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秋玲
(河南工程学院 纺织工程系,河南 郑州 450007)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发展阶段.针对“大纺织”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对纺织科学技术的起源和发展无从了解的现状,河南工程学院于2010年面向纺织工程系、服装设计与工程系和材料与化学工程系开设了纺织科技史公共选修课.结合教学实践,通过介绍纺织科技史课程的特点,结合开设此课程的体会,建议在在纺织工程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中推广纺织科技史课程的学习.
在人类历史上,纺织生产几乎是和农业同时开始的.纺织生产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脱离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1]. 纵观世界文明史,纺织的发展一直密切地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人们发现了丝、麻、毛、棉四大类天然纤维原料,分别是中国的丝、埃及的亚麻、巴比伦的羊毛和印度的棉.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纺织生产一直是统治阶级立国的基础之一.在近代历史上,第一次产业革命就是从纺织行业开始的,自此开创了大工业的时代.现代的发达国家几乎都是以发展纺织工业来积累资本,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可以断言,只要有人类的存在,纺织业将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存在.学习纺织科技史课程,一方面能使学生了解纺织科技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机会欣赏丰富灿烂的纺织文化.
近年来,国内多所院校在本科生中开设了与纺织科技史相关的课程.例如,东华大学面向纺织工程专业本科低年级学生开设了纺织科技史导论课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了解纺织科技的发展历史,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绍兴文理学院、武汉纺织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院校都将纺织科技史课程作为面向纺织工程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西南大学的纺织与人类文明课程则是面向全校开设的通选课,各学校的开课学时数从16个到30个不等.
科学技术史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决于科学知识的积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纺织工业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吸收人类在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领域的最新成果,拓展全新的发展空间[2].要想走在纺织科技发展的前沿,首先要了解它的发展历史,寻求它的发展规律,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学科.率先开设纺织科技史导论课程的东华大学,将该课程与后续的现代纺织科技导论课程作为纺织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帮助学生从深层次认识现代纺织技术.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纺织发展的历程、中国古代纺织的成就以及对世界纺织的贡献,同时反思近现代中国纺织工业发展与世界强国的差距,认识到纺织工业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利用我国精湛的古代纺织技术进行二次开发,为现代生产服务.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发展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在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做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纺织科技史课程不仅仅是从技术和经济的视角看待纺织发展,而且以纺织为载体,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上研究博大精深的纺织文化.纺织科技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科技、艺术、考古、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作为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通识课程,它改变了以往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大多数是人文或艺术类课程的局面,强化了科学素质教育为主体的文化素质教育.面向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大纺织”专业学生,纺织科技史课程的训练和熏陶,对于培养学生文理兼通的综合素质、优化人才的知识结构,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
纺织在人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漫长的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历史积淀,所以纺织科技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由于学时有限,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笔者不拘泥于教科书按章节进行教学的模式,而是在屠恒贤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基于对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的广泛收集、细致整理、精心归纳与科学分析,参考了《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中国近代纺织史》、《丝绸通史》、《纺织考古》、《5 000 Years of Textiles》等多部国内外相关著作,以纺织科技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将课程分为六个专题,分别讲述纺织与文化艺术、中国纺织纤维使用历史、纺纱工艺发展史、织造工艺发展史、染整工艺发展史与东西方纺织文化交流.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纺织生产技术是世界各族人民长期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我国各族劳动人民的纺织生产实践在世界各民族中开始较早,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原始的纺织技术.中国的古代文明从一开始便和纺织生产技术密切相关,甲骨文中有大量的文字与纺织生产技术有关,汉语中源于纺织的词汇异常丰富,如“综合分析”、“组织机构”、“青出于蓝”等.一部《诗经》305首,其中直接或间接反映纺织生产的就有三十多首[3].历史上,我国的纺织取得过辉煌的成就,纺织科技领先世界千余年,对世界纺织做出了杰出贡献,也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文明的桥梁”.大量文献记载了汉朝时商贩客贾贩卖丝绸等频繁的贸易活动.隋唐时,丝路空前繁荣,胡商云集于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纺织品贸易也空前繁盛.一个世纪以来,丝路沿线的考古发现也反映了东西方丝毛两大纺织文化圈之间纺织技术与艺术的传播与交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纺织生产技术的进步过程,而且认识到了纺织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知晓了中国和世界在纺织技术与艺术方面的交流情况,提高了科技与人文两方面的素质.
纺织科技史课程的内容丰富,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授课对象并非一个专业或一个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留下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的印象、使各专业的学生都有最大收获,就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删繁就简.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将主讲内容分为六个专题,涉及文化艺术、纺织材料、纺纱、织造、染整与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与选课学生纺织、染整、服装专业课的学习内容密切关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同时,作为一门交叉课程,教学目的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主,帮助学生从深层次理解纺织,既有知识性又不失趣味性.
纺织科技史课程既不同于专业课,又不同于人文艺术课,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寻求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避免了单一的课堂板书或PPT讲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笔者利用部分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采取课堂提问、课堂答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跳出所学专业的惯性思维模式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纺织品绚丽多彩,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单以口头讲述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信息量大的优势.比如,在讲述纺织艺术时,首先向学生展示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中历代精美绝伦的纺织品,使学生有机会欣赏丰富灿烂的纺织艺术,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然后启发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讲述纺织文化时,笔者直接将历史文献记载投放到屏幕上,节约了板书的时间,弥补了内容多、课时少的不足,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了信息量.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选了相关的影像资料进行播放,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比如,在介绍马王堆的纺织品时,辅以影像教学,受到了学生青睐.
河南工程学院在2010 年开设了纺织科技史公共选修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仅一学期的选课人数就达到了200人.作为探索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融合的尝试,笔者通过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完善改进教学方法并提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大学阶段的教育应该是一种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5],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条件下,将学科专业最根本的东西教给他们,让学生以这些为媒介和载体来掌握科学方法.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通过对纺织科技史课程的学习,能够加深对现代纺织技术的理解,构建更为宽厚的专业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 周启澄,屠恒贤,程文红.纺织科技史导论[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1 .
[2] 葛明桥,吕仕元.纺织科技前沿[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1.
[3] 孟宪文,班中考.中国纺织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284-308.
[4] 钱伟长.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J].教育情报参考,2007(10):10-12.