊牛培育、育肥补饲及计划免疫等肉牛标准化生产技术的认识、采纳、应用能力差,良种不良法的现象依然普遍。传统、粗放的饲养管理仍然是目前大部分肉牛养殖户的主要生产模式,从而导致肉牛培育程度差、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不高、个体产肉量少、综合效益不高。
2.3 加工企业薄弱,带动能力不强 缺乏龙头企业拉动,肉牛产后加工开发滞后,大部分停留在活牛交易和小型卤制品加工,缺乏肉牛产品规模化风味深加工企业,丧失了许多产后效益。目前全区没有大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只有3家从事牛肉分割的小型加工厂,年加工能力不大,产品结构单一。还没有一个真正连接千家万户的龙头加工企业,难以形成龙头连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业链,肉牛产业不能有效转化升值,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龙头企业带动不强,影响了扩大生产规模和巩固、提高产业发展。
2.4 草畜矛盾突出,制约肉牛业的发展 优质饲草料比例小,结构不合理,没有大面积的专业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全区畜牧业主要饲草料来源于玉米秸秆及青贮,由于近年来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广大农民在种植粮食等主导产品中得到的实惠多,加之对种植饲草从土地、用水、补贴等方面没有稳定的优惠政策,农民的积极性不高,致使饲草种植水平逐年下降,青贮的制作量也从前几年的500万t以上减少到不足400万t。按照现在的饲养量计算,把现有能利用的饲草料(包括苜蓿、秸秆、加工副产品及农田杂草、树叶和各类草场等)最大限度利用起来,仍有108万t的饲草缺口,牲畜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3.1 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典型示范 按照“政府领导、部门服务、典型示范”的产业发展思路,组建肉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层层签定责任书,明确工作责任,切实将肉牛产业发展任务落到实处。同时要积极培植肉牛养殖示范场(户),因地制宜培育肉牛产业发展典型示范场(户)。采取政策引导、部门指导、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树立肉牛养殖示范样板,以点带面,推动全区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3.2 稳定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肉牛产业资金投入 肉牛产业是一个投入巨大、周期较长、产业链复杂的产业,只有在制订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坚持长期不懈科学发展才能取得持久效益。自治区每年在统筹安排畜牧业发展项目时,适当向肉牛产业倾斜。对肉牛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予以支持,将其养殖用地纳入农业用地规划,并给予地价优惠;畜牧业基本建设资金根据资金性质和用途,选择肉牛产业的重点环节投入,特别是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倾斜。对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给予必要的减免税政策,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实施多元化投资,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向肉牛产业,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引导资金,对规模养殖、加工,给予贷款扶持和贴息政策,切实加大对肉牛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肉牛产业提质增效。
3.3 转变生产方式,发展规模养殖 建设标准化规模肉牛养殖场是实现肉牛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以规模养殖户为主导,依托国家和自治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项目,要根据养殖现状,建设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场(区)。现阶段本区肉牛养殖场规模一般以存栏300~500头之间为宜。同时,针对目前本区农户饲养方式落后,饲养成本高,转化率低的实际情况,以不断提升畜产品质量为目标,在具有一定养殖规模和管理经验的养殖场,大力推行标准化畜牧养殖生产技术,严格执行国家、自治区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全面推行健康养殖,严格遵守投入品使用规定,着力提高产品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增加养殖收益。
3.4 强化疫病防治体系建设,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活畜交易日趋频繁,地区间流动量大,但活畜交易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及疫病监测工作相对滞后,存在着重大动物疫病安全隐患。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对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动物疫病防治服务网络和队伍建设,切实增强动物疫病监测及应急处理能力。积极研究和推行村级防疫员的奖罚制度,调动村级防疫员的防疫积极性,加强屠宰检疫,开展调入报检,监督检疫,以检促防,提高动物疫病的防疫质量,确保肉牛养殖业健康发展。
3.5 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增强产业发展基础 肉牛品种改良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增加农民养殖收益的有效途径。一是继续实行良种补贴政策,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肉牛改良的积极性;二是实行后备母牛补贴政策。对农户培育的优良后备母牛,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补贴,以此鼓励农户把后备母牛保存下来,快速增加能繁母牛数量,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三是积极引进品种改良新技术,在继续实行黄牛冷配改良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品种改良实际情况,积极引进品种改良新技术,要在有条件的地方,不断扩大性控冻精、母犊素等改良技术的辐射面,尽快提高肉牛繁殖力。四是以本区乳肉兼用牛为基础,适度发展纯肉牛生产,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3.6 大力引进和培植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做强肉牛产业 引进并做强产业龙头,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壮大肉牛产业的关键所在。在加快肉牛产业发展中一是要通过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引进和培育一批肉牛加工企业,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全面实行订单生产,使原料生产、原料供应和产品加工、产品销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产业链,增强养牛户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加快建设肉牛产品批发市场,完善乡镇集市活畜交易市场,形成稳定的市场供需网络,促进肉牛产品的流通和销售。三积极扶持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立产销经营体系,以此做强做大做优肉牛产业,实现农民养牛致富。
(2011–08–29)
S823.9+2
A
1007-1733(2012)03-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